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李嘉诚的处世之道
49007800000007

第7章 立德:厚道是品德,更是利益(3)

李嘉诚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他为人厚道,对那些当初为自己出过力的人非常器重。跟随李嘉诚多年的元老周千和回忆当初的创业经历时说:“那时候,大家的薪酬都不高,才百来港纸(港元),条件艰苦,不是现在的青年人可以想象的。李先生跟我们一样埋头搏命做,大家都没有什么话说。有人会讲,李先生是老板,他是为自己苦做—抵(值得),打工的就不抵(值得)。话不可这么讲,李先生宁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顾大家的利益,把我们当自己人。”

李嘉诚作为一家企业的管理者,一向是有情有义的,宁可自己少拿或者不拿,也绝不亏待员工和合伙者。对于和自己并肩奋战的老员工,李嘉诚一直是不忘旧情,非常感恩的。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香港才女林燕妮为她的广告公司租场地时,跑到长江大厦去看地方,惊奇地发现他仍然保留着当初创业之初的塑料花厂,尽管这时的塑料花已经过时,保留这个厂子完全是一宗赔本买卖。

面对林燕妮的惊讶,李嘉诚轻描淡写地回答道:“不外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儿生计。”对于李嘉诚的这种说法,长实的员工也予以了肯定,他们说:“长江大厦租出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亦获得安排在大厦里干管理事宜。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有人赞叹李嘉诚:“李先生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在当今香港,不少老板待员工老了,便一脚踢开,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厂生活。现在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包下来。”李嘉诚给出这样的解释:“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现代企业的观念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

近年来李嘉诚逐渐把投资方向转为地产和股票。但是他对那些老员工依然照顾有加,为他们的生计考虑周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商人做生意是为了赚钱盈利,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李嘉诚却能做到在厂子没有效益时,依然保持开张,为的只是让老员工保住饭碗,有这样的管理者,员工还怎么会舍得离开呢?

如果一家企业根本不重视员工的利益,只是一味地从员工身上榨取油水,从而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话,从短时间看,或许有一定的效果,但如果从长远发展来看的话,这样的做法并不会帮到企业,反而会为企业埋下隐患。成功的企业经营者都非常会做人,他们能够善待自己的员工,给予员工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不但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还能激发员工自身的无限潜能。

惠普公司在最初创立的时候,依靠的是一项技术发明,但正是这么一间不起眼的小企业,逐渐发展成为了全球IT行业的大企业,这和惠普经营者的理念是绝对分不开的。惠普是一家科技公司,科技人才是公司的根基,惠普公司非常重视人才,对于有才干的优秀员工,惠普一向是非常看重的。

惠普公司在员工培训时期,就不厌其烦地对员工强调一项企业文化:惠普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员工所从事的工作不分大小,都是有意义的。惠普不但向员工强调他们对工作的认可度,还十分重视员工的物质利益。在惠普创业初期,公司盈利并不是很多,但就是这样,惠普也规定了只要员工能够超额完成任务,就可以从公司领取到一笔丰厚的奖金。

惠普为员工考虑不仅体现在这一点,有一次,惠普公司接到了一笔军事订货单,惠普公司上下都很高兴,因为与军方合作风险很小,利润非常丰厚,这是一笔很好的买卖。但是没想到的是,惠普的管理者居然拒绝了这单生意,他的理由是这笔订单需要的人手太多,如果接下的话,惠普需要再招十几个员工,但当订单完成后,公司规模还很小,这十几个人就会显得无事可做,面临被裁员的风险。惠普的宗旨是“绝不轻易裁掉任何一个员工”,所以,惠普宁愿拒绝掉一笔大生意。

经营公司的人应该明白,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待遇,照顾员工的利益,才能留住有才干的员工,将公司发展壮大。要想让企业的明天发展良好,就要让员工在企业工作中得到利益,员工工作顺心,自然也会对企业回报自己的能力,这是相辅相成的。

李嘉诚对此就非常有自己的见解,他说过:“留住员工的办法很简单:作为一个领导,想一想下属最希望的是什么?除了一个相当满意的薪金分红,你还要想想他年纪大时怎么样。员工一辈子在企业中服务,希望最后得到什么,企业主想过吗?这涉及一生的生涯规划,一个家庭的规划,一个5年以上的企业,领导者身旁如果没有一个超过5年的主管跟着他,那可要小心一点儿了。”

显然,正是因为李嘉诚时时刻刻站在员工的角度为员工考虑,理解员工的难处,并满足员工的需求,所以,李嘉诚的企业才能留住员工,这是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最基本要掌握的管理方法。李嘉诚的“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的理念符合现代人的管理思想,值得管理者深思,李嘉诚强大的领导力并不在于他有多么威严,而在于李嘉诚知恩图报。凡是对他的企业做出过贡献的人,他都尽力回报,令企业的员工感到受到尊敬与保护,从而死心塌地为他的企业工作。李嘉诚之所以能够叱咤商场几十年而经久不衰,与其对人才常怀仁爱之心有着巨大的关系,这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

领导全心协力投入热诚是企业最大的鼓动力

领导全心协力投入热诚,是企业最大的鼓动力。与员工互动沟通,对同事尊重,才可建立团队精神。人才难求,对具备创意、胆识及谨慎态度的同事,应给予良好的报酬和显示明确的前途。

—李嘉诚

中国有句老话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的是一个典故,一个人如果只是一味接受别人赠予他的鱼,而不是学会捕鱼的技术,那只能解决眼前的温饱,不能解决长远的问题。所以,想要为以后打算,就要学会捕鱼的方法才行。这个道理同样可以适用于企业的发展中。在现代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一家企业如果想要长远的发展,就要留住好的人才,令人才为企业创造源源不断的竞争力,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如何能够留住人才,仅仅凭着高薪厚职是远远不够的。

管理者要将企业当作一个大家庭,令员工感到温暖,而不仅仅是只能获得物质,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通过高薪厚酬来留住人才,还应该给予人才必要的培训,增强其对前途的信心和对企业的归属感。

李嘉诚作为世界知名的企业家,他常常称自己的成功背后是企业里所有员工的支持和付出。但员工为何心甘情愿支持李嘉诚的企业,在李嘉诚的长实集团上班的员工都以在此上班为荣,李嘉诚之所以能够让员工对他死心塌地,其实很简单,就是除了给员工优厚的待遇之外,还会照顾员工其他的需求,为员工的前途做打算。

在李嘉诚旗下的企业中,每一名员工都会有一个向上发展的平台,李嘉诚制定了若干用人措施,并注意给每个人提供提升的机会,他经常对别人说:“人才招揽进来就是为了发挥他们的才干,如果放在一边不用,就像食物放久了就会发霉一样。”因此,只要员工的能力突出,李嘉诚就会加以重用,确保他们能够在公司中担任管理职务。

同时,为了培养员工的业务能力,李嘉诚经常会从公司选拔一批业务骨干,把他们送到国外进行学习,公司不仅负责他们全部的开销,而且在学习期间,他们的薪水照发不误。这让每一个被李嘉诚送到海外学习的员工都心怀感激,他们都说:“李先生对待我们就像一家人,他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能不加倍努力报答他吗?”而这些受到良好培训的人才即使因为一些原因离开公司,也会成为其他公司争相抢夺的对象,独自支撑起一片天。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李嘉诚还给予员工以低价购入长实系股票的机会,让下属分享公司的利益,从而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香港税务局公布的2000年到2001年度的头10名“打工皇帝”所缴纳的薪俸税款中,李嘉诚爱将霍建宁以一年赚2亿多港元的薪酬成为香港赚钱最多的“打工皇上皇”。而李嘉诚旗下企业中的另外两名高层胡周慕芳和陆法也在前10名“打工皇帝”中榜上有名。

对待员工,李嘉诚就像对待朋友一样,他尽可能地在生活上满足员工的需求,还为员工提供升职的机会,让员工分享公司的利益,与公司共同成长,从而增强了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李嘉诚曾说:“长江实业能扩展到今天的规模,要归功于属下同人的鼎力合作和支持。”因此他十分注重“人有所值”,并且“厚待人才”,这也让李嘉诚受到很多员工的爱戴,很多员工甚至以在李嘉诚旗下企业工作而感到荣幸。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而员工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企业,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并为其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增强其归属感,使其真正融入到团队中,企业才能有希望和未来。

马云也一直秉承着“只有分享,才能共赢”这一管理理念。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马云一直认为,在一个成熟的企业里,员工们不仅需要精神上的鼓励,更需要物质上的支持。马云曾说:“一个人捡了块大黄金,你把它藏在家里,所有人都惦记你那块黄金,这是不安全的。如果你把这个黄金打碎了送给大家,每个人有一块,你自己可以稍微留得大一点儿,你就没问题,大家都愿意来帮你。企业家就应该有这样的格局才能做大。”正是基于此,马云始终相信“财散人聚,财聚人散”这一理论。

早在创业时,马云就将阿里巴巴的股份拿出来分散给创业团队的每个成员。后来随着公司逐渐做大做强,获得阿里巴巴股份的人越来越多,在阿里巴巴,创始人有股权,老员工有股权,空降的高管有股权……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举行的全球路演上公布了招股说明书初稿,显示目前阿里巴巴持股的4900名员工包括董事在内,共持有合计4.435亿股股份,平均每名员工持股9.05万股,以阿里巴巴目前认购情况,市值可突破百亿美金,因此将产生近千个百万富翁。而与此对应的是,马云个人持股比例还不到5%,这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也让更多的人更加敬佩马云。

马云便是始终本着对企业和员工投入最大热忱,令企业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的诚意,从而受到最大的鼓舞,和马云一样,李嘉诚也是如此。他不断给员工更多更好的选择,令员工在自己的企业中感受到了工作的愉悦和生活的希望,这样的话,员工自然会留在自己的企业里好好工作了。正是靠着自己对员工体贴的良好品德,李嘉诚在员工的心目中树立了高大可信的形象,令员工安心留在长实集团工作,为集团创造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