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学与生命
48553400000007

第7章 形神合一——生理与心理(1)

人生理与心理的关系,即身与心、形与神的统一,历来是哲学与医学共同关注的课题。德国精神病学家希罗斯于1818年首先提出“心身”概念。1922年蒂尔茨克建立了“心身医学”。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形神合一论”是中医心身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对躯体与精神、生理与心理关系准确而精辟的概括。《黄帝内经》中“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内经·灵枢·天年》)的论述,从人生命生成的角度把人的生理与心理现象看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一、魂魄毕具 乃成为人

(一)身之于心的基础作用

1.人脑的机能

现代科学认为: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活动是由人脑产生的。复杂精细的人的心理正是以高度发展的人脑为物质基础的。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人的心理活动依赖于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和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

人的大脑是由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细胞的细胞体多数分布在大脑皮层。人的神经网络具有等级式的结构。最简单的分析、综合和调节行为的职能是由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脊髓、延髓、中脑和间脑执行的,复杂的职能则由大脑来执行。外界因素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引起的各种刺激,沿着神经纤维传达到大脑皮层专司不同职能的各个区域,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复杂的意识过程和心理过程。

2.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心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由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等人创始的现代生理学研究说明,动物和周围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反射活动进行的。

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两大类。无条件反射是中枢神经低级部分的活动,是一种生理过程;条件反射是中枢神经高级部分的活动——动物大脑皮层两半球的一种活动,它已经是一种心理现象,而不是纯粹的生理过程,条件反射不仅能反应那些对生命有直接联系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可以反应那些与生命有间接联系的事物和现象,即反应那些与生命建立了暂时性联系的事物和现象,这就大大加强了动物的反应能力,从而产生了动物心理,加强了动物的活动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条件多变的复杂环境。巴甫洛夫把这种接受外部的具体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叫第一信号系统,它是人以外其他动物的唯一信号系统。人除了具有第一信号系统以外,还有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就是信号的信号——语言和文字。作为引起条件反射信号的语言,是许多同类刺激物的概括和标志,它使人的条件反射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一般动物所不能比拟的高度。

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就是人的心理。无论是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还是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都离不开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

3.神经细胞传递生物电、处理信息的过程

现代高级神经生理学对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的揭示,现已从反射过程深入到神经细胞的水平。现代医学科学证明:脑是通过传递生物电、处理信息流来进行意识、心理活动的。人脑的意识、心理活动,是神经细胞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

4.与整个躯体的生理状态相联系

生理对心理的基础作用还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与整个神经系统密切联系,还与整个躯体的生理状态相联系。躯体对心理活动的影响不仅限于保证神经系统活动的营养、发育等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被现代科学技术一再证明的,在躯体中以往被认为是“非神经器官”的部分如肺、心、肠等器官,却具有某些神经性的功能,如肺脏除了主管气体交换之外,还能产生数十种酶以调节全身,其中某些物质(如心纳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神经状态和心理活动。

(二)神之于形的能动作用

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心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应

客观现实(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是人类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人的心理是对客观事物积极能动的反映,表现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不同的人们对同一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评价,从而总会对它抱一定的态度,产生满意、喜欢、愤怒、恐惧、悲哀等主观体验。这种态度往往与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不难看出,反应是通过每个人的头脑进行的,受人的知识经验、个性倾向与个性特点所制约。由此,每个人的心理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只有通过实践的反复经验和校正,才能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促进心理发展。人的心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一种具有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反应活动系统,它既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不同水平,有稍纵逝失的心理过程到稳定的个性倾向、个性特点的不同发展层次,又有知、情、意等不同心理活动对环境、对个人本身进行认识、预测调节和控制的不同功能,使之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保持平衡。

2.对信息的能动处理

人在清醒状态下,通过眼耳鼻舌身处理来自客观事物外部的信息,并经大脑初步分析,掌握其属性,如感知颜色、声音、气味、味道、冷热等;处理自身各个器官的工作和状态的有关信息,如饥渴、恶心、心跳及内部疼痛等。

心理还能将已获得的信息储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能提取出来或再认出来,做进一步的加工组合,创造出事物的新形象;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从而认识事物的共同特征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人在加工所获信息时,不是随随便便、毫无目的的,而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来能动地进行。这是心理对生理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

3.对行为的能动调节

人的心理活动在人的认知过程和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下,作用于人的情绪,影响人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影响人的细胞、分子、基因,影响人的功能和人的行为方式。例如,人们为了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改造客观世界,就要提出奋斗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并在执行计划中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这就是心理对行为的调节。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意志薄弱者会偃旗息鼓,郁郁寡欢,甚至焦虑成疾;意志坚强者,会百折不挠,勇敢攻关,战而胜之,从中体验成功的欢乐。

二、心理因素与健康状态

(一)生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1.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是指人体在应激源的作用下出现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及由此引起的生理方面的改变;或者说心理应激源于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外在和内在的各种因素不断变化,从而要求个体重新适应所造成的紧张。

当外界发生的事物,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利害关系时,会引起适度的心理应激,这种适度的心理应激可以提高我们的警觉水平,促动我们做好准备以适应和应付各种情境和事件的挑战,磨炼人的斗志,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适度的心理应激也是维护心理功能的重要条件。

因此,适度的心理应激有利于人的健康。

适度的情绪唤起,动机的调整,注意力的集中和思维活动的活化等,这些心理反应可以帮助人维持应激期间的心理平衡,准确地评定应激源的性质,做出符合理性的判断和决定,从而使人能恰当地选择对付应激的策略,有效地在变化了的环境中生存、发展。

当外界发生的事物与个体的利害关系甚大时,会引起紧张的心理活动,出现心理应激状态。心理应激在应激源内涵变化过大、速度过快、持续过久、刺激过强的条件下,就会损害人的健康。

过度的焦虑、紧张,情绪过分波动(激动或抑郁),认识功能障碍和自我评价的降低等,这些心理反应之所以产生消极影响,主要是由于它们干扰了人们对现实的考察和对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而使人不能准确地对应激源做出评定,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采取适当的行动;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处理应激源和所造成的心身变化。

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评估,在心理应激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评估,总是结合其自身的需要和价值观来评估它的意义,判定其是有利、有害或无关的性质,判定其对个体利害的大小;根据评估结果,产生心理反应,到一定程度时便出现应激状态。不同的个体价值观的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估标准也不同的。同一外界事物,不同的个体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需要评估为有利、有害或无关,从而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

个性是形成心理应激的内部条件之一。个性不同,会导致感知方式不同,情感体验方式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归因方式不同。因此,即使他们面对同一应激源,是否产生心理应激以及心理应激的程度是不同的。

A 型性格或行为模式是一种易出现心理应激的个性,具有性情急躁、行动快捷、不够细致、缺乏耐心、工作忙碌、自加压力、争强好胜、有竞争意识和攻击性等性格特点。A 型性格的个体,易患心身疾病,若不加控制和调适,对健康不利。

2.动机冲突

人在其日常生活中,常常或同时存在一些基本需要、几个所要欲求的目标或两个以上互相排斥的动机。基本需要不能满足、欲求目标不能达到、动机不能实现,就会形成动机冲突现象。强烈的动机冲突会导致强烈的情绪波动,使人陷于焦虑、困惑、苦闷、颓废甚至绝望之中,使心身健康受到损伤。

应予强调的是,人的基本需要不仅包括生理需要,还包括心理、情感需要。

关于这些需要的不能满足对健康的影响,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阐述得很精彩:概括地说,安全和保障、从属关系、爱、尊敬、自尊、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等基本需要的不能满足会引起人们的某些疾患和缺失病。……这些需要是和人类机体自身的基本结构有关联的,有某种遗传基础蕴含在内,虽然这可能是很微弱的。它也使我坚信不疑,终有一天生物化学的、神经学的、内分泌的基质或躯体装置的发现能在生物学水平上说明这些需要和这些不适。

3.负性情绪

情绪反应与健康的关系极为明显。从神经调节来看,情绪活动既受大脑皮层的调节,又与边缘系统、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及植物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其中,边缘系统是情绪活动的中枢,同时,边缘系统又是人体内脏器官和内分泌腺体活动的调节中枢。因此,情绪反应与疾病关系密切。机体如果长期地或反复地处于消极情绪状态,可使躯体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发生功能紊乱。表现在循环系统为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增快或减慢、心率失常、心悸、颜面潮红或苍白、发冷发热、晕厥等;在消化系统表现为厌食或贪食、恶心、呕吐、腹胀、肠鸣、腹泻或便秘等;在呼吸系统表现为胸闷、气短、咳嗽、哮喘等;在泌尿系统表现为尿频、尿急、多尿或排尿困难、尿潴留等;在皮肤系统为皮炎、皮疹、瘙痒、脱发、白发、斑秃、多汗、局部浮肿等;在内分泌系统表现为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肥胖症、糖尿病等;在生殖系统表现为性机能亢进或减退、阳痿、早泻、阴冷、经前紧张症、月经不调等。同时还出现相应的生化变化,如中枢神经系统递质儿茶粉胺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变化。

4.语言暗示

语言的暗示作用,不仅能影响人的行为反应,而且能影响人体的生理、生化机能。消极的语言暗示影响能扰乱人的心理与行为,破坏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恶性的语言暗示,可成为致病因素。

医源性疾病常是由于医护人员出言不慎,对病人的不良暗示造成的。

某些神经官能症,往往也是由于暗示作用引起或加重的。在催眠状态下,暗示的作用尤为明显。伪气功荒谬的理论,对易感人群产生的恶性暗示,会导致致病甚至是致命的恶果。

(二)病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心身统一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可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

1.原发性心理病因

原发性心理病因往往决定一部分疾病是否发生。在分析这部分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时,常常可以观察到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在相互起着作用,但心理因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或主要诱因。

在神经官能症、反应性精神病中,心理因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在精神分裂症、某些脑器质性精神病中,心理因素则是主要诱发因素。由于原发性心理致病因素直接或首先作用于脑,病理改变主要在脑,所以各种心理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情绪、情感、意志、行动等都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自我意识也可以发生障碍,不能理解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致使各种心理活动发生紊乱,生理和心理的统一性遭到破坏,出现各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