书城成功励志新农民闯市场指南
49260400000020

第20章 从建筑工到大老板

农村劳动力转移

在浙江省台州,你可能吃过“万忠烤禽”,你可能听过“王万忠”这个名字,可你知道他的创业故事吗?

27岁时,他还是一名建筑工,28岁才接触烤禽业。之后,短短的十几年,“万忠烤禽”从无人知晓到现在成为台州三门县老百姓摆酒席时不可或缺的一道菜,“万忠”牌熟食制品走俏国内的各大超市;万忠烤禽店从当初的十几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成现在上规模的生产厂区;他也从原先的建筑工变成了大老板,王万忠完成了一次次成功的转型,也经历了许多坎坷。

1982年,22岁的王万忠就随同乡人一起到杭州做起了建筑架子工。整天风吹日晒的打工日子异常艰辛,但一年下来,收入颇微,让王万忠一家的生活捉襟见肘,王万忠感到了沉重的生活压力。“这样下去,根本别想过上好日子,必须自己创业。”王万忠当时想。

“开一家烤禽店。”一个念头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于是王万忠带着东拼西凑来的500元钱,独自一人再次来到杭州拜师学艺。在跟着师傅学习烤鸡技艺的日子里,王万忠非常刻苦,起早摸黑,凌晨4点多就起床,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虚心请教。凭着一股苦学肯钻的意志,短短半个月之后,王万忠终于掌握了一门系统的烤禽手艺。

1989年国庆节那天,王万忠依法注册了“三门万忠烤禽店”,并以3000多元的启动资金在县城的中心菜场里开设了当地第一家“烤禽店”。烤禽店面积仅有十多平方米,全部员工就是夫妻俩。

开业第一天,总共卖出2只半烤鸡。王万忠脸上写满了惆怅。在接下来这2个多月,他都是薄利出售,还通过让顾客们免费品尝的方式,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万忠烤禽的味道。在品尝的同时,他要求他们提意见,并根据反馈的情况,改进烤鸡的口味。经过不断改进,王万忠调制出了具有独特风味的烤鸡。

王万忠的做法不但完善了万忠烤禽的口味,还让路人吃过后留下深刻印象,很快提高了万忠烤禽的知名度,三门人逐渐知道了万忠烤禽店的烤鸭和烤鸡,不少人被烤禽的味道迷住而成为“万忠”的回头客。

仅一年时间,万忠烤禽的“魅力”日渐大了起来,慕名而来购买的人越来越多,在一些节假日前夕,买酱鸭的顾客甚至排队排到了马路中间。而老百姓在摆酒席时,桌上总少不了一道菜――万忠烤禽。

到了2002年,县里各地的烤禽店如雨后春笋般一下子就发展了50多家。同时,随着销售量的不断增加,原来自家的小作坊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让王万忠顿感身上的压力。

“不在竞争中取胜,就会在竞争中‘毁灭’。”凭着这样的经营理念,2003年5月,王万忠投资了300多万元,在县城建造了一个冷库和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食品加工车间,经营场地面积从原来的40多平方米门店兼小作坊扩大到总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的规模型流水线生产厂区,并在三门工商局商标科的指导下注册了“万忠”商标。

目前,王万忠已经发展了11个食品连锁店,还在杭州建立了“万忠斋三门土特产(食品)杭州连锁店”。

案例点评:

万忠烤禽店很少做广告,但却有着源源不断的客源,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万忠烤禽通过耳口相传打开了市场,赢得了口碑。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市场商机数不胜数,要善于抓住身边的机会,把握商机,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打造自己的品牌,并最终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胜。此外,能吃苦、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是开拓事业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