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学与生命
48553400000016

第16章 木秀林深——局部与整体(2)

局部病变引发多系统症状。在侵入血液的细菌数量多、毒力大、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情况下,可引起败血症而出现神经、呼吸、消化等系统复杂多样的临床病象。局部病变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死亡。

胃癌的病人,在病理解剖上,原发灶是胃粘膜上皮的非典型增生,形成过度增生的新生物——胃癌肿块;随着病情的进展,肿块可因缺血而坏死、溃疡、出血、刺激神经而引起疼痛感;病情不断进展,这种局部病变可以通过癌细胞的转移影响其他脏器,造成多脏器功能衰竭最终死亡。

2.整体状况对局部病变的制约

局部病变往往以整体变化为前提,如局部病变的发生过程,是一个受整体环境影响的过程。

在休克的早期,往往只有脉搏增快或脉压差缩小,并无低血压或少尿等表现。这是因为心脏输出功能或血管运动功能与循环血容量发生矛盾时,总是先由整体通过神经和体液系统调节心脏搏动和血管运动来进行代偿的。只有代偿不足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循环障碍。局部病变往往是整体变化造成的继发性损害,如当机体防御功能健全,可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修复、痊愈;相反,便是局部病灶的蔓延。风湿热可以造成心瓣膜损坏或局部关节病变;脓毒败血症可以继发肝脓肿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通过局部病变表现出来,如风湿热是一种全身性反应性疾病,但它往往可以风湿性关节炎或风湿性心瓣膜病变为主要表现。

3.局部病变和整体状况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疾病的局部病变和整体状况相互渗透,如某些病症,既有局部因素,又有全身因素。也可能是全身性、系统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有的特发于某个局部,有的为疾病早期在局部的表现。有的症状表现,既可能是局部因素所致,也可能是系统疾病所致,还可能是两种因素都起了一定作用。

临床上常见的口腔粘膜疾病,其病因可以是疾病的理化刺激、局部感染、局部创伤,也可能是感染性疾病、营养缺乏性疾病、代谢障碍及内分泌紊乱、血液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等等系统疾病。

局部病变和整体状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整体状况较好的条件下,某些全身性疾病常常表为以局部病变为主;当病程迁延不愈,局部变化又会导致全身性的改变。

肾小球肾炎患者,原发灶在肾本身,如果病程迁延不愈,肾单位不断受损,一方面可以由于肾的小动脉硬化造成缺血,肾素分泌增多,钠水潴留而引起全身器官病变——继发性高血压;另一方面,也可以由于代谢物不能从肾排出而潴留体内,从而影响其他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三)诊断学的视角

1.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入手,是诊断思维的基本途径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思维途径之一是通过对整体性表现的分析,去发现某些局部病变。如通过对全身发热的热型、时间、程度、伴随症状等的分析,得出属于某一局部炎症的结论;通过对全身性浮肿的部位、性质、发展速度乃至水液的颜色、气味、比重、成分等特征的分析,分别认定其病变在心、在肝、或在肾。

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思维途径之二是通过对某些局部症状的分析,而确认其属于其他部位或全身性疾病。如紫绀虽是口唇或指端的表现,但却是其他部位诸如肺、心、血液、血管等多种疾病的重要诊断线索;呕吐虽表现在消化道,但也常是其他多种非消化道疾病的判定依据。

这两种诊断形式的基点都是整体和局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2.局部定位思想是诊断思维的重要形式

临床诊断中的局部定位思想,即在对疾病的认识过程中,主要以局部组织结构上的定位为基础,来判定病变在解剖上的特异性。局部定位思想强调病变部位的病理改变,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具体化,对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人们的认识从局部或病灶开始,才能使研究深入。如果没有对局部变化的深入认识,也就无从认识整体和整个疾病过程,而只能是一个笼统的、模糊的甚至是抽象的认识。因此,根据局部定位思想,把握病变局部的病理变化,对了解整个疾病过程,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都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继续对局部或病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现代医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和途径。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继续对机能失调、代谢紊乱、免疫缺陷、肿瘤发生、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作局部深入的研究。对各种新型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也要求深入到亚细胞和分子的水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已使过去无法观察到和进行定量分析的复杂变化日益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并取得了重大进展。这就使人们能够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出疾病内在联系。在临床上,局部病变也常常是决定整个疾病进程的矛盾主要方面。这时,对病变的定位定性就更加重要。

疾病的表现和过程都是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局部变化构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具体地分析局部变化的相互关系,从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上,全面地认识局部的内容和本质。如果离开局部变化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是把疾病作为一个整体动态过程来考查,就往往会导致对疾病认识的错误或遇到以下一些困难:一种情况是:局部病变与功能障碍之间不一致。

在不少情况下,心肌的病变与心脏功能不全之间并不呈正相关。例如风湿性心肌炎患者发生心肌功能不全,常不能只用心肌间质的炎症或范围不大的心肌纤维营养不良去解释;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的心功能不全,往往也不能证明患者的心肌已有明显的能量生成减少和缺氧。这说明单纯以局部病理变化作为诊断依据是不够的。

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患者代偿功能不同,即使同一局部疾病其症状表现也不尽一致,甚至相去甚远。

冠心病患者,有的因侧枝循环能够充分建立,虽然冠状动脉本身局部病变严重,但症状却很轻。还有一种情况是局部病变处于不同的整体联系中可以出现不同的结果。冠状动脉硬化,可以引起心绞痛和心肌梗塞,也可以引起心律不齐和诱发心力衰竭;动脉硬化症,有时可以导致脑溢血,有时又导致肾功能不全。

诸如此类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如果用疾病形态变化为根据来考虑诊断,则很难理解疾病的本质和复杂性。

总之,任何疾病既是局部的,又是整体的;各个局部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疾病过程的复杂性。当然,局部变化作为机体变化的原因或是结果,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整体的变化,但局部变化并不等于整体变化。局部定位思想在认识过程中有的忽略了复杂的整体联系,不能全面地反映局部形态变化与整体状况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考虑诊断时,应考虑到局部定位思想的局限性。

(四)治疗学的视角

现代医学以根除病因、对症治疗、全身调理作为治疗的三大原则,具有浓厚的整体认识论色彩。

高血压治疗。治疗高血压所至的头痛,并非只是单纯止痛,而主要是通过控制血压而达到治疗目的的;降压治疗也并非单纯降血压,而是有诸如软化血管、改善血流变、饮食疗法、精神疗法、体育疗法等多种整体治疗方法。

(五)分子生物学的视角

现代分子生物学认为,生命活动的任何反应,在分子生物学层次上看,都是对信息实现调制和整合的结果,首先是对体内各种激素传递的信息进行调制和整合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说,生命体的任何反应,包括看来似乎是纯粹是局部的反应,都是一种整体反应。

内分泌现象并非是内分泌系统所特有的,而是各个系统内普遍存在的事实。非内分泌器官的内分泌现象早在1902年就由Bsyliss 和Stsrling 发现了。他们发现的这种激素是胰液素。此后,人们又陆续发现胃肠道、肾脏、心脏、肺脏等均可以产生内分泌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相同的器官、系统可以分泌多种不同的激素,不同的器官系统也可以分泌相同的激素。各种激素的作用十分复杂,但可以用传递信息这一功能统一解释。

信息的传递,把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之间、器官与器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正是由于这些信使物质在体内的不停运动,传递着来自体内外的各种信息,才使人体真正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协调完美地完成生命的各种机能。

三、临床认识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诊断质量的重要途径

临床疾病的诊断过程中正误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经常告诫人们,正确处理好局部病变与整体状况中间的关系,是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漏诊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局部病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局部反应或局部症状而到某一专科就诊。

重症肌无力首先出现的上睑下垂;甲状腺功能亢进首先出现的眼球突出;蝶鞍肿瘤首先出现的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等等,均可能先到眼科就诊。

对这类患者稍有疏忽极易误诊。

这就要求临床医生综合地看待局部病变和整体状况的关系,通过局部的病态表现追溯到整体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临床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其病在局部,而症状表现于身体其他各个系统。

因眼肌麻痹而引起的斜颈患者,往往首先考虑的是颈部骨骼或肌肉的病变而就诊于外科;因屈光不正,眼外肌不平衡,过度调节产生的睫状肌痉挛或双眼视力不协调而引起的头痛,往往首先考虑的是血管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而就诊于内科等等。对这类疾病稍有疏忽亦易误诊。

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具备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既要看到机体所表现的疾病状态,又要注意身体某个局部潜在的疾病,将全身症状和局部病变有机地联系起来而求得正确的诊断。

(二)提高治疗质量的重要方法

从治疗的角度看局部病变和整体状况的关系,可具体反映在局部治疗和整体治疗上。所谓全身治疗是指改善器官的功能和代谢状况,增强个体身体抗病能力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如合理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静脉高营养等,都属于全身治疗措施。所谓局部治疗,是针对局部器官、症状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其作用具有较明显的局部性质。例如局部清创术、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治疗等等,都属于局部治疗。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的概念是相对的。全身治疗对于局部、局部治疗对于全身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都是必要的。一般说来,全身治疗改善全身状态,可以支持局部治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代谢性和功能性的疾病日益增多,许多疾病并不能找到明显病灶,它们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组织器官之间相互关系的紊乱。

闭经、经前腹痛等月经异常,是由于大脑皮层、下丘脑、脑垂体前叶和卵巢之间的相互关系紊乱,从而使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失常。解决这类问题,应从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又如,恶性肿瘤的治疗,无论是采用手术方法还是化学疗法,效果都不满意。目前已开始注意到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此外,对免疫缺陷病、变态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传染病以及寄生虫病等,也开始从局部和整体的联系上进行研究。

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局部治疗则成为当务之急,成为全身治疗的前提。

如局部大出血。在另一种情况下,局部治疗可以减轻全身治疗对整体造成的不必要的伤害,如介入疗法。

疾病的过程是复杂的、变化的过程,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也要根据具体病情的需要加以恰当使用,使二者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各自的治疗作用。

治疗开放性骨折,既要注意骨折的局部处理,又要注意全身的治疗。同时,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分别有所侧重。若全身状况好,局部骨折的正确处理就是主要的,否则,清创不彻底,就会引起全身感染。或者局部骨折固定不好,则会导致延期愈合,甚至畸形愈合。若是骨折合并休克,就必须首先快速大量补液等全身治疗来纠正休克,否则,将危及生命。

总之,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何者为主,要从全局出发,视疾病的实际情况而定。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各的适用范围,二者不能相互取代。对开放性骨折,注射抗生素的全身治疗,代替不了局部清创、复位、固定;同样,局部处理也代替不了全身治疗。

其次,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又互相贯通,互相转化。一般来说,全身治疗是主要的。全身功能和代谢良好,局部病灶的治疗就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但在一定条件下局部治疗有时也会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病人的康复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

再次,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辅相成,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局部治疗和全局治疗的有机结合。

对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治疗,一方面要采用局部治疗措施,认真处理局部创面,防止感染、渗出等;另一方面要搞好全身治疗,合理输血、补液、注射抗生素,以防止休克和败血症,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一味强调全身治疗,而忽视局部治疗,或者相反,效果都不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