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妈妈一定要懂的60个心理定律
49148800000016

第16章 椰壳效应:把批评变得“可口”一些

批评孩子的时候,父母可以采取委婉、甚至是赞扬的方式,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批评。

有一个孩子,喜欢吃各种各样的零食,但是不喜欢吃饭。为此,他的父母非常苦恼,也想尽了各种方法,但哄、骗、打、骂都不见效。有一次,孩子的父亲突然想到孩子非常喜欢椰子,于是他把椰壳锯开,用来给孩子盛饭。结果,他竟然吃得津津有味。

同样是吃饭,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碗来盛饭,孩子就能够高高兴兴地吃下去。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椰壳效应”。这个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同样是做一件事情,如果让孩子用他喜欢的方式去做,就会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就会积极主动地把它做好。

根据“椰壳效应”,教育专家指出,在教育犯错的孩子时,如果父母能够换一种方式去批评孩子,或许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父母如果能够用温柔的语气去表达批评,或者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则能够有效地促进孩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心理专家解析:“可口”批评会让孩子顺利接受

细细想来,“椰壳效应”不失为一个教育妙招: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盛饭,孩子就能津津有味地吃下去。那么,同样是批评教育孩子,能否把批评包装一下,用孩子不反感的形式,让孩子乐于接受呢?良药苦口利于病,其实良药裹上“糖衣”照样治病,而且更容易让病人接受。这给父母的启示就是:用爱心将批评包装一下,教育效果会更好。

有一位母亲发现她的女儿拿走了自己夹在书中的一张崭新的10元钞票。她心里非常生气,但她并没有找来女儿兴师问罪,而是按原样将钱又放进女儿的文具盒中。晚上,当女儿做完作业以后,这位睿智的母亲为女儿递上一杯热腾腾的牛奶,亲切地对女儿说:“好孩子,来,休息一下吧,妈妈给你讲个故事。”

于是,她讲了一个孩子怎样从小偷小摸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讲完故事,她只字未提10元钱的事,而是轻轻问女儿:“故事好听吗?妈妈下次再给你讲。”她深情地看了看女儿闪动的清澈的眼睛,给女儿盖好被子,道了声:“妈妈爱你,晚安。”第二天清早,母亲发现餐桌上压着那张10元钞票,旁边还写着一张纸条:“妈妈,我也爱你。”

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简单粗暴的批评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让甜甜的批评诱导孩子,就能将孩子“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情合理的因素,给孩子以自我反省的契机、自我修正的时间。上述故事中的母亲正是利用了“椰壳效应”对孩子进行了甜甜的批评,结果孩子很快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并及时进行了改正。

父母错误做法:对孩子的错误进行粗暴批评

批评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手段,因为处于成长期的孩子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对此父母就应该及时地进行指正批评,否则孩子不仅会意识不到,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样的错误。但是很多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经常会犯这样一个错误:他们总是不注意批评的技巧,总是对孩子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

如孩子不听话,不完成作业,书写不认真,欺骗父母,老是做坏事等等,父母往往会板起面孔或大发雷霆,或当众训斥一番,挖苦一通,更甚者对孩子实施惩罚……这些惯用的直接、简单而颇带火药味的教育方式虽能显示家长的威力,但会深深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难以产生自觉改正错误的念头,甚至对父母的当面批评或指责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形成越批评孩子、他们就越“需要”批评的恶性循环。

心理专家建议:给批评穿上糖衣

批评是把双刃剑,用得恰当,就是一剂良药,可以让孩子心服口服,成为孩子改正错误的契机,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效果;用得不好,就会像一柄利刃刺伤孩子的心灵,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并造成孩子与父母的对立。心理专家建议父母应该巧妙地借用“椰壳效应”,采取适当的批评方式与措施,这样就能让批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先赞扬后批评

孩子都喜欢听赞扬的话,而不喜欢听批评的话,甚至一听批评就表现出与父母的对抗。因此,父母在批评孩子之前,可以先对孩子的进步予以赞扬,也可以用赞扬代替对孩子的批评。比如孩子不好好学习,父母可以先赞扬孩子头脑灵活,点子多,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观察力也不错,然后对他说:“如果你能把这些优点都用在学习上,那么,你也可以成为好学生。”

(2)巧妙地指出“美中不足”

有些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也是先对孩子进行赞扬,但是一阵赞扬过后,却一个急转弯——“可是”。孩子一听“可是”,心里就反感,这时父母可以换“可是”为“如果”。比如孩子淘气,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父母可以先赞扬他聪明、正直、人缘好、能力强等优点后,然后对他说:“如果你能做事再细心些,凡事多想想后果的话,你一定会成为最棒的孩子!”这样孩子经过赞扬与鼓励后,以后再做事时,就会认真思考父母的话,不会再轻举妄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