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长是孩子的学习指导师
49155600000034

第34章 相信算卦不是无害嗜好

1564年2月15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1564—1642)的诞辰。科学是黑暗中的一点儿烛光;科学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过这个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的世界;科学又似一阵润物无声的细雨,洒向那些良知干涸的心田。

D.Alan Bensley的《心理学批判性思维》一书中写道,有人也许会说:“相信算卦或占星术有什么好担忧的?它不过是无害的嗜好而已,也是文化。”但假如你正要飞往另一个城市,新飞行员相信占星术。这位飞行员很犹豫,不愿意驾驶这班航班,因为占星家建议他要避免飞行。你愿意坐这架班机吗?飞行员的担忧会影响他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判断力,比如天气情况、飞机方位等,而这些问题又会严重地影响飞机的安全。

联合国“2000+计划”是一项全球性的科技脱盲计划,“科学素质”成为这一计划的主要实施目标。该文件认为,科学素质不仅包括科学和技术方面的阅读、理解和协作的能力,还包括在生活、工作和文化中应用科技概念和方法技能的能力,以及使一个人能区分恰当和不恰当使用科技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科学素质意味着:

——科技态度、方法和技能的发展。

——对科技本质的理解和欣赏。

——获得有效的科技教学和实例训练。

——熟悉获取和传播科技信息的途径。

2008年中国科普研究所调查10000多名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结果表明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25%,比4年前提高了0.27个百分点。

“中国此时还不曾享着科学的赐福,更谈不到科学带来的‘灾难’。我们试睁眼看看:这遍地的乩坛道院,这遍地的仙方鬼相,这样不发达的交通,这样不发达的实业,——我们哪里配排斥科学……中国人的人生观还不曾和科学行见面礼呢!我们当这个时候,正苦科学的提倡不够,正苦科学的教育不发达,正苦科学的势力还不能扫除那迷漫全国的乌烟瘴气,——不料还有名流学者出来高唱‘欧洲科学破产’的喊声,出来把欧洲文化破产的罪名归到科学身上,出来菲薄科学,历数科学家的人生观的罪状,不要科学在人生观上发生影响!信仰科学的人看了这种现状,能不发愁吗?能不大声疾呼出来替科学辩护吗?”(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一、科学的好处

一是认识世界。而且是比较正确的认识,如地球是一个表面70%为水的行星,不停绕日而行,如打雷是云层放电时的声音而不是雷公在作响等。某些“科学文化人”说科学也不一定对,所以一切都差不多,没有伪科学。问题是,世界上有绝对真理吗?科学认识世界自然有局限,但比迷信和伪科学还是离真理近一些。

二是做事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衣食住行等不用细说。当然,也可以用之做极大坏事,但这就不是科学本身能解决的问题了。某些“科学文化人”说不如不要科学,但首先不可能,其次他们自己也舍不得放弃科学带来的舒适,不肯如电影《甲方乙方》中开奔驰的老板去延庆村里居住,吃老鼠。

三是发现、创新和想象时得到美的体验。物理学家费曼说:“人类尚且年轻,一切才刚开始,问题成堆也无足怪。但未来还有千千万年。我们有责任尽力做,尽力学,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并传给后人。”

从公众科学素养有关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到,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并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由于缺乏科学精神,不少富裕起来的人们却热衷于搞愚昧迷信活动。

二、科学的原则与特征

德国著名科学家洪堡提出“科学五原则”,后人称之为“洪堡模式”。

——科学是一种还没有完全得出结论的东西,它取决于对真理和知识永无止境的探求过程,取决于研究与创造性,以及对自我行动的不断反思。

——科学是一个整体,每个专业都是对世界、生活现实和人的行为准则的反思,与手工业有所区别。

——科学有其自我的目的,而对于真理、自由的探究又可能产生服务于社会的最重要的实用性知识。

——科学是与高等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通过学术研究、科学交流和对整体世界的反思,才能培养出具有自由、技艺与力量三重境界的优秀人才。

——大学的生存条件在于孤寂和自由,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王大珩谈科学的特征:

第一是一元性。万物运动有自然的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是诚实性,或严格性。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科学的认识,其核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

第三是严谨性。要有正确的科学路线,科学不承认没有事实依据的先验论。

第四是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常用的方法是实验论证、模拟实验论证、因素的观察和分析、触类旁通与举一反三得到旁证。如果研究工作的结果和原来料想的完全一样,说明没有得到新东西。

科学的诸多价值本质上是人文的,并不与人文对立。用所谓“人文”去反科学,是把力气用错了地方。科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不可以对人的精神生活做十分狭隘的理解,只将其局限于人的非理性层面。人的理性层面是其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对于人的精神生活来说,至少具有6种人文价值:认识价值、思想价值、智力价值、精神价值、审美价值、道德价值。科学与艺术对于人的精神生活来说具有互补性。

科学精神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求真之勇气、怀疑之目光、实证之传统、平等之立场。

科学的反面是迷信,UFO总被一些人说成是“外星人”,英国国防情报部门拿到的研究报告称:研究人员经过4年研究,解开谜团,大部分的所谓不明飞行物都可以用一种大气现象来解释,大气等离子体会在天空中以特别的速度飞行。沈阳有个女中学生,认定自己的幸运数字是3,于是处处注意言行与3吻合,走路时要晃3晃,关门必重复3次,自行车要放在第3排。如果未能如愿,就觉得不顺而情绪低落。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严济慈说:“科学的发展可能会发现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的事,但发现者必须能教会别人去重复,大量重复得到相同的结果,才能成为科学。特异功能只有少数人有,别人学不会。我笨,学不会还可以说,谁也学不会,就肯定不是科学,是魔术,是骗人。”

在新的世纪,社会正在进一步信息化,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活跃的因素和主要的支撑力量,“科教兴国”是人们的共识。教育孩子从小热爱科学,提高科学意识,意义特别重大。少年儿童时代,正是一个人科学精神、科技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科技工作者都是在这一时期立志从事科技工作的。对全国20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了调查,其中在中小学时期就决心从事科技工作的占74%。爱因斯坦5岁时,有一次家长给他看一个袖珍指南针,他发现不管小盒子怎么转动,里面的针却永远指向同一方向,这件小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开始感到在事物后面隐藏着深奥的道理,从而对科学发生了兴趣。

科学是反映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的一般性的认识体系和知识体系。科学精神包括:敢于怀疑既定权威的求是态度;对理性的真诚信仰和对知识的渴求;对可操作程序的执著追求;对真理的热爱和对虚伪行为的排斥、憎恶;对公正、普遍和创新准则的严格遵循。

家庭科学教育应强调科学就是求真,让孩子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培养孩子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三、科学的讲究

科学讲究实验。科学上没有平坦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的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才能得到,不是由谈话就可求到的,也不是举个例子就能证明什么东西。举例只能证伪,却不能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个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实验还要排除额外变量的干扰,并且能由别人重复。实验是唯一能得到事物因果关系的方法。

科学讲究理性。每当人们拿不定主意时,常说:“跟着感觉走呗。”在实际中,如果一味这样“潇洒”,会吃亏、上当、犯错误。俄国著名画家列宾早年画过一幅油画《伊凡雷帝和他的儿子》,这是一件艺术珍品。到了晚年,列宾打算对自己的作品做一番修补。使他吃惊的是,他忽然觉得自己当年把“伊凡雷帝”的脸色画得太黄了。于是,他着重加上了淡紫色,结果事与愿违,美术馆不得不请来别的画家再修正过来,恢复了以前的颜色。原来,人随着年龄增大,对颜色的感觉也会改变。列宾的原作颜色是对的,可后来他年纪大了,对紫色感觉不太灵敏,所以造成错觉。

理性的思维是需要严格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具有的,而且必须时时警惕不让推理出现偏差。反科学者认为科学家没有人文精神。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科学家,充满对人类命运的考虑,人文思想体现在他身上,比萨特的人文精神还要多。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引用的是《墨辩》的话,而读哲学的人不一定读《墨辩》。一些科学家有很高的人文素养,而人文学者和社会学家如果不是理科转过去的,有几个会解偏微分方程,有几个会使用计算机语言呢?人文不可少,而科学同样不可少,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伪科学已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金。例如,一个“水变油”骗局获得了许多政府官员的支持,并得到数亿元人民币的资助。一个被揭露过的“永动机”获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为它申请3千万元人民币的资助。如果伪科学被商业化,它将浪费消费者的金钱,而如果是作为药品和保健品销售,则会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科学讲究精密。数据比轶闻重要,轶闻耸人听闻,但不足以当成决定的根据。美国住在高压线附近的一个孩子得了白血病,母亲在电视台声泪俱下地控诉。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用5年时间花500万美元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白血病与高压线磁场并无关系。人应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事实,不应相信轶闻。

克服粗心不仅能避免差错,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1892年物理学家瑞利在测量中发现,从大气中提取的氮,密度是每升1.2572克,而从含有氮的化合物中提取的氮,密度是每升1.2506克。两者的差距微不足道,但瑞利并没有放过这个微小的差距,他反复精细地研究,终于从中发现了一种当时人类尚不知道的元素——氩,人们把这一发现称为“精密度”的胜利。传统的“差不多”思想在科学中没有立足之地。科学的精密还体现在严谨的逻辑推理之中,而非想当然、莫须有。

科学讲究探索。物理学家费曼说:“无论是在科学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探索和怀疑的自由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追求,是人类为了获得怀疑和探索的权利,为了克服不确定性而进行的一种斗争。”人们永远在追求真理,科学虽然并不是绝对真理并总是在发展,比迷信离真理要近得多。爱因斯坦说过:“政治是暂时的,而方程式永存。”

人类跟野兽的区别在于人类有超我的观点,因此他能够把是非真伪跟自己的利害分开,把善恶好丑跟自己的爱憎分开。生于公元前330年的欧几里得与毕达哥拉斯一样,只为数学本身而探求真理,在他的著作《几何原本》中并不寻求应用,却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学习。当时有个学生问欧几里得他正在学习的数学有什么用处,当讲课一结束,欧几里得就转身向他的副手说:“给这个孩子一个硬币,因为他想在学习中获得实利。”然后这个学生就被逐走了。可惜的是,现在许多人不懂得或不屑于“君子不器”,工作或学习之前必先问这有什么用?能值多少钱?可有经费吗?合算不合算?领导怎么想?对己有利吗?至于求真与否,无所谓,根本不考虑。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唐逸教授说:“人的精神一旦专注于利,而利又被理解为狭隘的钱和物,则美感的余裕和信念的精诚也就不复存在了”。

亲子活动:

结合生活中的事实,讨论反伪科学斗士方舟子在《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一书中列举的思维谬误,可作为严密思维和实证的判断准则。

——轶事不能当做证据。轶事的真假有时难辨,但即使是真,孤立的事实也难以成为证据,但有时可证伪。例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你如果真的发现一只白色乌鸦,便证伪了上面的话。

——流言不等于事实。这几乎不用解释,说阿波罗登月是假的,只是流言,不必澄清。相信这种荒谬流言的人则比较可悲。

——从个案得不出普遍结论。比尔·盖茨上哈佛时退学而成全球首富,那么我考上北大为了当富人也退学,这显然极其愚蠢。

——类比不是证据。三门峡水电站的失败,不能成为水电不好的证据。

——异端不等于正确。伪科学的鼓吹者经常将自己打扮成受害的异端,以哥白尼、伽利略自居。

——使用科学术语不等于科学理论。有人满口“情商”、“赏识”,其实并不懂教育理论。

——你无法解释的现象不等于不能解释。你无法解释一些魔术是怎么变的,不等于就真的是奇迹。

——取证的责任在反主流的挑战者一方。说某处有野生华南虎,必须拿出过硬的证据,凭一张经过处理的照片可不行。

——权威的语录不是证据。人们不断引述甚至奉若神明的格言有时就是束缚人们的绳索。

——无法证明不存在不等于必定存在。野人、湖怪、外星人均是如此。

——巧合不是证据。张三一张彩票中了五百万,那我不工作了,也买彩票。

——个人体验不是证据。论文写“我觉得”有用吗?

——相关的事件不等于因果关系。荷兰各地婴儿数量与鹳鸟数量成正比,但二者并无因果关系,都是城市化程度不同造成的,城市化是因,二者都是果。

——非常的声称需要非常确凿的证据。

温馨提示:

中国不是科学太多,而是太少,家庭教育也要讲科学。科学精神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求真之勇气、怀疑之目光、实证之传统、平等之立场。真相和真理可以是高度反直觉的,而有的所谓“常识”可能既不“常”,也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