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社科精品书——做个快乐的甩手家长
48618700000009

第9章 培养兴趣、发现天赋、形成特长——让孩子快乐地“当自己”(6)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西南的乌尔姆小镇。爱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合开了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非常喜欢音乐,在爱因斯坦六岁时就教他拉小提琴。爱因斯坦14岁时在学校的文艺演出中还获得了大奖,这恐怕是一生中所获得的第一份重要奖励,以致于他终身都以小提琴为伴。

爱因斯坦出生后,全家人都被这个新生儿的硕大的有棱角的后脑勺惊呆了,甚至以为他是个怪物。几周以后,男婴的大脑袋才慢慢地显得正常了,然而那很宽的后脑勺仍然存在,并成为伴他一生的特征。小爱因斯坦的确显得很笨,他的语言接受能力很迟钝,到3岁才学会说话。他的年轻的保姆哄他有一个十分简便的办法:保姆发现,她手上只需拿着一根小木棍,这个笨小孩就会看得发痴,并且会奇怪地笑起来,保姆因此更认定他是个“傻子“。而其他孩子也都不肯与他在一起,孩子们都觉得他又傻又古怪。当有人问他问题时,他首先在头脑中形成答案,用嘴小声模仿,可以看到明显的嘴唇动作,直到确认无误时,才大声说出来,给人的印象是他每句话都说两遍。直到9岁时,他才戒掉这个习惯。

爱因斯坦由于有生理缺陷,举止缓慢,性格孤僻,不爱同人交往,从小就受人歧视,谈不上什么天赋超常。他7岁读小学,成绩绝不出众,属于中下等水平。10岁时,他的语言学和拉丁文考试根本就没有考及格,因而被学校勒令退学,理由是“低能”、“缺乏起码的培养前途”。为了儿子的教育问题而被弄得焦头烂额的父亲不得不到处哀求,托亲告友,最后通过商会会长莱恩先生的帮助,方才得以插班进了路提波德中学。此时此刻,屡触霉头和饱经磨难的小爱因斯坦已经万念俱灰,并陷入了无以言喻的自卑。

老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常规教育已经不会产生什么好的结果了。万般无奈的老父亲决定拿出“商家竞争百变其谋”的手段,在教育理念方面来一次大转弯,奇整相生,特事特办,由普通教育发展为特长教育,为的是给孩子的未来找一条谋生之道。当时,爱因斯坦最大的天赋是音乐才华,可是乐团里的乐师已经僧多粥少,人满为患,可见,发展孩子的音乐天赋作为将来的就业门路是不现实的。

父亲找弟弟雅各布商量,雅各布认为孩子具有超常人的数学天赋,他举例说,证明毕哥达斯定理的程序是检验大学生们是否具有数学才能的最基本的测验之一,而小学4年级的爱因斯坦竟然把这个定理证明出来了。老父亲听了非常高兴,就说:“既然孩子有这么强的数学专长,那么就发展他的数学天才和逻辑思维能力吧。虽然不敢说能让他当工程师什么的,至少也能当一名会计,拥有一个温饱的职业呀!”

老父亲的特长教育思路给了小爱因斯坦极大的鼓舞和信心,他时时记得老父亲的话语:“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在一个方面你比别人强,拥有优势,你就会成为人生的胜利者。”当时同学们老是讥讽这孩子拉丁文学得一塌糊涂,老父亲却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你要相信你自己!”

为了孩子能专心专意学数学,老父亲还省吃俭用,拿出钱来给孩子买下了全套昂贵的高等教材,极力为孩子的学习创造条件。有的书实在太贵,超过了老父亲的经济承受能力,老父亲就顶着风雨在大学生校园张贴广告,收购毕业生的旧参考书,像当时欧洲最时兴的拓扑数学、运筹数学、分析数学,这类在小镇里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书籍,爱因斯坦却拥有整整一柜子,其专业书籍的新颖和齐全,连一般中学的数学老师也望尘莫及。

有了父亲精神方面的鼓励和物质方面的支持,小爱因斯坦就得以专心专意地攻读自己最喜欢的数学。他13岁就自学了初等几何,15岁学完了莱布尼兹的《微积分原理》,等到17岁的时候,他已经开始研究柏林大学博士们研究的热门课题:古希腊希帕克斯曲面三角之谜了。老父亲的特长教育终于结下了硕果,有专长就有实力,有实力才有魅力,爱因斯坦超凡脱俗的数学天才赢得了校长和教师们的尊重,17岁那年,这位语言学多次不及格的学生,被爱才如命的校长亲自提名保送到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物理系。

在大学期间,爱因斯坦继续遵循老父亲的忠告,义无返顾地发展自己的特长教育,他把主要精力集中与分子物理学这一方向,而丝毫不在乎分数的高低或者同学们的议论。1905年,他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论文《分子尺度的新测定》,顿时洛阳纸贵,引起了欧洲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他也因为这篇论文而获得苏黎世工业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1905年,他又发表了生平第一篇力作《论物体的电动力学》,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E=mc2”这一著名公式,即能量(E)等于质量(M)乘以光速(C)的平方,从而开创了改变整个人类科技进程的狭义相对论。他甚至还提出:“时间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人类数千年了关于时间是一个常数的理念,影响了人类的思维。在现代文学中,过去、现在、未来可以任意颠倒和切割的心理时间,以科幻小说中屡见不鲜的“时间隧道”这类的光怪陆离的描绘,其思想的源泉实际上都来自爱因斯坦的理论。

1922年,爱因斯坦正在上海旅行,他听到了一个绝好的消息:他获得了1921年度的诺贝尔奖金。

爱因斯坦父亲的教子之道的确发人深省,他不为世俗偏见所束缚,不以成绩好坏作为唯一标准来判定孩子的前途,而是敢于下险棋,出奇谋,大胆发展孩子的特长教育,结果造就了孩子一生的伟业。

加拿大少年琼尼·马汶走上成才之路也是由于在无意中发现并施展了自己的特长。琼尼的爸爸是木匠,妈妈是家庭主妇。这对夫妇节衣缩食,一点一点地在存钱,因为他们准备送儿子上大学。

琼尼读高二年级时,一天,学校的教务长把这个16岁的少年叫到办公室,对他说:“琼尼,我看过了你各学科的成绩和各项体格检查,对于你各方面的情况我都仔细研究过了。你一直很用功,但进步不大。高中的课程看来你有点力不从心,再学下去,恐怕你就浪费时间了。

琼尼用双手捂住了脸:“那样我爸爸妈妈会难过的。他们一直期望我能够上大学”。

教务长用一只手抚摸着琼尼的肩膀:“人们的才能各种各样,琼尼,“教务长说,“工程师不识简谱,或者画家背不全九九表,这都是可能的。但每个人都有特长——你也不例外。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特长。到那时,你就叫你爸爸妈妈骄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