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长是孩子的学习指导师
49155600000010

第10章 孩子学习就得一心一意

学习的动力与习惯

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这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认知欲求,它促使人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究知识的活动。而习惯,则是学习成功基本的条件,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习惯。本章从学习动力和习惯两个学习的要点入手,指点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进行学习活动,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家长绝对不要低估孩子内在学习动机的重要价值。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在学习动机越来越显示出其在孩子学习中的重要性,具有强烈内在学习动机的人往往能获得非凡成绩,成就一番大事业。家长不但要激发孩子学习中的胜任感、成就感和愉悦体验等内在动机,还应注意将外在激励的作用转化为内在激励体验,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

习惯的培养肯定是早一些好,习惯养成经历“他律——自律——自动”三个阶段。坏习惯养成后矫正会有一定困难。

家长的表率作用在学习的动力和习惯方面也是特别重要的,北大教授郑也夫说:“时尚永远是下面看着上面学,没有上面追着下面的。连猴子都是这样,学猴王。”

一是最小的自然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月1日是元旦。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节日包含着文化因素,孩子可以在节日文化的情境中感受民俗、接触历史、体验文化、凝聚精神,节日文化有丰富的知识和道德濡染作用。

学生小梅对妈妈说:“中国男子足球队在世界上还很落后,为了让中国男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我要到少年足球俱乐部去学习踢足球。”妈妈望子成龙,答应了他的要求,帮助他找教练、找球队,花了几万元钱。小梅练了不到半年,就嫌练球太辛苦,不练了。小梅想,既然室外的太辛苦,那就练点儿室内的吧,于是小梅又要学习吹小号。妈妈又花了许多钱,买了小号,给小梅请了家庭音乐教师,希望小梅这次能学有所成。然而,3个月后,小梅说:“吹小号又累又枯燥,太单调,我没有兴趣,其实人类都进入信息时代了,我想学的是计算机。”于是,望子成龙的妈妈又买回了品牌计算机,信息时代,高科技嘛,不花钱还行?然而,妈妈又一次失望了,小梅没日没夜地玩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每况愈下。妈妈非常失望,只好把计算机没收了。小梅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他就是没长性,做事情不能一心一意。

一、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这个成语说的是战国时齐威王发奋的故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如果有人平时无声无息,忽然做出一件惊人的事,一举成功,就叫做“一鸣惊人”。其实每个成功者一鸣惊人之前都经过长时间默默无闻的奋斗。国际上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成果有李善兰恒等式、黄(昆)方程、吴文俊公式、华(罗庚)—王(元)方法、吴氏(仲华)通用理论、陈氏(景润)定理。此外,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陈中伟的断手再植,王选的激光照排,高锟的光纤通信等,都是对世界的重要贡献。

现在有一些孩子喜欢上网聊天,喜欢时装,喜欢哈日,喜欢流行。总之,他们喜欢一切时髦的小把戏,唯独缺少实实在在的、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追求。对教育,他们喜欢减负,反对考试;对父母,他们喜欢给钱,反对批评;对教师,他们喜欢夸奖,反对严格;对生活,他们喜欢享受,反对辛劳。考试作弊被发现,他们不以为耻;同学帮老师收钱丢了50元,他们称之为“小偷”;有人努力学习,他们称为“傻帽”;有人网恋多多,他们尊为英雄。造成这些情况的重要外因是家长的溺爱型教育。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或溺爱,心甘情愿地给孩子当保姆。他们还以为这是爱孩子,却没考虑这样做实际上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遭受适当挫折和困难、学习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和权利。有人说,这是学习国外先进家庭教育经验和理论。其实国外的亿万富翁,其孩子有的需要自己挣上大学的学费。

一些有觉悟的家长开始意识到,放任、纵容孩子的言行会宠坏他们,使他们不服管教、任意妄为,甚至学坏。家长当然爱孩子,但把爱作为教育的方法应有条件,不能溺爱。如果要求资质中等的孩子在班级学习得第一,否则家长无好脸色,这确实不合理;然而,要求孩子放学后完成当天作业,否则就不允许孩子周末跟朋友去听歌的规定,就是合情合理的。

过分溺爱和夸奖容易使一个普通的孩子变得目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甚至认为父母都不如自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一旦这些孩子踏入社会,就会发现自己并非天才,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面临重重困难,可是这时想要改变已经太迟了。因为老板不是老师,不会对表现平平者说“你真棒”,只可能说“Go on or go out”。事实证明,那套“父母是子女的朋友”的赏识模式存在许多缺陷,通过讨好子女来赢得他们的喜爱,会产生许多问题。

教育孩子是门学问,年轻的父母们越来越认识到,一味地顺从与赞扬,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害无利;而适当地命令与严格要求,反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无论如何,不去努力,就想一鸣惊人,是不可能的。

二、一心一意

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猜想——任何一个不为2的偶自然数都能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简称“1+1”。为了证明这个猜想,多年来,数学家们一心一意,前仆后继,不懈努力。

1924年,拉德马哈尔证明了“7+7”。

1932年,爱斯尔曼证明了“6+6”。

1938年,布赫斯塔勃证明了“5+5”。

1940年,布赫斯塔勃证明了“4+4”。

1948年,兰思易证明了“1+6”。

1962年,潘承洞证明了“1+5”。

1962年,王元、潘承洞证明了“1+4”。

1965年,5位数学家证明了“1+3”。

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

“1+2”,即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和另一个半素数的和,这一成果被称为“陈氏定理”。至此,哥德巴赫猜想只剩下最后一步。到现在又过去多年,尚无人超越“1+2”。

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是陈景润在中学时代就定下的志向。为此,他一心一意地奋斗了一生。陈景润选用“筛法”去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方法需要进行大量繁复的计算。在当时中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劣环境中,陈景润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试图证明“1+2”。在中科院数学所一间只有6平方米的宿舍里,他过着一种类似隐居的生活。桌面上、地板上、床铺上、木箱上,都堆满了他的草稿纸。他运算过的草稿纸装满许多麻袋,塞在床底下。经过许多个昼夜的辛勤努力,陈景润写出了论文,证明了“1+2”。而在这之前,五位外国数学家证明“1+3”时,他们用的是大型计算机。而陈景润单枪匹马用一支旧钢笔证明了“1+2”,并且是在大抓“阶级斗争”的1966年。1966年5月,中国科学院《科学通报》第17期宣布: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已经证明了“1+2”。

此后,陈景润又顶着“文化大革命”的巨大压力,花费了几年时间,对“1+2”的证明进行了简化。生于1933年5月22日的陈景润于1996年3月19日逝世,他那一心一意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来人。

亲子活动:

1.说带“一”字的成语,一人说一个,多者为胜。

2.共同研究“多是一组成的”这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孩子要写一篇作文,题目是“说一”。

做事情应一心一意才可能成功,但是现在有些孩子眼高手低、志大才疏,他们不明白积小胜为大胜的道理,只想一鸣惊人,不想十年寒窗;只想一获千金,不想日积月累;只想一帆风顺,不想披荆斩棘;只想出人头地,不想埋头苦干;只想高歌猛进,不想小心谨慎;只想北大清华,不想刻苦攻读。这样,他的理想,终究成为空想。巨大的石油财富未让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过去的掠夺也未让成吉思汗们好景常在;高衙内永远不会成气候;因拆迁乍富家庭的孩子更不容易考上北大、清华。道理是一个:意外财富不容易让人真正去珍惜,不会给人带来积极上进的压力和动力,反而容易使社会变惰,使人变懒。国家持久繁荣靠制度,不能靠掠夺与侵略;人的可持续发展靠奋斗,也不能靠外财与关系。

不要低估内在激励的重要价值。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在激励越来越显示出它在孩子学习中的重要性,具有强烈内在学习动机的人往往能获得非凡成绩,成就一番大事业。家长不但要激发孩子学习中的胜任感、成就感和愉悦体验等内在动机,还应注意将外在激励的作用转化为内在激励体验,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

同时,家长应以身作则,起示范作用,在家庭生活中应经常表现出自己对学习的热情和激情,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造就优秀的孩子。

温馨提示:

《老子》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的宇宙就是从一个奇点发展出来的。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路要一步一步走,书要一本一本看。

家庭教育也要一点一点来,水滴石穿,绳锯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