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出贫困的历史选择
48636600000002

第2章 生态移民的理论研究(1)

一、国外生态移民理论研究

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国际移民浪潮的不断涌动,学者们就在探讨人群迁移的一般原因,而不仅仅评论其具体现象。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开始关注国际移民。20世纪下半叶国际移民的飞速发展,对移民的研究也迅即升温。但是,移民研究真正有所建树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拉里·萨斯塔(Larry Sjaastad)为代表的新古典派的出现将移民理论研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成为移民研究的重要分水岭。此后,国际移民理论研究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各种移民理论层出不穷,出现了大量的概念、模型与分析框架。

(一)国外移民研究理论综述

1.成本效益理论

人口迁移的成本效益理论,是从迁移的成本和效益出发解释人们的迁移行为。舒尔茨在《人的投资的深思》一书中指出,迁移者因考虑到通过迁移能获得大于损失的利益去选择、决策迁移行为。1975年斯加斯特、托达罗等人提出并发展了(预期)成本效益模型。他们认为虽然目前的迁移行动未必能带来更多的利益,但是当迁移者从长远看可以获得预期的利益目标大于将会损失的成本时,迁移行为也会发生。其中,成本包括迁移费用、因迁移而导致的收入损失等货币成本,也包括时间、体力、脑力支出等,还包括离开家园进入陌生地的心理成本;收益也分为货币性收益与非货币性收益两部分。在后期的研究中,社会因素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其含义相当广泛,指社会秩序、社会治安、学校教育、医疗卫生、公用事业、交通电讯、文化生活、商业服务、居住环境等。在实际运用和操作中,(预期)成本效益理论常被用来解释迁移的选择性,即具有某些特征的人群比一般人更容易迁移。

2.移民经济均衡理论

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着重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移民行为产生的动因。拉里·萨斯塔、迈克尔·托达洛等学者认为,国家之间工资上的差距是移民产生的根源,移民使得国家间工资与福利的差距逐渐淡化、消失,进而也会消弭移民现象。国际移民取决于当事人对于付出与回报的估算,如果移民后的预期所得明显高于为移民而付出的代价时,移民行为就会发生。由此推导,移民将往收入最高的地方去,而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收入差距将因移民行为而缩减直至弥合。

新经济移民理论的学者奥迪·斯塔克提出的“劳工移民的新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均衡理论作出重要修正。他认为市场极少像新古典经济学家所设想的理想状态运作,同一收入差距对于不同人具有不同意义,引发移民的动因不是两地“绝对收入”的差距,而是基于同参照群体比较后可能产生的“相对失落感”。在社会发展相对迟缓时,人们比较容易安于现状,当社会发生急剧变动时,人们习惯于在自己熟悉的人中选择那些原先自身条件不如己、可现在处境却比“我”好的人作为参照系,强烈的“失落感”油然而生,成为出走他乡、寻求社会地位提升的动力。斯塔克的理论,或多或少弥补了新古典经济均衡理论缺乏政治底蕴的缺陷。

3.迁移动因的推拉理论

根据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学者们从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差异选择的角度,对人口迁移的动因作了更进一步的分析。赫伯尔提出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原因是由于两种力量的结果:一是原居住地存在的推动人口迁移的推力,二是迁入地存在的吸引人口迁移的拉力,两种力量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共同或单方面作用便导致了人口迁移。该理论包含两个基本的假设:(1)认为人们的迁移行为是一种理性的选择;(2)认为迁移者对原住地及迁入地的信息有比较充分的了解。然而事实的情况是,在宏观过程上人口的迁移被他人成功迁入理想的新地方而产生的示范效应所指引,形成了方向较为稳定的迁移流。从而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即产生了共同的作用。

4.移民历史结构主义理论

以波赫底和萨森为代表的历史结构主义理论渊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他们都特别强调世界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规律对国际移民的推动作用,并将移民主要看作是服务于资本的廉价劳动力。大量劳工移民的产生,根源在于殖民主义、战争和地区间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历史上,为降低生产成本、攫取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资本不断从核心国家向边缘国家渗透和扩张,引发了边缘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剧变,传统生活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于是,第一次产生了一个无根无系、随时准备漂洋过海的无产者阶层,他们随时可以被吸引到核心国家的经济部门从事廉价劳动,让人赚取高额利润,就这样,国际劳工移民作为全球劳动力供应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运转不停。

5.双重劳动市场理论

迈克尔·皮奥出的双重劳动市场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体系划分为两个主要的层次,即资本密集的主要部门和劳动力密集的次要部门,这种划分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层次化,发达国家的本地劳工对高收益、高保障、环境舒适的工作趋之若鹜,却不屑从事那些报酬低、危险度高、有伤脸面和有碍个人发展的工作,这就使得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对外国劳动力的内在需求,正是移民接受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这种内在需求促进了当代人口的跨国迁移。该理论首次从移民接受国内在机制的角度探索国际移民的成因,较好地解释了当代发达国家为什么一方面经济生活不断膨胀、对劳工的需求日盛一日,另一方面本国的失业率却任你采取何种刺激措施仍居高不下。而且该理论认为外籍劳工的产生是发达国家的内需所致,外籍劳工的存在并不影响和挑战本地劳工就业机会。

6.人口迁移规律理论

1889年,人口学家雷文斯坦根据英国和其他国家的人口资料首次提出人口迁移法则:首先,人口迁移与迁移距离成反比,且迁移具有阶段性,居民总是倾向于迁往邻近的镇,然后再迁往城镇,被称作迁移的梯度作用;其次,迁移分为主流和逆流两种,每一个规模的主迁移流都伴有一个逆迁移流;再次,迁移方向上,净人口迁移流通常是从农村流向城市;最后,技术、交通和经济因素影响人们的迁移速度和意向,迁移流随着交通工具的增加和制造业、商业的发展而扩散。

7.人口迁移社会变迁理论

人口迁移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变迁。一是人口迁移带来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人口迁移促进的地区发展不同的特点,在农业社会随着人口的迁移带动着手工业和商业的传播,在工业社会随着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保证了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同时迁出地和迁入地建立了网络,促进了迁出地的发展。二是人口迁移影响了人口和劳动力的合理分布。三是人口迁移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播,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二)国外生态移民研究现状

国外对生态移民的研究着述很多,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恶化和经济贫困现象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学者们从生态、经济的层面作了诸多探讨,其中对西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研究较多。

联合国人口发展基金的Richard Leete等学者在《人口、环境和贫困的关系》一书中,对世界范围内的人口、环境和贫困问题进行研究。估计全球大约有2500万环境难民,因为森林采伐、土地沙化、土壤流失和其他环境问题而不能从土地上谋生需要迁移。这些环境移民主要发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印度次大陆地区、中国、墨西哥和美国中部地区。1998年9月在瑞士格兰德由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联合国环境组织和世界保护联合会联合召开的国际人口、贫困和环境关系研讨会的报告中指出:贫困和环境恶化达到极限的地区,人口压力是重要的起作用的因素。进行生态移民是解决人口、贫困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世界银行政策研究系列论文中的Susmita Dasgupta,Uwe Deichmann,Craig Meisner, David Wheele的《柬埔寨和老挝的贫困和环境的关系》一文,分析了柬埔寨和老挝的贫困及环境关系后指出,地理、历史和制度因素在贫困和环境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埃塞俄比亚前人口委员会政策司的Markos Ezra教授在他的《埃塞俄比业的生态恶化、农村贫困和人口迁移的分析》一文中对埃塞俄比亚的生态移民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人口压力是造成生态恶化进而生态移民的主要原因。

东英格兰大学的Alexandra Winkels和W.Neil Adger教授在“东南亚食品持续安全和自然资源管理国际研讨会”上的论文《越南的可持续生存和移民——作为获取资源的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对越南的生态移民作了分析,认为移民是重要的生存战略,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Berkeley和世界银行的Johannes Koettl and Renos Vakis对阿富汗的生态移民情况进行了研究提出:首先,移民很少作为危机和震惊的反应而是作为反危机的管理性战略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其次,贫困和移民有很强的协调性,很少有贫民愿意移民国外,但更穷的人却愿意移民到农村和城市;最后,模拟显示通过提供工作机会以加强当地关系的经济增长对移民模式有很大的影响。

(三)几个典型国家的移民原则

泰国北部山区和南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极大。为此在1970年代泰国国家制定了国土扶贫计划,其内容是将生存条件恶劣的北方山区农民迁移出来,在泰国的中南部由政府和银行投资建立果园、滩涂养殖场、蔬菜种植园和农产品加工厂,先期由政府派出技术人员规划设计,建设时选择准迁户的青年一边接受培训一边参加建设,建成后农户与政府签订承贷合同,3年之中享受免税待遇,分期还清贷款。计划的实施取得成功,其主要是有国土的关注,制定扶贫计划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设置了适合移民的产业,政府聘用了一批技术人员协助实施扶贫计划。

埃及国土的96%是沙漠,为解决粮食问题,埃及非常重视治理沙漠,1952—1987年在沙漠中开垦土地53.11万费丹。从1975年起,计划25年时间在沙漠建10座小城。埃及移民的主要对象是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埃及农业和土地垦殖部主持“新毕业生穆巴拉克国家项目”,每年为2000名毕业生提供2000个专门项目。每一个进入项目的毕业生都可获得5费丹总价值58000埃镑((1美元=3.4埃镑)的土地和一套价值12000埃镑的住房。国家每月给每个毕业生50埃镑的现金,每三个月无偿提供给每个毕业生100kg食品。每三个毕业生组成一个合作社,国家提供给合作社各种农机和灌溉设备。合作社为毕业生组成的家庭农场提供各种服务,教育部门为毕业生提供各种短期培训的机会,文化部门为每个村庄建立俱乐部、图书馆、文化中心。所有这些举措都为埃及移民工程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为一个国土绝大部分是沙漠的国家,建立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树立了典范。

以色列的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其国土总面积的75%,严重威胁着以色列的生存。因此,以色列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治理荒漠,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其经验之一即是移民。政府对移民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原则,使移民生存下来,建立农业社区,定居的移民在一切方面具有优先权。正是这些原则使一批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年轻人创建了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农村社区经济组织“吉布兹”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莫少夫”。这两种组织的建立实现了在沙漠上95%的食品自给,创造了世界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的奇迹。

二、我国生态移民研究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压力的增大、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粗放式发展模式的压力,生态保护己经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生态问题不仅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且已经关乎到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平的实现。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生态移民作为生态脆弱地区主要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和贫困问题的重大举措受到关注。

(一)我国生态移民研究现状

我国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曾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徙。明朝在洪武年间累计移民曾达20万户之多。这些移民的出发点是为移民找到赖以生存的居住地,从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也向西部民族地区进行过移民。譬如,1958年河南向青海高原的移民,青海东部黄土高原地区向格尔木移民,甘肃东南部向河西走廊移民,广西西部贫困石山区向一些尚无人居住的土山区移民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