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中小城市总体规划解析
48618100000010

第10章 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程序(1)

3.1调研阶段

3.1.1项目委托对话

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的项目委托方一般为地方城建部门,即建设委员会(建设局)或规划局。项目委托对话一般包括三个工作步骤,即提出要求、项目接洽和签定合同。

1)提出要求

作为中小城市政府,提出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一般包括编制、修编、修改等三大类,随着各地规划市场的日益完善,规划工作的日益规范,修编总体规划的要求成为现阶段总体规划市场的主流眼1演。以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为例,城市政府提出这种要求往往基于对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但是,他们因为不了解城市规划的行业规定和管理,往往会提出一些盲目的,甚至不切实际的要求。作为编制单位,接受委托之前要认真分析委托方的真实目的,是否对城市总体规划存在曲解,是否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可以解决,是否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能够更好地解决等。因此,规划师必须了解中小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中小城市不同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城市越大,对各项城市问题的承受能力越强,承载的时间越多,解决的渠道也越广泛,城市发展的弹性也大于中小城市。大城市一般为多中心结构,功能综合性强,城市发展的弹性较大,中小城市一般为单中心结构,城市平衡系统薄弱,城市发展刚性大。中小城市的总体规划要求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1)城市发展需求

现阶段,一些中小城市经济环境改善后,发展速度提升,产业结构适时调整,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用地需求扩张,要求通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性质和发展战略,进行各类用地功能布局,疏理路网结构,完善市政系统,健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限制开发市域范围的珍稀资源,合理制定市域城镇体系。

(2)行政区划调整

不同类型的行政区划调整,城市市域的界线和范围变更,因城市发展需要撤县设区,或扩大原城市规划区范围等都涉及行政区划的调整,都要及时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空间结构,以全市一体化发展的思路,重新疏理城市的发展路线和空间布局战略,完善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规划内容和工作步骤。

(3)城市地位变更

撤县设市、县级市升级为地级市、撤盟设市、地市合并等城市管理模式的变更造成城市行政管辖范围增加,城市地位提升,城市发展的立足点更高,需要通过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城市定位,完善城市结构,及时做好各项建设用地安排。

2)项目接洽

编制方完全理解项目委托方的意图,并初步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后,进入项目委托对话的第二个步骤,即项目洽谈,这是对项目本身技术深度和收费标准的谈判。作为合格的编制方应以科学的态度,按务虚的原则为委托方提出编制的内容和成果的深度,而不是采取那种“你委托什么我做什么”的态度,那将难以从实质上解决问题,因为有时候委托方并不了解规划对城市问题解决的程度。项目接洽不好将会为日后的规划工作埋下“隐患”,既可能造成委托方对总体规划期望过高,又可能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做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划,甚至造成双方的误解与纠纷,无论哪种形式都将失信于委托方。因此,编制方必须通过多方面了解调研并与委托方进行洽谈。

(1)现场踏勘

通常编制方利用短时间(2~3天)对中小城市进行走马观花式的现场踏勘,初步了解城市的概况,包括城市区位、地理特征、城市结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现状及布局意向,以此为依据核算技术难度,估计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

(2)广泛交流

编制方可以通过各种座谈会(市委市政府会议、规划城建专业部门会议等)深入掌握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困难,协助委托方初步明确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并核算其合理性与规范性,掌握技术深度的要求,对于不能或难以通过城市总体规划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向委托方说明,并尽可能提出弥补的方法和处理的渠道。

(3)资料分析

编制方要求委托方提出的部分资料和数据,主要包括上版总规成果及实施情况介绍材料,地形图精度、覆盖范围及测绘时间,以及地方城市规划工作的各项成果等。通过资料分析进一步掌握技术难度,明确前期工作准备,并与委托方交换意见,要求委托方完善基础资料,根据实际情况核算工作安排、进度安排及启动计划。经过初步与委托方及规划目的物(中小城市主城区)的全方面接触,按估算的技术深度和规划难点核算取费范围,并与委托方口头商洽。

3)签定合同

通过前两个工作阶段的充分交流准备,双方达成一致意向后,编制方撰写项目准备书,与委托方敲定各项要求,包括资料准备要求、费用要求、技术要求、成果要求、内容要求、时间安排、现场工作要求等细节问题,拟定具备法律效力的合同,明确编制时间。签定合同后,编制方应尽快组建项目组,展开工作。

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规划期)项目准备书

编制单位:撰写日期:

1.导言

1.1项目名称及范围

1.2项目的提出(背景阐述)

1.3《项目准备书》的目的

1.3.1提出本次规划的目标、内容、深度和方法

1.3.2依此编制项目预算,作为规划设计收费的参考依据

1.3.3本《项目准备书》的内容为建议性的,根据实际情况或委托方的要求可在一定范围内增减修改,经双方共同协商修改后的《项目准备书》将在双方签定的项目合同中确定

1.4项目目标(经过初步接触,承担方理解本项目所达到的目标)

1.5规划思路(根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拟定)

2.项目内容(内容详细分解、成果形式和内容、规划深度说明)

3.项目组织

3.1规划编制组织安排

3.2项目进展计划(初步)

3.3项目实施地点

3.4项目保障

3.4.1委托方承诺

3.4.2承担方承诺

4项目经费预算

4.1预算目的:本预算是作为确定规划收费及工作量提供参考,本项目最终费用将在合同中双方协商确定

4.2预算方法(综合法)

法人代表:法人代表:

单位盖章:单位盖章:

委托方承担方

日期日期

3.1.2现状踏勘

现状踏勘主要包括现场踏勘、部门访谈、周边城市调研和广义资料收集等四项内容。

1)现场踏勘

城市总体规划对现场踏勘要求由市域和中心城区两部分组成。

(1)市域踏勘

调查重点指各个下辖县、市区城关镇,重点镇和有特色的一般镇的规模、职能、特性、经济基础与产业结构、发展潜力、交通条件和资源区位优劣势等内容,并收集文字材料便于核对,在现场踏勘过程中着重观察城市发展的活力、城市特色和交通便利度等内容,加深主观印象。

(2)中心城区踏勘

将城市建成区,包括与建成区连成片的建设区域,以及对周边村庄用地进行分类统计,并按地上附着物的建设年代和成新度进行统计记录,并及时注记在1:10000或1∶5000地形图上,对于图上没有更新的地块应在委托方协助下实施同精度要求的补测,保证总体规划的现状图上各要素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在踏勘过程中针对当时发现的一些城市问题应及时记录,为规划构思准备素材。

2)部门访谈

部门访谈是对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各个部门的综合调研。部门访谈可以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分类召开座谈会;二是针对性的对部分部门上门补充访谈。

(1)分类召开座谈会

通常按各个部门事权范围的相关性划分为六类:一是经济类,包括计委、经贸委、统计局、乡镇企业局、商委、工商局、旅游局、农委等部门;二是用地布局类,包括土地局、房屋管理局、建设局、农业区划办、园林局、林业局、开发区、地质地震局等部门;三是政策类,包括市委、市政府、政研室、人大、政协等部门;四是交通类,包括交通局、公路局、铁路局、民航、石油公司、公交公司、运输公司、车管所等部门;五是人口类,包括计生委、公安局、民政局、人事局等部门;六是市政工程类,包括自来水公司、环卫部门、环保局、燃气公司、供电局、电信局、人防办、水利局等部门。通过与各个部门技术骨干接触,了解各个部门本行业中的现状问题和工作计划,要求各部门提供部门近期规划成果并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部门意见,各项会议内容要录音并进行分类整理。

(2)部分部门补充访谈

对座谈会的会议记录进行分析整理,筛选资料不全、内容有遗漏或有疑问的部门进行上门针对专业处室的访谈,补充相关资料,并充分听取专业部门的意见和规划设想。对所有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后,编辑成文字纳入基础资料汇编中。

3)周边城市调研

中小城市自身各项功能有限,职能不宽泛,往往受到周边城市的影响,体现出趋同的城市产业类型;由于地理环境的相邻性,体现出趋近的城市特色。因此,对周边城市的调研有助于对所规划的中小城市进行更好地把握与判断。对周边城市的调研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主观感受两个城市的交流程度和相互影响程度,也可以通过一些经济流向或客货流向数据表示;二是考察周边城市与编制总体规划城市的共同点,便于从大区域把握城市定位。调研的内容包括与周边城市的交通条件、交通距离、客货流走向等,还包括周边城市自身的城市结构、路网骨架、产业结构、经济基础、新区建设、旧城风貌等内容,寻找相似性和可借鉴的方面。

4)广义资料收集

通过报刊、书籍、互联网络等媒体公布的材料进行资料收集,对编制总体规划的城市进行初步的了解,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进现场前泛泛收集资料,形成初步印象;二是进现场后,在地方情况基本掌握的前提下,关注各方面的意见和公布的相关数字及数据,以便对比分析。

3.1.3基础资料汇总

基础资料汇总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一项繁琐但很关键的工作,基础资料内容的详实、准确与及时直接影响着城市总体规划的最终成果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基础资料汇总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即:电子资料汇总、文字资料汇总、座谈及访谈笔记汇总。

(1)电子资料汇总

电子资料包括图件和文字两部分内容。首先明确工作底图,核对坐标系和比例尺。其次建立资料库,将各类文字资料按专业类别分类归档,由专人保管。

(2)文字资料汇总

文字资料包括各类部门提供的行业资料,项目组要进行清理分类,按专人专项检查有无遗漏,并记录后交与委托方补充。

(3)座谈及访谈笔记汇总

针对不同座谈会的会议录音,记录整理纪要,结合访谈笔记撰写总结,作为现状分析的原始素材。

3.2初步构思阶段

3.2.1现状分析

根据现场分析的结果,以分析图、统计表和定性、定量分析的形式撰写调研分析报告,列举城市问题,提出规划重点解决的问题,必要时与委托方进行沟通,就分析结论交换意见。具体而言,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绘制现状图

根据现场踏勘的工作地图,通过计算机制图软件(AUTOCAD)绘制城市建成区用地现状图,并通过项目小组所有专业成员校核后打出样图,请委托方熟悉地形的专业人员反复核对,必要时对有争议的地方进行现场核对,最终完成现状图的绘制。

现状图的内容和精度要求都比较高,因为它直接影响规划师对城市用地发展的判断,是整个用地布局过程的重要依据。

2)量化统计分析

量化统计分析包括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两类。横向分析指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同类指标的比较;纵向分析指同一城市不同历史年代同一指标的分析。

(1)横向分析

横向统计分析一般应用于经济指标分析中,通过对周边城市、同等规模城市或发展历史、地理环境类似城市的相同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所规划的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存在的问题。

(2)纵向分析

纵向统计分析包括用地数量变化分析,历年经济指标变化分析、历年人口变化分析等内容。

3)分类汇总

分类汇总是根据项目小组各成员的专业背景,分工汇总一手资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五个小组。小组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有交叉,分别在市域范围和中心城区范围内展开分析。

(1)人口与经济类分析

人口与经济类分析具体指标包括财政收入、GDP、人均GDP、城市人均收入、农村人均收入、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中的支柱产业、现状产业布局、人口综合增长变化趋势、城市化水平及其发展动力。通过分析掌握城市社会经济基础、实力和发展前景。

(2)交通类分析

交通类分析主要包括对外交通和城市道路两类。对外交通具体指标包括铁路、公路、民航、航道等现状和规划意向;在市域范围内还要明确公路网结构和大型站场选址;城市道路主要包括城市道路结构、各项道路指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数量统计、重要交叉口、各类站场,以及加油站、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现状和发展意向。通过交通分析,提出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3)用地类分析

用地类分析主要包括现状建设用地平衡,对照历史形成用地增长模式图,分析城市各类用地投入的变化情况和规律,系统分析各大类用地的现状问题和规划意图,包括居住、工业仓储、绿化、公共设施等各类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