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学与生命
48553400000015

第15章 木秀林深——局部与整体(1)

季羡林先生说:西方的哲学思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从个别细节上穷极分析,而对这些细节之间的联系则缺乏宏观的概括;……东方思维方式从整体着眼,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更合乎辩证法;而西方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注意整体不够。综合者从整体着眼,着重事物间的普遍联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分析者注重局部,少见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医学思维既是分析的,又是综合的;既要见树木,又要见森林。

一、医学思维方式的精华

(一)哲学家和医学家的共识

1.老子和亚里士多德

老子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整体和局部哲学思想的先驱。他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老子告诉我们,30根辐条共同围绕成一个轮轴,光看一个车轮,它毫无用处,一旦组合成车,它又有极大的用途。一堆粘土孤立看来,毫无价值,但烧制成器皿,又能显现它的价值。门和窗不用于房屋建造,也是无用之物。

因此,客观物质总有其利用价值,就是看起来毫无用处的事物,也可以化无用为有用。老子说明了一个重要观点:孤立地看待一个部分、一个局部,似乎它不存在什么价值,若将部分和整体联系起来,价值就显现出来。老子富有哲理的喻说,蕴含着这样一个哲学命题:局部离不开整体。

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是古代朴素整体观中最有价值的哲学命题,传承至今,成为现代系统论的有机组成部分。系统论是整体与局部相互关系思想的新发展。系统论中的系统、要素和整体、局部,实际上是同等程度的概念。系统就是由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局部就是构成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或要素。

2.《希波克拉底文集》和《黄帝内经》

西方医学和祖国医学在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的认识上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希波克拉底文集》中记载着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整体医学思想萌芽。

希波克拉底提出要整体综合地研究疾病的“普遍性质和特殊性质”;研究患者社会的、自然的状况;研究医生在疾病诊治中的作用;研究各种致病因子如“总的和各地区的气候特点”等自然因素。

《黄帝内经》的整体思维方法,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界有着相类相通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界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贯通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于天气”(《素问》)。人的生理功能具有整体性,人体的各种脏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而是相互协调、相互联系地维持着生命活动;生理与心理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生理状态决定着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影响着人的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局部病变是脏腑病变的整体反映,因此在诊治局部病症时,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素问》);强调将各种治病方法综合起来,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使病人得到适宜治疗:“古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

(二)内涵与特性

1.人体整体的概念

人体的整体是由机体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体及其生命的全过程,是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生理和心理及其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

人体的整体有两个特性:第一,整体联系的普遍性。任何一个整体的内在要素之间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任何一个整体都同其他事物发生广泛的联系,都不能脱离其他事物而存在,不能同其他事物完全“绝缘”。人体的整体也同样如此。整体内部之间的联系和整体之间联系的普遍性反映了客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第二,整体的层次性。人体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自然界中都有其独立存在的根据。但这种独立存在性是相对的,它既是独立存在的事物,同时一方面是更高层次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还可分解为低一级的不同层次。每一层次都是上一层次的组成部分,同时本身又包含更深的层次。每一层次都有自己的特殊规律。

2.人体局部的概念

人体的局部是指组成机体的各个要素、不同组成部分及其生命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对人这个整体来说,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四肢、肠胃等器官就是局部;对于生命的全过程来说,中年阶段也是局部。

人体局部的主要特性是对整体的依赖性。部分是构成整体的成分,是整体的部分。它依赖着整体而存在,脱离了整体就不成其为原来意义上的部分了。

单细胞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组成,三者紧密联系组成一个细胞整体,这就产生了这三部分对细胞整体的依赖性。

脱离了细胞整体,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就不再是细胞的组成部分了。

3.系统论视野中的人体整体与局部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体自身就是一个整体,就是一个系统,但同时又是整个自然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一个部分,一个子系统。整个自然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各种要素或子系统组成:量子-分子-细胞-组织-组织系统-人体-家庭-社区-社会-生物圈。每个子系统在其功能上是整合的,并且是相对独立的,它也通过反馈作用借助信息流同其他系统发生联系。因而,某一子系统的障碍可以影响其他子系统,首先受到影响的是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子系统。

(三)人体整体与局部的复杂联系

1.整体对局部的依赖

人体整体对局部的依赖,首先表现在人体的结构上。人体的整体结构,包含着若干组成部分。无机物的组成部分往往是均匀同质的成分的组合,复杂有机体的构成成分是高度分化的,按照严格的规律和次序排列着的统一整体。

人体整体对局部的依赖,除了表现在结构上之外,还表现在功能上,即整体的功能通过各个部分来实现。

人体新陈代谢的整体功能就是由各个局部器官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的功能协同完成的:消化器官消化食物,吸收营养;肺脏进行气体交换;血液循环将营养物质和氧气运送至全身器官和细胞,并将代谢废物运送至肾脏,经滤过后排除体外;免疫系统抵御外界致病因子的侵袭;感觉器官接受刺激传送给大脑;运动器官接受大脑的指令而完成动作。

人体整体的生命活动,就是许多局部器官协调一致活动的结果。因此,整体具有各个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特性,即整体的特征。

2.局部对整体的依赖

人体局部是整体的组成成分,离开了整体的局部,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局部了。

黑格尔说:“不应把动物的四肢和各种器官只看作动物的各个部分。因为四肢和各种器官只有在它们的统一体中才是四肢和各种器官,它们绝不是和它们的统一体毫无关系的四肢和各种器官。四肢和各种器官只有通过解剖学家的手才变成单纯的部分;但这个解剖学家这时所碰到的已不是活的躯体,而是死尸。”

3.人体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复杂性

人体整体与局部地位和作用的不均衡性。在维持整个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人体的各个局部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简单的等大、等势的关系。其中由一部分起着主导的、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而另一部分则起着从属的作用。

在某些病变部位危及整体安全时,可以摘除病变脏器、截去伤残肢体。

但是,对于某些局部,特别是人体的重要器官甚至器官局部的损伤及其处理,往往会成为决定整体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关键。因此,脑干出血的严重性要比基底节腔隙梗塞要大得多。

人体整体功能与局部功能之和的不对等性。整体的功能和力量不等同于局部功能和力量的总和。由于系统整体的功能以整体结构为基础,而局部组成整体的结构有合理与不合理、有序和无序、最优和次优之分。当局部构成整体的结构处于无序、不合理状况时,其整体功能和力量小于各局部之总和;当局部构成整体的结构处于有序、合理状况时,其整体功能和力量就大于各局部之总和。正因为存在着整体功能等于甚至小于各部分之总和的情况,而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局部之总和。所以,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局部组成整体结构的合理、最优化的问题,以提高整体的功能。

人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其整体的结构组成达到了相当合理和精妙的地步。各个部分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合理分工。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就是依靠各个组织、器官、系统的通力协作来完成的。

人体局部对整体信息的蕴涵性。自然界的某些局部包含着整体的全部要素,是整体的缩影。这种现象在无机物中是很明显的。如整块岩石,只要是均匀同质的,其中每个局部都是整块岩石成比例的缩小。低等生物的每个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发育信息,都可能再生出整体,这已被蚯蚓和海胆实验所证实。高等动物是高度分化、十分复杂的有机体,其生殖细胞保留着全部遗传信息,在有性繁殖的条件下,可以发育成为一个新的个体。高等动物包括人体的每一个细胞也带有整体的信息。在一定条件下,这些信息可以表达,这是克隆技术成为可能的基本前提。

4.人体局部与局部的复杂联系

局部的相对独立性。尽管人体的每一个局部都服从于整体,但同时局部具有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自主性和相对独立性。这里的“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是指不离开整体的制约。相对独立性意味着局部可以保持着某种特定性状。越是高等动物,其结构、功能的复杂化程度越高,局部的相对独立性的限度越小。低等动物局部的相对独立性可以最大,甚至部分离开了整体还能重建一个整体(如海胆、鞭毛虫、海绵等等)。

局部的相对独立性,会导致局部的病理变化程度和全身状况之间不一致的情况。如临床上有这样的情况:全身状况很严重,但局部表现却不明显;局部表现很微弱,而全身反应很严重;或丧失某个局部器官,而整体状况却不受严重影响。这是由于不同的局部,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与其他局部的关系不同、与整体功能的联系不同而形成的。

个体在失去一侧肾脏、部分肺切除、脾切除、扁桃体切除的情况下,仍能维持健康状态,这是整体的代偿能力在发挥作用;但是延脑或甲状旁腺小体的极其微小的损伤却会引起严重的疾患,这是不同的局部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所导致的。

人体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相互制约。为了适应整体活动的需要,在局部与局部之间,表现为互为前提、相互制约的一系列相应变化。

体力劳动时有关骨骼肌彼此协调地收缩与舒张,呼吸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局部肌肉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以提供足够的能量。肾脏排酸,产氨机能也随着代谢和血液酸碱度的变化而变化,以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总之,在人体这个统一整体中,任何一个局部变化都不是孤立的,或迟或早,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其他局部,最终导致整体变化。

二、局部与整体的解读视角

(一)生理学的视角

现代生理学认为,生命活动的实质是整体水平的新陈代谢活动,细胞与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液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交换,实现了营养供应、信息传递、废物排泄等各种机能活动的协调同步和整体统一。而消化、吸收、呼吸、循环、排泄等重要生命活动都是在进行各自新陈代谢的同时又互相联系、有序进行的整体协调活动。这些活动,决非被动的机械的局部反应,而是能动地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紧密联系的整体反应。

(二)病理学的视角

现代病理学认为,任何局部病变过程都是整体性反应,局部的病理变化总是受整体的影响,同时又影响着整体,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局部病变和整体状况的对立统一表现在局部病变影响整体状况,整体状况制约局部病变。两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1.局部病变影响整体状况

局部病变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局部的病理改变常常不是孤立的,它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使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受到限制、抑制等不同程度的影响。

局部病变导致机体失衡。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机体内各系统的器官往往产生相互协调的作用,建立抗损害的斗争体系,但如果损害力量过于强大、时间持久或机体抗损害力量相对弱小,体内的动态平衡将受到破坏。

局部病变引起全身反应。局部损伤合并细菌感染的炎症反应,临床上局部可有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等炎性特征性表现,而且可以由于细菌侵入血液产生毒素引起发热。血液中白细胞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等全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