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小心理大道理
49196200000025

第25章 与众不同在于你和别人不一样

彰显个性,才能脱颖而出

与众不同并不是喧哗,它来自你的内心,只需要一点点,将它发挥出来,就足以让你脱颖而出。

前苏联心理学家莱斯托夫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场人数众多的宴会中,主人会介绍来宾相互认识,但是到最后,人们一般只对身形、外貌、年龄很有特点的人有印象。

经过对生活的观察,他发现有很多类似的现象,他推测人们更容易记住那些特殊的事物,并做了一系列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想,并称之为“莱斯托夫效应”。也就是说一件事物越是显得和周围的人不一样就越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也就越能被人记住。比如,独到的见解、让人眼前一亮的衣着、热情的态度、积极的心态、与众不同的自我介绍等,这些都是可以表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东晋时,太尉郗鉴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儿,名叫郗璇,太尉很喜欢她,于是决定要亲自为她挑选夫婿。

在京城中,声誉最好的就是丞相王导家的子弟。众人传言,王家子弟个个才貌俱佳、德艺过人。郗鉴希望能在王丞相家中择婿。

一天早朝后,郗鉴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王丞相。王丞相很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郗鉴派一个见多识广的门客,带上厚礼,来到王丞相家中,查看王家子弟的言行。

傍晚时分,门客回到郗府,对郗鉴说:“王府的年轻公子有二十多人,大多都不错,文质彬彬、谦逊有礼。或许是听说我是替您选婿的,所以都很紧张。但是就有一个人,袒胸露背,在东厢房的东床上坐着喝茶,问他话也不搭理。”

郗鉴听后,就立即决定选这个袒胸露背的人作为女婿。

第二天就直接到王丞相家中下了聘礼。袒胸露背的人就是王羲之。“东床快婿”一说也源于此。

王羲之表现出来的不一样是他的任性率真、胸襟豁达,与其他人的兴奋、紧张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也因此从众多优秀的公子中脱颖而出。

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一个财主要出远门,走之前将他的三个仆人叫到了跟前,依照他们的才干给每人分了一份家产,给了其中一个五千两白银,第二个给了两千两,第三个给了一千两,之后就出门了。

在财主离家的这段时间,得到五千两白银的仆人,用这笔钱做生意赚了五千两;得到了两千两的那个也赚了两千两;只有得了一千两的那个,在院子里挖了一个坑把银子埋了起来。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财主回来了,将三个仆人叫到身边。第一个仆人对财主说:“我用您给的这笔钱赚了五千两。”财主很高兴地说:“很好,你是一个忠诚又善良的人,以后我会把更多的事情交给你管理,让你一起来分享快乐。”第二个仆人也拿着赚到的两千给财主看,财主也非常高兴,对他说了一样的话。

第三个仆人对主人说:“我知道您想成为一个强人,没有播种的地方也想要收获。我很害怕,所以就把您给的钱埋在土里,等有用的时候再拿出来。你看,它们都在这里。”

财主听了之后大怒,呵斥道:“你这个又懒又恶的小人,你既然知道我在没有播种的地方也要收获,那你怎么不把这笔钱贷给别人,到了这个时候,连本带利也都回来了。”随后,他夺过白银,送给了那位已经有了一万两银子的人。

这个圣经里面的故事成了“马太效应”的来源。

这个效应由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它说明了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有优势的人会拥有更多的优势,没有优势的人,优势也会被耗尽。如案例中讲述的那样,善于创造财富的人拥有越来越多的财富,而那些胆小的、不肯动脑筋的人,连手上仅有的财富也会被别人夺取。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发挥身上的优势,激活“马太效应”,让自己越来越强。

跟风往往意味着平庸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追随别人是满足我们安全需要的一个方法,因为安全是我们追求其他需要的基础。

尽管现在的时代追求彰显个性,我们也不得不跟风,跟着别人的步伐。而在投资领域就更是常见,投资者为了规避风险,在交易过程中就会去模仿别人,盲目效仿别人。这在心理学里面叫做“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效应是这样讲的,在一群羊前面放一只木棍,第一只羊跳过去了,第二只羊也会跟着跳过去。如果你把棍子拿开,后面的羊还是会像第一只羊那样跳一下。

有一则幽默的小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参加会议,进了会议室之后才发现已经坐满了人,自己没地方可以坐了。于是他灵机一动,喊:“地狱里发现石油了。”会议室的人听到这一声喊,都离开座位向地狱跑去,最后只剩下这位喊的人了。这位大亨想,难道那里真的有石油。于是也跟着往地狱跑过去。

当很多人都朝向一个方向走的时候,就算是你事情的发起者,到最后也会失去对事情的判断力,成为“跑去地狱的人中的一员”。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数的多少是从众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很少有人在多数人都赞成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2001年的市场投资中,在遭受巨额亏损的情况下,很多投资者明白,因为自己缺乏判断力,最后获利的就是领头羊。

其实不仅在投资领域如此,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盲目跟随别人,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保持和别人一样,最后只会平庸。获利的往往是领头羊,而不是追随者。

唯一的优势就是最大的优势

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瓦拉赫的成才充满着传奇色彩。

瓦拉赫的父亲是一位文学爱好者,所以一直希望瓦拉赫能够成为一位文学家,当瓦拉赫开始上中学的时候,父母就为他规划了一条文学道路,一个学期下来,老师却给出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是一个好孩子,学习也很用功,但是过分拘泥,他也有着很好的品德,但是很难在文学上有所作为。”

父母看过后,就放弃了对他文学才华的培养,让他去学习油画,但是瓦拉赫不会构图,也不会调色,对油画的理解能力很差,老师又给出评语:“你没有绘画方面的天赋,不是可造之材。”

瓦拉赫成了学校公认的最差的学生,多数老师也认为他无法成才,只有化学老师很赞赏他,并认为他的一丝不苟可以帮助他在化学领域有所作为。

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送他去学化学,最后,他竟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经过多种尝试,瓦拉赫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并将优势应用在合适的领域,最后一举成才,这就是“瓦拉赫效应”。

人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也会有自己无法驾驭的领域。找到自己优势,哪怕是唯一的优势,然后像瓦拉赫那样一丝不苟,将它发挥到极致,就是最大的优势,就一定能取得惊人的成绩。

如何才能做到“独到”?另辟蹊径

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倾向于用过去的方法或者别人的经验去解决。但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就不能按照惯有的思维或者跟随别人的步子。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捉来一群毛毛虫,将这些毛毛虫首尾相连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同时将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放在离花盆不远的地方。

观察到的现象却让人吃惊,这些毛毛虫至始至终都没有爬过去吃松叶,而是绕着花盆一圈圈地走起来。直到一个星期过去了,这些毛毛虫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毛毛虫无法破除尾随的习惯去觅食,最后死于追随。人们将这种跟随别人的路线而不知变通,最后导致失败的现象叫做“毛毛虫效应”。

我们做事的时候会考虑“前车之鉴”,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一味追随别人的脚步,就不会有超越,甚至会被后来者取代。“毛毛虫效应”提示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要学会跳出已有的框架,另辟蹊径,做出自己的特色。

日本人森源二郎在东京开了一家“最豪华的咖啡店”,一杯咖啡卖到了5000日元,而且咖啡杯子也值4000日元。不过,当顾客喝完咖啡以后,可以将杯子带走。

很多人都很奇怪,这么贵的咖啡谁会喝呢?明显亏本生意啊。如果他只卖5000日元的咖啡,那就会亏本。但是事实上,他卖得最多的是价位适中的咖啡。他只是通过“最贵”的方式提升知名度,吸引顾客而已。这就是他的生意经。

如果你作为咖啡馆的老板,会怎么吸引顾客呢?和别人一样通过装修,还是在装修的基础上再做一点文章来吸引顾客?

他的成功经历就一定适合你

追求成功是我们每个人的渴望,而且成功的人似乎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开始探寻别人成功的途径,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功。但是别人的成功经历适合我们吗?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有趣的故事。

史泰龙在年轻的时候,全身加起来的钱都不足以买一件像样的西服。但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想要成为电影明星的梦想。好莱坞当时有500家电影公司。面对这500家公司,史泰龙决定按照他早就制定好的路线逐一访问。

但第一遍拜访下来,没有一个公司愿意用他。于是他决定对刚才访问过的公司进行第二次自我推荐,这一次下来,同样没有公司愿意录用他。于是他开始第三遍自我推荐,同样没有人愿意录用他。他又开始进行第四遍推荐,在走访到第350家公司时,那家公司同意让他留下剧本。而就在留下剧本的后面几天,公司打来电话,同意录用他。用他给的剧本拍成电影,而且他在里面担任男主角。

坚持和剧本在史泰龙的成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么如果我们想要成为明星,是不是可以将史泰龙的经历复制过来呢?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成功可以复制,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很多成功者,而成功不成功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我们要相信这样一句名言——将自己身上的特质发挥到极致就是成功。

史泰龙的成功除了坚持外,还得益于他将自己身上的特点发挥到极致,试想,谁会坚持重复投递简历,谁又会因为一个人的坚持而录用一个人呢?

因此,别人的成功经历并不一定适合你,成功在于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