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政府工作报告十大改革清单
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做了上任以来同时也是中央做出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之后的首个政府工作报告。改革、深化改革、推动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加快改革、启动改革……在这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出现了近八十次,落笔之重超乎预料。对比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60个大项336个小项的改革清单,政府工作报告对全面深化改革有了进一步的部署。
一年之计在于春,起跑决定后程——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还有7年时间。李克强总理用了“背水一战”“壮士断腕”等表述表明新一届政府对改革有着清晰的判断和清醒的态度。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份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开列出一份体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改革清单”,指明了2014年改革工作的方向。
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报告摘要〕
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
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
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全面清理非行政审批事项。
〔解读〕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社会创造活力最直接的改革举措,也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头炮”。目前,简政放权开始从“量变”到“质变”转化,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从“数量放权”到“质量放权”,从“正面清单”到“负面清单”再到“权力清单”,简政放权将逐步划定政府“权力边界”,明确“权力家底”,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企业和市场活力的“加法”。
2014年3月13日,李克强总理在两会后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时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简政放权是重要的突破口、切入点。我们在推进简政放权当中,也确实遇到了像避重就轻、中间梗阻、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等问题。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我们只能是一抓到底、一往无前。
我们还要继续去啃“硬骨头”,至于说到什么程度满意,那就是正确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我们要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动力。
此前,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2014年3月5日就“经济社会发展与宏观调控”的相关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时透露,十八大之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发改委会同30多个部门,提出了2013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一共包括七个方面22项改革,同时又提出了五个方面需要持续深化的改革。通过2013年一年的努力,已经形成的、出台的改革方案和一些指导性文件就有40多件,有20件指导性文件或者改革方案已经形成上报,还有10件基本上形成。2014年要在行政体制改革和完善市场体系、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这些重点领域争取有新的突破。
基本完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
〔报告摘要〕
基本完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在全国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落实认缴登记制,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由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公示制度,让市场主体不断迸发新的活力。
〔解读〕
按照中央的部署,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有了明确的时间表,从2011年启动至今的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四千万“事业人”的改革也将继续推进。
“只有权责分明,才能划清政府和市场的界限”“不管怎么改,最终要让老百姓得实惠”……全国两会期间,从代表委员的你一言、我一语中,不难感受到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在两会上有多么“热”。
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已进行多轮。政府“革自我的命”“割自己的肉”,实质上涉及对存量利益格局的调整,难免要动一些部门和个人的“奶酪”,梗阻不难预见。小机关、大服务,一直是我们机构改革所追求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改革也是缓慢的。甚至出现了反复“减肥”复发“肥胖”的现象。201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团审议时幽默回应瘦身成功的某人大代表“就像上海政府瘦身一样,效果显着”。这份幽默背后,是对上海政府机构改革的肯定,更传递出中央领导人对政府机构的关注与期盼。
令人欣慰的是,地方政府机构也已经有了时间表。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山东省将在2014年3月底出台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政府类部门将减少到40个,有些部门职能弱化,有些部门职能加强,其中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和环境保护部门职能将加强,人员队伍扩充。此前,山东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2014年山东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其中,“进一步简政放权”被摆在了首要位置,并随之提出“全面完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省编办主任刘星泰表示,省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要在2014年一季度前完成,各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要在2014年年内基本结束。广东省则把完成时间提前到了2014年7月。2014年2月25日,广东省政府召开全省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广东省有关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
省长朱小丹在会上指出,这次改革最大的特点是把转变职能作为核心,并置于机构改革之前。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确保本届政府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朱小丹强调,本轮省级机构改革要在2014年第一季度前完成,地级以上市要在2014年5月底前基本完成,县(市、区)要在2014年7月底前基本完成,各市县政府还要抓紧提出到2017年的职能转变总体安排和工作规划。
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报告摘要〕
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
制定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项目的办法,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实施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更多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为民间资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解读〕
2014年是新一轮国企改革元年。现在全社会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都比较关注,深化国有企业这篇文章必须做好,如果做不好,会影响到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意见正在进一步研究、修改,上海、广东、重庆等地的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已经出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是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企改革主要方向,承载了未来国有资产由管企业转向管资本之诉求。当前对国企进行混合所有制试点,并非简单地在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点缀部分私人资本,而是借助混合所有制,完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缓解国企难以克服的所有权虚置等问题。而要达到这样的诉求,必要的前提就是要推进要素资源等关键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打破国企基于行政垄断聚敛的市场独占地位,构建基于程序正义的市场自由竞争良序;同时,从理念上摒弃控股思维,允许私人资本在关键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适度获得控股主导权,以形成上下游企业的对等博弈格局。此外,未来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可适度考虑国有资本以优先股形式存在,因为在国有经济主导的经济格局下,能拿出来做混合所有制探索的国企,一般都是竞争性国有资产,且混合所有制改革本身内含有的寓意是决策层追求的是国有资产的孳息绩效;否则,混合所有制企业若依然坚持国有资本控股,那么再好的梧桐树都很难引进好的凤凰来,完善公司治理。
2014年3月1日,厉以宁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并不是国有资本越多越好,混合制经济重在资本的控制力,而不是资本存量。”民营经济如果参与进来,它是灵活的,敢于冒险创新。国有所有制的好处是资本雄厚,人才济济,但是它的创新能力不够,混合所有制能把所有所有制的优点发挥出来。2014年3月9日,政协经济界别第34组小组讨论会上,厉以宁注意到,关于“混合所有制”民企、国企都有各自的担忧。他建议,改变这种现状,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做。第一,代表委员们开完会回到原单位,去谈两会体会的时候,要说明改革的方向、路线定了,但对艰巨性要有充分的认识;第二,改革的方案要具体;第三,要谨慎试点,不要轻易推广。他特别强调,中国改革,破除利益集团是个大问题,扫清思想障碍,同样是个大问题。
在走出去中提升竞争力
〔报告摘要〕
在走出去中提升竞争力。推进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改革,实行以备案制为主,大幅下放审批权限。健全金融、法律、领事等服务保障,规范走出去秩序,促进产品出口、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推出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新空间。
〔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14年重点工作时,将“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作为重要方向,明确提出在走出去中提升竞争力,凸显中央政府加速新一轮对外开放、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方向。作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和推进周边外交的大手笔,“一带一路”的话题在两会期间受到广泛关注。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罗正富领衔,联合白成亮等6名住滇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建议国家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加快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提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云南即将成为中国开放的一片热土,也将成为中国开放的一个前沿。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云南在大通道建设中首当其冲,角色将越来越重要,未来几年,云南在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将有重要突破。
伴随着“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行为,政府将提供更多的便利,承担更多的服务职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改革等一系列重要举措。这些举措,是开放领域的简政之举,是政府服务性职能的回归。这意味着在国际市场的汪洋大海中,政府将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与支持,使中国企业在历练中提升国际竞争力。
唯有政府变革到位、引导有力,跨国企业优势突出、经营有方,中国对外竞争力才能不断提升,在全球化时代占据稳定的优势地位。2014年3月11日,安徽省商务厅就《安徽省关于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的指导意见》举行新闻发布会,力挺安徽省本土企业走出国门。发布会上,安徽省商务厅副厅长潘万金表示,“走出去”已成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安徽省将重点支持农业、汽车、建筑材料、装备制造、家电等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以及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富裕行业和企业,建立境外生产加工基地,促进安徽省优势产业和易受贸易摩擦影响的产品生产有序向境外转移。令人关注的是,为加大对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力度,政府在政策和服务上制定了具体措施。财政和税收方面,该意见规定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支持“走出去”专项资金。省级财政要统筹各类支持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同时,这些“走出去”的企业将按规定享受税收抵免、延期纳税、减税、免税等不同政策。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省对外实际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年均增15%,‘走出去’企业数量较2012年翻一番,达到600家,培育3个以上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积极争创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报告摘要〕
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物流配送、快递业和网络购物发展。充分释放十几亿人口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