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学与生命
48553400000008

第8章 形神合一——生理与心理(2)

2.并发性心理病因

并发性心理病因往往影响一部分疾病的程度和表现。这部分疾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物理、化学或生物性的,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大脑以外的躯体各系统器官。心理因素在发病机理中也起着程度不等的作用,其中心理因素起重要作用的那些疾病就称为心身疾病。这部分疾病的患者的临床症状或多或少表现为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

患者在得悉身患不治之症时有恐惧感,有时甚至产生多疑、思维混乱等精神症状。即使致病因素中未发现明显的心理因素,患者因感染、中毒或发热影响大脑功能时,也会出现意识模糊、恐惧情绪、视听幻觉或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

3.继发性心理病因

继发性心理病因往往影响一部分疾病的进程和转归。心理因素在这部分疾病的发生之前,不发生作用。但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患者的个性特征和对疾病的主观评价所造成的心理紧张状态,或称继发性的心理病因,却影响着疾病的进程。

一事故引起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因对外伤及其后果全无心理上的准备,一旦面临下述困难处境,如住院费问题、残废问题、工作前途问题,便会产生复杂的心理状态,诸如焦虑、急躁、苦闷等消极情绪就会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延缓其愈合过程。术前有轻度焦虑者,反映患者心理适应能力正常,对手术效果产生好的影响;如焦虑严重,反映患者心理高度紧张,对手术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有的患者并无焦虑主诉,却有心悸、出汗等症状,这是强压内心恐惧的表现,会影响术后的心理适应。还有些患者,对手术的危险性和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及康复的过程性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常引起严重的身心反应。手术前后病人消极的或负性的心理活动常常影响患者整个身体的机能状态,成为手术不能顺利进行,出现并发症或推迟创口愈合和延缓机体康复的重要继发性病因。

三、安慰、帮助和关爱

(一)患者是最需要关爱的群体

1.心理治疗日益受到重视

心理治疗受到重视的客观原因或决定因素是疾病性质的新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的心理负荷及心身应激增强,患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高血压等“文明病”、“社会病”、“心身疾病”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

大量调查发现,在目前许多国家的疾病发生及致死因素中,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占了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而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少了二分之一以上。过去频频发生的传染病、营养缺乏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也小了许多。

由于危及人们健康的疾病性质的改变,疾病谱和死亡谱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仅以物理学、化学分析为手段,采用化学药物和外科手术等方法治疗疾病,已不能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

心理治疗受到重视的主观原因是人们对疾病发生规律认识的深化。人的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生理和心理是同一机体的两个不同方面,心理反应与生理反应是同时进行的;躯体受到创伤后会留下伤痕,同样,精神受到创伤后,也会留下伤痕,人不仅会患有躯体疾病,还会患有心理疾病、心身疾病;躯体生物学疾病中,有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原因;某种疾病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生物性的,但心理和社会因素可以影响人的抵抗力和生物学致病因素的暴露机会,从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人患躯体疾病后,其心理和社会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任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应考虑病人躯体的和心理的两方面的因素。

心理治疗受到重视的另一个主观原因是人们对患者心理特征认识的深化。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躯体疾病影响着病人的心理,而各种心理反应又可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着躯体疾病的进展。

在躯体疾病中,有两个方面需要心理治疗服务:第一,在躯体疾病中存在很高程度的精神病流行,特别是焦虑和忧郁。据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癌症患者与正常人心理障碍MMPI评分有极其显着的差异,而且男女之间没有差别。还发现90%的患者有忧郁和焦虑症状。这个结果说明癌症患者除了需要在临床医生的帮助下去战胜躯体疾病及其症状,还需要有心理医生帮助去应付由于躯体病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冲击。第二,没有人能够对威胁生命的疾病作好充分的应付准备。同时伴随产生的问题包括恐惧、社会孤立、能力丧失、处理治疗所带来的复杂事件、就业机会减少等等。

因此,认识和掌握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发生发展规律并在患者的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中时刻配合以心理治疗,将会有利于疾病向着好的方面转化。

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的,但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疾患是患者的应激源,它使病人感到可能丧失或即将丧失生命、健康或其他有价值的东西。面对这种精神上的冲击,有的患者紧张不安,削弱了抵抗力,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反应能力,使疾病恶化;有的患者绝望消极,精神崩溃,使病情急转直下;有的患者被遗弃感和孤独感十分强烈,建立正常的医患关系十分困难;有的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和诊断猜疑心重,或情绪忧郁(向内投射),或怨天尤人(向外投射),拒绝治疗;有的患者顾虑重重,整日笼罩在恐惧心理的阴影之中,他们怕痛、怕死、怕残废、怕失去爱、怕失去强壮、怕失去正常生活的能力、怕连累家庭、怕家人子女生活无着等等。医务人员心理治疗的立足点就是要把病人从以上种种烦恼中解脱出来。

2.心理治疗作用的机理

心理治疗作用的机理,从根本上说是基于患者是最需要关爱的群体这一事实,基于心理与疾病、心理与健康的内在联系。患者身在疾病情景之中,不仅需要有效的躯体治疗,控制乃至去除疾病,也需要有力的心理支撑,驱散疾患压在患者心理上的阴霾。有的情况下,安慰、帮助和关爱,是躯体治疗不可缺少的协同因素,有的情况下,安慰、帮助和关爱发挥着躯体治疗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心理治疗作用的机理,基于条件反射与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证明,只要将无关因素和食物强化反复结合,就可以使无关因素变成食物信号,即使给动物以电刺激,不仅不会产生逃避反应,反而会大量分泌唾液,成为食物的一种信号。由此可见,应用条件反射的历程,可以改变客观刺激的性质,以至产生完全相反的作用。斯金纳的学习理论认为,行为的后果决定行为的频度,疾病的某些症状也是通过学习形成的。所以,也可以应用再学习的方法来加以消除。行为治疗就是协助病人学习新的、有效的适应反应,去除旧的、失败的适应反应。

心理治疗作用的机理,基于语言对治疗的作用。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既要受到外界各种物质信号的影响(第一信号系统),也要受到语言和文字的影响(第二信号系统)。人类的语言是一种十分特殊和广泛的信号,无论在质或量上都比任何其他刺激重要得多。在一定条件下。语言刺激可以替代甚至超越各种客观物质的刺激而引起相类似的反应,所以,适当地运用语言解释,可以消除患者身心两方面的不适感,起到某种治疗作用。

心理治疗作用的机理,基于认知可以改变情绪和行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的行为和情感,都和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有的心理治疗过程,就是帮助病人认识和理解他们的种种不合理的或错误的信念。如果认知有了改变,歪曲的信念得到纠正,就会直接影响到反应的后果。因此,在各种心理治疗方法中,改变认知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心理治疗作用的机理,基于神经系统的巨大潜力和可塑性。现代医学认为,神经细胞虽然在破坏后不会再生,但大脑具有巨大的代偿潜能,即使是慢性神经精神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如果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康复功能。心理治疗就是帮助病人建立起各种有利于健康的条件联系,充分诱发患者神经系统的潜能进行代偿,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二)躯体和心理协同治疗原则

1.当躯体生病的时候

对躯体疾患与心理疾患的相互制约关系,人类在医学活动实践中早已有一定的认识和经验。古希腊着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说过:了解人比了解病更重要。祖国医学认为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心理因素能改变生理活动,可利用情绪对内脏功能的影响,通过精神因素调动机体与疾病作斗争,从而达到扶正以祛邪,使身体康复的治疗目的。历代名医非常重视心理治疗,许多设计巧妙而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诸如以情胜情疗法、劝说开导疗法、移性易性疗法、释疑解惑疗法等等,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现代医学认为,人是躯体和心理的统一体。在躯体受到侵害的同时,心理亦遭受到恶性刺激。心理在过强过久的应激过程之后,也会成为躯体疾病及其进一步发展的原因。疾病过程同时体现在躯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躯体疾病是器官的器质性病变或出现病理变化,病变的器官可以导致机体调节机制紊乱,甚至导致心理活动异常。如果病变器官是大脑,将直接导致心理功能障碍;如果病变发生在与大脑密切相关的器官,如心、肺、肾和内分泌腺等,同样能引起脑细胞功能障碍,激发心理异常。

95%的爆发性肝炎患者具有突出的特征性精神症状:性格和行为的改变、睡眠规律的紊乱、易怒、恐惧、烦躁不安、尖叫或谵妄、精神错乱、扑翼样震颤等等。这是爆发性肝炎最具有诊断意义的早期中枢神经系表现。意识障碍出现的早晚和严重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相一致。这说明疾病过程中的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2.为了取得最佳疗效

躯体治疗和心理治疗协同性原则的主要内容是:患者在躯体疾病的状态下,必然伴随程度不同的心理改变甚至并发心理疾患。患者躯体疾病和心理疾患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心理治疗和躯体治疗的关系可能有主次地位的互换,但不可能是有无关系的取舍;从联系的观点和整体的观点出发,在进行躯体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心理治疗,把心理治疗视为治疗的有机组成部分。

心理治疗与躯体治疗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配合,才能使治疗取得最佳效果。心理治疗可以消除和减轻躯体治疗的副作用,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心理治疗可以改变和缓解躯体疾病的某些症状如疼痛、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心理治疗能调整患者紊乱的精神状态,心情放松或愉快地参加、配合治疗;在一定条件下,心理治疗往往可以取得躯体治疗措施难以取得的效果以增加躯体治疗的疗效。当然,这种增效功能和配合功能是双向的。一般而言,躯体治疗不仅是心理治疗取得效果的条件,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躯体治疗的效果如何,还直接决定了心理治疗的作用大小。

任何治疗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心理治疗也是这样。心理治疗的确是治疗疾患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有其他治疗方法所没有的特殊疗效——通过改变病人的精神状态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配合躯体治疗、加快病人的康复。但是,不能用心理治疗代替其他治疗方法,或强调心理治疗排斥其他疗法。

(三)生理心理统一观的价值

1.有利于深入理解医学模式转换的意义

生物医学模式单纯从生物属性上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把人的生命活动视为独立于社会行为的实体,从而把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割裂开来,因此在实践中遇到了困难。心理和生理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原理揭示了人体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是密切联系着的,一定的心理活动必有一定的生理基础,而一定的心理活动也会引起相应的生理反应;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身体健康,不良的心理刺激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是疾病的主要诱因。因此,学习、掌握生理、心理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医学工作者深入理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意义,避免见病不见人的倾向。

2.有利于提高识别真伪科学的能力

医学领域的伪科学的特点之一是:割裂心理和生理的辩证关系,片面扩大其中的一个方面的作用而贬低甚至否定另一个方面的作用。气功是通过自我心理调整防病强身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健身方法。《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说,人的意识进入到一种非常宁静和愉悦的虚无状态时,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就会变得格外协调,起到防病健身的作用。曾经有某些“气功师”混淆生理与心理的区别,否定气功的本质是心理调整(调神),是心理对生理的反作用,大肆宣扬所谓“外气”超乎寻常的功能,完全否定心理对生理的依赖,将心理现象说成是最终独立于生理而存在,超越于生理限定的实体现象,这属于无法证实的假说甚至是伪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