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长是孩子的学习指导师
49155600000009

第9章 孩子参加特长班和兴趣班的是与非

1892年11月3日是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1892—1982)的诞辰。他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他说:“好玩者,不是功利主义,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一本万利。”语言是他的兴趣,也是他的特长。

10岁的小浩掰着手指头算,还有10天就放长假了。本以为小家伙会欢呼雀跃,谁知小浩接着叹了一口气,说:“假期我妈给我报了一堆班,我真是太忙了。”钢琴是6岁时学的,美术是5岁时学的,今年因忙不过来已经放弃,换成剑桥英语。国学课是前年开始上的,而奥数班是去年开始报的。“今年暑假妈又要帮我报电脑班。”妈妈说:“别人的孩子都学了,我的孩子如果不学,就耽误了。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广东省少工委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生13%的人参加了校外补习班,20%的人参加了兴趣班、特长班,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并不愿意上。无论什么班,小学生参加的比例比初中生高出10%~20%。南京对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参加兴趣班、辅导班的占83%。上面的小浩就是个例子。“减负,减负,越减越负”,“学校减负,家庭增负。”是现在中小学生中的普遍现象。许多中小学生说,最让他们烦恼的“是学习成绩不太好”。

孩子上“兴趣班”、“占坑班”、“辅导班”,在晚上或假期给孩子请家庭教师辅导功课的,并不是个别现象。有的是为了给成绩不好的孩子补课,有的是孩子学习成绩本来不错,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在班里领先一步而请了家教。这一切主要是为“小升初”时有利于择校。

在课余时间休息,不仅是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作为公民的一种权利。早在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其中第7条就规定:“儿童应有充分的休息机会,并配合教育目的施教”。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休息的权利。我们的家长没有理由无视这些,中小学生也是公民,他们在法定的时间休息,任何人无权剥夺这些神圣的权利。在上海出现过学生状告学校在假期补课、剥夺学生休息权利的诉讼案,并且胜诉。

家长、家庭教师、孩子都应正确认识,辅导毕竟是辅助性质的,切不可把提高学习成绩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此。孩子必须以学校的课堂学习为主,特长班、兴趣班和家教只是补缺补差,或做些提高,要防止孩子对这些班和家庭教师产生依赖感。

一个孩子接受特长教育与否,要看他是否学有余力。如果孩子对学校的功课感到很吃力,那么其他的肯定没效果。而且,还要看他是否有兴趣,离开了兴趣,特长教育是无意义的。

在假期让孩子接触社会,如参观、旅游、走亲戚、访朋友、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劳动或文体活动等,不仅可以使孩子得到积极的调整和休息,还会使之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对品德进步、文化学习和身体健康都有好处。

当然,在以下一些情况并且经孩子同意,报班或请家庭教师是可以的。

——由于孩子生病、转学等原因,文化知识需要补习;

——孩子某一方面极有天赋需要个别提高;

——孩子某一门课程学习方法不对需要补习过关。

亲子活动:

1.审查自己孩子6岁以来上的课外班,哪些有益,哪些无用。

2.今后如何安排孩子的闲暇时间?与孩子共同探讨。

好的家庭教师除了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并能够运用于家教过程中。教是为了不教,各种班或家庭教师如能教方法,就有助于孩子自学能力的提高。所以,如果一定要为孩子报班或请家庭教师的话,应选择优秀的。

温馨提示:

对于那种在校不认真学习的孩子,关键是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习惯,请家庭教师作用不大,甚至有副作用。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操之过急,报这班那班,孩子又无余力和兴趣,反而欲速不达,使孩子产生疲劳和厌学情绪。所以,报班和请家庭教师要有的放矢,否则会弄巧成拙,变成了“辅导辅导,不扶就倒”,那样就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