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小心理大道理
49196200000016

第16章 成功需要等待

避开眼前的诱惑,获得更大的收益

成功不是“曹操”,说到就到,

它还需要你的等待和沉淀。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叫做“软糖实验”。

他们到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小学里挑选了一个班的8个学生参加实验。这些参加实验的孩子被教师带到一间巨大的空房间里面。等这些孩子在房间中站好,研究人员走进来和孩子们打完招呼后,就站在孩子们中间,给每个小孩子都发了十粒包装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这些糖果是属于他们的,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吃。但是如果有谁能坚持到我回来之后再吃的话,就将奖励两粒糖果。说完,教师和研究者就出去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糖果对学生的诱惑越来越大,有的学生就没办法抗拒了。有一个孩子剥掉了糖纸,把糖放进嘴里,随后就发出了吃糖的声音。周围的小伙伴也有经不住诱惑的,也开始吃糖果。但是仍然有4个孩子在坚持。大概过了40分钟,研究人员走了进来,那些等待的孩子也获得了奖励。

后来,这位研究者在随后的20年里,跟踪研究这些孩子。研究发现,能够等待的这些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比那些等不住吃了糖果的孩子更容易走出困境、更成功。

这就是著名的“软糖实验”。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多的利益,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学会等待,放弃眼前的利益。

我们放眼生活就会发现,有很多容易冲动犯错的人,都是不能克制自己欲望的人。而那些事业有成的人,都是在克服眼前诱惑的基础上,不断激励自己前进,最后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好的过程必然会导致好的结果

好的过程会导致好的结果,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为什么会必然导致好的结果呢?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了“条件反射”这个概念。条件反射是指经过无数次尝试而学得的反应方式,也就是说,在经历无数次尝试之后,你就会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

但是要经过多次尝试才明白的行为方式,会显得机械化,因为有很多事情可以通过间接学习得来,而不是直接学习。在面对失败的时候,碰了一鼻子灰才选择放弃自己的做法,这样做事情或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取经验就会显得有些愚笨。

没有好的结果并不代表过程错了。

比如,有的人读了半辈子书,可是周围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同学都已经成家立业,有的人运气好或者头脑灵活,发家致富,和自己现在的状态一对比,就得出结论:学习没用。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他从此改变做法,放弃学习,等待机会的降临,就更有可能会一败涂地了。

所以在面对自己和别人的差距的时候,要看清楚真相,走属于自己的道路。更何况,你只是看见了对方的结果,别人怎么走过来的你并不知道。

然而结果正确也并不代表方法就一定正确。因为在金融市场上,就算让大猩猩来选择股票也有赚大钱的时候。但是这代表方法都是正确的吗?比较客观的做法是:看重过程,而不是看重单次的结果。尽管有再好的过程也并不一定有好结果。但是根据专家的统计结果,我们认为,好的过程必然会导致好的结果。

瓶颈期就先歇一歇

有的时候事情进展到一半就卡壳了,怎么都进行不下去,还有的时候,你的事业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在某一段时间,你也会感觉做不下去了。这些是我们遇到的难题,也被称为“瓶颈”,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先歇一歇再接着做事。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研究苯分子的结构时,用了很长的时间都无法捕捉到其原子的结合方式。但是就在1864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一个奇怪的梦境却帮助他解决了这个让他愁困的问题。

因为研究进行得不顺利,所以凯库勒就去忙别的事情了。他在火炉边看书的时候,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个时候他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发现原子在飞舞:一个长长的队伍,变化多姿,舞着舞着就靠到了一起,连接起来,并且像蛇一样扭动着。最后这条蛇就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清醒过来,立即坐起来投入工作中。经过一个晚上的努力,做出了苯分子结构,而且这个结构正是梦中的蛇形结构。

苦思冥想的问题因为一个梦境,就解决了。心理学将这种因为短暂的停顿,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现象叫做“酝酿效应”。关于这个效应的例子还有很多,阿基米德就是这样发现浮力定律的。

“酝酿效应”是偶然发生的吗?它只是一种灵感吗?

它是必然发生的。这和人的潜意识有关系,心理学家认为,虽然我们离开了现在的任务去从事其他的任务,但是对未完成任务的推理还在潜意识中进行。因为意识层面已经离开了过去的任务,所以思维得到放松,当再次开始先前的任务时,当初的思维定式就被打破,所以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所以当你遇到事情或者个人发展上的难题时,让自己的思维歇一歇,问题更容易解决。

从点滴的积累中成长

“水滴石穿”,小的积累最终都会获得质的变化。好的行为不断积累,就会获得更好的行为,成长得也就会越好。如果是坏的行为不断积累,那么成长的道路就会歪曲,就容易偏离人生轨迹。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更好地成长呢?正强化就可以激励一个人的好的行为持续发生。为此,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对象是一个内向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并不和周围的小伙伴玩,只跟老师在一起,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老师决定用表扬的方式激励她与其他的小孩子玩耍(这种激励意义的方式就是正强化,也就是说当好的行为出现时,就用积极的方式进行奖励)。

当这个小孩和其他同学玩耍的时候,老师就过去表扬她,其他时间就不关注小女孩。观察发现小女孩与别人的交往增多了。但是当老师不再关注她与别人的交往时,小女孩和其他同学的交往又减少了。然后老师又重新关注小女孩与其他同学的交往,并在交往行为出现的时候就去表扬她,结果发现,小女孩与别人的交往行为增多了。

通过表扬的方式,增加了小女孩与别人的交往次数,这就是正强化。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这样的方式激励自己进步。所以当自己有了一点小进步的时候,就给自己一个奖励,从点滴的积累中体会成长。

短暂的快乐,长久的痛苦

我们天生都有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是我们寻求快乐的本能。

所以我们总会一次又一次地对自己说“再睡一会儿”、“多吃一点点没关系”、“这次先买了吧,下次少买点就可以了”。

这些借口带来的延迟,会给我们带来短暂的快乐,这样的快乐就像温水一样,而我们就是里面的青蛙,最后我们就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陷入这样的陷阱,无法自拔,留给我们的就有可能是深深的痛楚。

2009年的一则新闻报道,上海一名“80后”女白领,因为难以抵挡高档化妆品和衣物的诱惑,一次性办了6张信用卡,这些信用卡都可以透支一万元,办好之后,就开始潇洒地消费。但是,在透支完每张卡的额度之后,因为无法还清透支的金额,她就采取了“以卡养卡”的策略,用了将近一百张信用卡循环套现,结果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她在银行的欠款已经高达百万元,最终被告上了法庭。

父母为了让她免去牢狱之灾,拿出全部积蓄,变卖了家产,帮她还清了债务。

这样的新闻经常发生,而发生这种情况的人大都是慢慢陷入这样的温柔陷阱中,最后无法自拔的。一次透支一点点觉得没关系,但是一点点的积累就变成了巨额款项。

对于这种“先借后还”的延迟付款模式,心理学家早就做过研究。

研究人员向被试呈现了一个虚拟的餐厅及菜单,然后告诉一部分被试,他们可以用信用卡消费,而另一部分被试就是用现金消费。

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信用卡的人的消费金额远远高于现金消费者,而且持卡人士更喜欢点价格较高的菜肴。

可见,这样的模式是人们消费心理的一个“陷阱”,消费者会因为看不见现金的流动,增加消费行为。

“一点点”是一个借口,在某些时候成了温柔的陷阱,你是要短暂的快乐,还是要长久的、理智的快乐,就一定要先看清楚自己能够承受的“陷阱”的深度有多少。

拒绝“快餐时代”的浮躁

“快餐时代”的到来,使“快”成了这个时代的特点。但是步伐的加快给我们带来的是浮躁,也带走了我们充实的心灵,寂寞和孤独随处包裹着我们,而我们也开始寻求最快的摆脱方法。

速度在有些时候是一种智慧,但是当速度和浮躁连在一起的时候,就不是智慧,而是在丢掉智慧了。浮躁是一种情绪,是一种不可取的生活态度,因为浮躁让我们少了独处和思考的时间。

《论语》中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小不忍则乱大谋”、“三思而后行”。这些都是古人总结的智慧,我们却在一天天忘记。

让我们缺少了思考能力的一些速成书、励志书、“快餐”读本,却受到了我们的推崇。试问,有哪一个成功人士不是靠积淀的?有哪一个人的成功和思想是速成的?

因此,在快餐时代的我们,要守住自己的智慧,就要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躁;多一些冷静,少一些盲目;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