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李嘉诚的处世之道
49007800000036

第36章 传承:创业艰难,守业更加不易(2)

面对夫人疼爱儿子的心情,李嘉诚虽然表示理解,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他对夫人说:“是的,他们年龄小还不懂事,但是我想早一点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父辈创业的艰难,学习父辈顽强拼搏的精神,长大了才能成为栋梁之材。如果现在放松了对他们的早期教育,他们成了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再教育就迟了。”

由于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李嘉诚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他相继把两个孩子送到国外去读大学预备学校。为了培养他们自强的能力,李嘉诚并没有给两兄弟留下过多的零花钱,大部分费用都需要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打工来赚取。当两兄弟学业有成,逐渐成熟起来,并渐渐获得“小超人”称呼时,他们对外界说的最多的就是:“父亲从小对我们的培养教育是我们最值得感谢的。我们从父亲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怎样成为一个出色的商人,一个赚钱的商人,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一个正直的商人。”

在李嘉诚的成功教育下,他的两个儿子成长得非常健康,能力也都很强。他们虽然是富家子弟,但却没有一点富家子弟纨绔的习性,反而非常有韧性,也很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不但令李嘉诚的事业后继有人,还为社会做出了很多贡献。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所存在的一个奇特现象,许多曾经显赫一时的富贵人家,没有经过三代,财富大厦就轰然倒塌。其实这并非是中国特色,放眼全球,葡萄牙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的说法;德国则用三个词“创造,继承,毁灭”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

三国时期刘备戎马一生,多次浴血奋战,几经生死,才最终建立蜀国成为一方霸主。但是他去世后,儿子阿斗不仅没有继承他的优点,反而听信谗言,屡次干涉诸葛亮的军政方针,使得诸葛亮一次次北伐无功而返,最终难以完成统一大业,憾恨而死。诸葛亮死后,他又宠信宦官黄皓,导致宦官专权,蜀国从此逐渐衰败,最终被魏国吞并。刘备只注重了开疆拓土,却忽略了对儿子的教育,以致千秋伟业,功亏一篑。

电视剧《乔家大院》中与乔家始祖乔贵发一起在包头合伙经商的秦氏,在发迹之后,立即就在家乡置地造房,大兴土木,过上不思进取、奢华的生活。最终坐吃山空,以至于入不敷出,很快就走向衰落,仅仅到了子辈,就迅速结束了他们的富翁美梦。而乔家由于殷勤经营,家风严谨,商业日益兴旺,而且还将与秦家共同经营的所有店业全部收入囊中。尽管后来由于外来资本侵略等一些因素影响,乔家苦心经营的商业大厦最终也轰然倒塌,但是他们的子孙在离开商业领域之后,在其他领域依然还是佼佼者。

“世界三大败家子”之一若热?贵诺的父亲爱德华多?贵诺从一穷二白起家,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最终将自己的家族变成巴西最富裕的家族之一。等他死后,将20多亿美元资金交给儿子后,却没有想到儿子从此不思经营,过上了花天酒地的生活,并在死后留下了“幸福生活的秘诀是在死的时候身上不留一分钱,但我计算错误,过早就把钱花光了”这样恐怖的败家子言论。

创业艰难,守业更难,正因为有这些先例,李嘉诚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能否成就大事,关键就在于平时的磨砺,只要从平时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把基本功练扎实,那么子女们日后必然会有所作为。

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除了平时注重对子女的教育,还应该做到未雨绸缪,而非在仓促之间指定继承人。

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李孟熙和二儿子李昌熙很早就跟随父亲学习经商,而三儿子则一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学习管理专业。在如何选定继承人的问题上,李秉哲并没有遵循韩国其他家族企业的做法,选择长子作为继承人,而是考察三个儿子的性格和潜质是不是适合担当重任,因为他知道继承企业并不是继承财产,更重要的是能够带领企业实现持续发展。

李秉哲首先让三个儿子分别选择不同的企业去经营,大儿子李孟熙尝试着经营了几家企业,可是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亏损得十分严重,给整个集团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于是他不得不自动放弃了继承权。二儿子李昌熙自认为不如大哥,于是也主动放弃了继承权。三儿子李健熙毕业于名校,学的又是企业管理,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和两个哥哥相比,缺少的是实践经验。于是李秉哲安排他参加一线的经营,锻炼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其经营和管理才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李秉哲认为李健熙完全具备了实际的管理能力,能够凝聚人心,具备领导三星集团的实力,于是最终确立他为继承人。

李健熙上任后,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逐步把三星集团引导至全球著名的500强企业之列,从而使三星集团再次踏上一个新的高度。

任何伟大贤能的人,都要经过生老病死这一关。让财富顺利传承,把财富传到第二代的手上并且可持续地健康发展下去是每一个富人的最大愿望。这个愿望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只要采取得当的方法,注重对继任者的培养,财富传承就不再是一个令富豪们头疼的难题。

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

对子女的教育,百分之九十九应该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即便是他们成人后,也应该是三分之二教他们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才是教他们如何做生意。

—李嘉诚

做事先做人,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本。《大学》中有:“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资治通鉴》里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何做人,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不会做人的人,他的事业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在生活中,李嘉诚始终坚持做事先做人的原则,他与人为善,谦虚谨慎,乐于助人,低调节俭,诚实守信。李嘉诚深知一个成功商人必定是一个会做人的人,所以他并没有急于教孩子如何经商,如何成为商界的佼佼者,而是从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教起,从小李泽钜和李泽楷就接受父亲这样的教育—不要贪图小利,要多为别人着想,要诚实守信,先要真正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直的人,然后才是做一个成功的人。

每逢星期天,李嘉诚就会带着两兄弟乘游轮出海,当然并不是带着他们游山玩水,而是将处世中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讲给他们听,李嘉诚说:“他们一定要听我讲话,我带着书本,是文言文的那种,解释给他们听,问他们问题。我想,到今天他们未必看得懂文言文,但那些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经验和做人宗旨。”而事实也是这样,时间一长,可能那些文言文两兄弟并不了解多少,但那些传统的做人准则却已经牢牢地印刻在他们的心中。

在管理上,李嘉诚崇尚的是西方的管理经验。而在为人处世方面,他则推崇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他曾对两个儿子说:“工商管理方面要学西方的科学管理知识,但在个人为人处世方面,则要学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不断修身养性,以谦虚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勤劳、忍耐和永恒的意志作为进取人生的战略。”

在对兄弟俩的教育中,李嘉诚并不仅仅只是在口头上将要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思想灌输在他们的脑海中,还在生活中对他们进行实践的指导。

有一次,香港刮起了台风,李嘉诚家门前的大树被刮倒,为了锯断大树,两个工人冒着风雨进行工作,李嘉诚看到这一情景,马上对两个儿子说:“你们看这两个工人多么辛苦,去帮帮他们吧。”听了李嘉诚的话,李泽钜和李泽楷马上穿上衣服走进了风雨中,和工人一起工作。

李泽钜从李嘉诚的教育中受益颇深,他对父亲的评价是:“他很清楚在他生命中对他比较重要的事情,他会将钱用在这上面,比如帮助那些不幸的人,捐资医疗教育事业,只是他的精神世界更加富有,虽然我们的生活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简单,但简单给我们带来的是幸福。”

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一个人不管多么有才能,多么勤奋努力,多么有背景,如果不懂得做人,那么最终就会误入歧途,陷入失败的深渊。

作为清朝晚期的重臣,曾国藩目睹了许多官宦子弟整日不务正业、挥霍浪费、最终败光家产的事例,因此他认为子女在骄奢淫逸的环境之下是不可能立大志的,所以曾国藩觉得应该由做人入手教育孩子懂得如何生活,这才是最好的教子之道。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

在古代,官员出行一般都坐轿子,可是曾国藩却告诫子女要步行去办自己的事情,决不能使唤轿夫抬着自己去做事。在家中,也不能唤佣人给你添茶倒水,能够自己去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去做。

家中的子女在曾国藩的教导下,经常会去做一些在普通人眼中看似是下人才做的事情,例如纺纱织布、拾柴捡粪之类的事情。曾国藩尤其反对买房置地,或者积累财富留给子孙,他认为子孙若是贤才,不用靠父辈遗产也能自立。如果是不肖子孙,那给他留多一分钱,他就会多造一孽。

曾国藩曾说:“吾不愿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在他的心目中,“秀才”并不是那些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人,而是那些明白事理、才德双修的君子。曾国藩认为孩子读书未必是为了做官,读书在于明理,所以当他的长子曾纪泽连续三次参加科举考试而名落孙山时,就向曾国藩提出不再走科举之路。曾国藩表示赞同,并告诉曾纪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最终,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曾纪泽潜心研究西学,成为一位出色的外交官。

在曾国藩的教导下,曾氏家族出了大批的人才,而曾国藩的家庭教育理念,也被现代很多人所借鉴。

犹太教育学家巴维曾说过:“培养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比培养一个高才生更重要。”在犹太民族中,父母十分注重培养孩子拥有完善的人格,他们认为如果孩子的人格不完善,那么即使他的学识再丰富,也是没有意义的。

青霉素的发现是医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它的发现者是著名的细菌学家、犹太人弗莱明。弗莱明的父亲并不是什么教育专家,只是一名农夫,但是和其他犹太家族一样,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人格完善。因此在弗莱明小的时候,父亲就送给他一个笔记本,上面写着:博爱、感恩、诚信、忍耐、乐观之类的词,其意义自然不言自明。而弗莱明也没有让父亲失望,在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时,弗莱明有这样一句获奖感言:我是怀着为人类减少痛苦的愿望进行自己的研究的,尤其是为那些看不起病的穷人。

“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育孩子,先教做人的道理。只有这样,孩子长大以后,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激流勇进,展翅高飞。

子孙要选择自强之路,独闯天下

如果子孙是好的,他们必定有志气,选择独立自强之路,不依靠父母,自己独闯天下。反之,如果子孙没出息,不求上进,好逸恶劳,一味追求享乐,存在依赖心理,动辄搬出家父是某某某,那么给他们金钱就会助长其骄奢淫逸的恶习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到头来一无所成,甚至会成为社会的蛀虫,岂不是反而害了他们一辈子。

—李嘉诚

温室中长出的花朵是不可能经历得住风雨的打击的,想要成长为茁壮的大树,就要在它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让阳光雨露滋润,让风雨侵打,只有经历了苦难和磨砺,才能在大自然的各种环境下长成不怕风雨的大树。正所谓“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李嘉诚从小就开始培养两个儿子独立的性格。

在两个孩子一个十五岁、一个十三岁的时候,李嘉诚就把他们送到国外读书,远在异国他乡,言语不通,没有了以前一起玩耍的伙伴,没有了父母的叮咛嘱托,没有了佣人的忙里忙外,告别了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切都要靠自己去适应、自己去安排学习和生活。在外人看来,李嘉诚确实有些狠心。但是他却认为,让孩子们早一点儿独立生活,胜过给他们金窝银窝。李嘉诚曾说:“作为父母,让孩子们在十五六岁时就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当然有些于心不忍,但是为了他们的将来,就要忍心。不管你拥有多少家财,对于孩子,应该从小培养他们独立自强的能力,特别不能让他们娇生惯养。”

那段海外留学的生活被两个孩子称为“人生最孤独的日子”,但是这也是他们通向成功的起点。独立生活让他们对人生有了深切体察,这为他们日后能够驰骋商海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两个儿子学成归来,想要进入父亲的公司大展拳脚的时候,李嘉诚却拒绝了。他对两个儿子说:“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我希望你们先去打自己的江山,让实践证明你们有资格到我公司来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