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小心理大道理
49196200000024

第24章 你要看见自己的价值

唯有自己才能发现自己独特的价值

你的价值在哪里?在你心里。

所以你一定要看见自己的价值。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星座的描述很符合自己?

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实验证明:我们经常会相信一个笼统的、普遍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这样的描述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温勒将这样的现象叫做“巴纳姆效应”。

这样的信息除了容易被人相信以外,还具有很强的暗示性,一个人接受了这样的暗示就很容易迷失在环境中,会远离真实的自己,而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也会被埋没。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是一个刻苦的人;相反,他非常贪玩。对此,他的母亲非常担心,而他的改变源于父亲的一个故事。

父亲讲:昨天我和邻居家的大叔杰克一起去清扫大烟囱。那个烟囱很高,所以要踩着里面的梯子上去,在上去的时候,杰克在我前面,下来的时候他还是在我前面。等到钻出烟囱的时候,我发现杰克浑身是黑烟灰,我以为自己也和他一样,于是就跑到河边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杰克看见我身上干干净净,他以为自己也是干干净净的,就直接回家了。但是在回家的路上,就被路人笑话了。直到这时,我们才知道,出现那样的情况,是因为我们都是从对方的形象中看见了自己。

爱因斯坦听到这里,哈哈大笑起来。父亲在这个时候立即严肃起来,他告诉爱因斯坦:“别人无法知道你是什么样子的,只有你自己才知道。把别人当做镜子,白痴也会把自己当做天才。”

从此,爱因斯坦就开始刻苦钻研。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需要通过外界的环境来认识自己,但是这样映照出来的自己只是普遍意义上的自己,如果想要了解真实的自己,了解自己的价值,还需要自己努力,需要自己不断地反省。否则,只会迷失在外界的信息中,最终迷失自己。

你有多重能力

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每个人表现出来的能力都是不一样的,这个差异会在各人从事的活动中体现出来。

心理学家用天才、才能、技能、智力等词语来形容能力,这些词语都有着不同的内涵,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它们都包含着一个人潜在的特质。

很多人都认为能力是单一的,所以往往只会看见你一项能力。但是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在他的研究中就发现,一个人除了在这项智力测验中表现优秀,在其他的一些测验中,也表现得很优秀。我们拿现实的一个例子来说,在中学的考试中,你会发现一个学生数学很好,同时英语也很好,尽管他可能物理、语文的成绩不好。但这也说明他不仅擅长数学,还擅长英语。

所以不能独立地看待一个人具备的能力。如果单独地用机械的眼光去看,就过于片面。比如,弗洛伊德,他具备很强的知觉能力,但是他还具备很强的语言能力,还有领导能力,他能吸引人才跟随他。

在大学的选拔或者公司的招聘中,招聘者会根据一个人的学习成绩或者能力测验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你。但是测验只能体现你一部分的素质,并不能让对方完全了解你。那么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心理学家哥德纳就提出建议,我们不仅要提供自己的成绩和测验结果,而且还要展示出自己曾经参与过的实际项目和实际成就,展示自己具备的其他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也应该根据学生所具备的不同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而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充分使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不要总盯着缺失不放

小安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就开始慢慢适应职业人的作风。办事做人都变得麻利起来。但她还是不擅长与人交往,因为总是害怕自己说错话。一开始,她会和与她一起进公司的同事比较,这样的比较让她很慌张。

她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就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事情,慢慢地弥补自己在社交方面的缺失。这样的选择使她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所以下班的时间完全由自己支配。她利用这些时间充电,而且参加社会活动,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就在这样的坚持中,她逐渐看清了自己的优势,而且随着知识和眼界的提升,周围也有了一些很优秀的朋友。差不多经过了一年的学习,她的能力、知识、社交都得到了改善。

当小安知道自己的不足,并明白自己和同事的差距时,有两种解决方式:一种是从慌张到专注于工作,并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另一种是在慌张的时候,弥补差距。

选择后者的结果可能是变得更慌张,反而做得不好,因为你会发现别人始终比你好。那么像小安那样先安定自己的心,然后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慢慢进行弥补,本来的差距也会缩小。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补偿效应”。

补偿原本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适应机制,当身体的某一器官有缺陷时,另一器官的功能就会相应加强,以弥补不足。

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指当我们在这方面的能力有欠缺时,我们就可以去发展其他的领域弥补自己的不足。而事实上,这样的弥补也会带来进步。小安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所以当你明白自己的不足时,不要盯着自己的不足不放,让自己静下心,然后发展一下其他能力,慢慢地各个方面就会有所改善。

“懒蚂蚁”其实不懒,它在做该做的事情

日本北海道进化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对蚁群的研究中发现,蚁群中的大部分蚂蚁都会勤劳地寻找、搬运食物,但是却有少数蚂蚁整天无事可做、东张西望,于是就将这少数的蚂蚁称为“懒蚂蚁”。

研究人员为了了解懒蚂蚁在蚁群中的作用,在懒蚂蚁身上做了标记。同时,切断了蚁群的食物来源,这个时候那些勤劳的蚂蚁变得慌乱起来,到处乱转,但是,这个时候放懒蚂蚁出来,它们带领着勤劳的蚂蚁向另外一个食物源转移。

或许你会很意外,在那么小的动物群体里面也会有分工。生物学家认为,蚁群中的懒蚂蚁并不是真的懒,它们的外显行为少,但是它们的思考却很多,它们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侦查和研究上。所以在面对危险时,它们能够冷静地带领蚁群转移。

后来,人们就将这种效应称为“懒蚂蚁效应”。这个效应说明,勤与懒相辅相成,都是生活的智慧,要“懒于杂务,勤于思考”。

对企业而言,既要选择任劳任怨的踏实工作者,也要选择那些勤于动脑、运筹帷幄、头脑清晰的“懒蚂蚁”。对个人而言,自己要把握住生活的方向,既要勤于生活,也要善于思考。

让自我评价实现对自己的预言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人一旦有了自我评价,就会去验证。

比如,一个大人说这个小孩子很坏,那么这个小孩子就会表现得很坏。这就是自我验证。

怀特和哈金斯的研究指出,白人更愿意听取黑人的意见。因为他们要以此来证明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

当一个人的发展处于对自我的验证时期时,如果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正确的,那么他就会去实践,如果是不正确的,他就会进行自我反思。总之,自我评价可以促进自我发展。

自我评价是我们自我实现的动力。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显示,一个人对自己形成完整、固定的自我评价以后,就会想办法维护自己的这些看法,防止这些固定的自我评价遭到破坏。

斯蒂尔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实验中,让理科生和商学院的学生到指定的地方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专辑,然后对他们挑选的专辑进行审核。这些学生中有一部分穿着实验室发的工作服,另一部分没有穿工作服。

结果发现,穿了工作服的学生更愿意讲真话,所以没有对自己挑选的专辑做夸大讲述,而另外一部分学生会夸大自己的爱好。因此,理科生因为长期穿实验服的原因,最后就会养成严谨的习惯,对事情就比较实事求是。

这个实验表明,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位会影响其行为。因此,当我们将自己定位在卓越的时候,就会去追求卓越;如果将自己定位在这个世界的创新者,就会去努力追求新奇。给自己一个评价,并努力去实现,你就能实现自己的语言。

用自信照亮人生

有一位哲人说:“拥有了自信,就成功了一半。”

自信是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是一个人采取行动的强大动力,也是实现目标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极大地激发克服困难的勇气,而且会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一家跨国公司要招聘一名公关人员,薪水和待遇都很好,但是要求很高。因此,该公司举办的校园招聘会吸引了很多应聘者。

为了选拔合适的人才,该公司将面试分为几轮。但是在第一轮的时候,有一个女生就被淘汰了。

如果你查看这个女生的简历,会发现她是一位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女生。但是在第一轮就被淘汰了,女生很想不通。于是就向面试官询问原因,得到原因之后,她并不服气。于是在经过面试官同意之后,就坐在旁边看其他同学面试。在进行结构化面试的环节中,她在无意中就参与进去了。

见到这种情形,面试官就将她叫了出去,问:“又不是你在面试,这样给别人出主意,对你能有什么好处?”她说:“一来我们是同学,另外,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大家齐心协力想办法总是好的。我想我的加入并不会影响你们对他们个体的评估吧?”

就这样,这位女生没有进入面试,但是却被录取了。除了因为她肯为了解决问题出主意,更因为她在这期间表现出的自信与执着。

这位女生用自己的信心照亮别人的同时,也将自己照亮了。当一个人投入的时候,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因此一定要相信自己。

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对成功人士的成就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很多专家学者都是通过传记进行研究的。

哥德纳总结出了从四个角度进行研究的方法:第一种是研究某个领域中的杰出者(如莫扎特);第二种是研究某个新领域的开创者(如乔布斯);第三种是研究探索人生意义的思想家(如小说家);第四种是研究具有影响力的人(如政治家)。

心理学家西蒙顿从他的研究中得出,一个人的成就不是由一个因素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努力或者运气都不能促使一个人成功,影响成功的因素还包括心理、社会、历史等。所以一个人在具备足够的心理智力因素之后,想要取得成就还需要有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位置,也就是古语里说的“天时、地利、人和”。

查尔斯·莫瑞在西蒙顿研究的基础之上,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在他的研究中,通过对不同领域的精英进行对比,发现了取得成就所需要的一般性物质,比如博学、努力勤奋、遇到比较好的老师,拥有合适的时间、地点,以及相信人性力量的社会文化。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识别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领域,并投入大量时间,努力奋斗,同时找到一位良师益友,并坚信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价值,也相信自己的自主能力,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超越自己,方获成功

刘墉先生曾经说:“我们最强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要先超越自己。”

二十几岁的阿迪·德斯勒怀着“为每位运动员提供最好的鞋子”的信念,在1948年创立了“阿迪达斯”品牌,开始大量生产各式各样的运动鞋。20世纪60年代,阿迪达斯已经成为世界上众多大型著名体育赛事的主要供应商。到60年代后期,阿迪达斯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阿迪达斯一直走着循规蹈矩的路线,没有意识到新时代的新挑战,还是专营专业运动鞋。因此阿迪达斯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终被耐克赶超。

时代的变化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果不做出改变,就算以前有优势,最终也会被别人超越,这就是阿迪达斯的教训。那么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不去充实自己,不去更新自己的观念、知识和技能,必然会被别人赶超,最终被别人取代。

在生物界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节肢动物和爬行动物,生长一段时间就会蜕掉一层皮,然后换上新皮,换上新皮的同时也意味着长大了一些。

美国心理学家据此提出“蜕皮效应”。意指:每个人都有一个安全区,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超越,追求更卓越的成就,就要跨出安全区,实现对自己的超越。

如果你是懒惰的,想要变得卓越,那么就要克服懒惰,行动起来;如果你是缓慢的,那么就需要变得迅速起来;如果你是胆小的,那么就需要勇敢起来;如果你是自卑的,那么就一定要自信起来。超越并不容易,但是一旦实现超越,就一定会迎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