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医学信息学
48552800000018

第18章 医学信息标准化(3)

4.5.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是全球最大的国际标准化机构,成立于1947年2月23日,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ISO 是非政府性国际组织,主要任务是制定、发布和推广除电工电子以外的其他领域的国际标准,协调相关工作,组织各成员国和技术委员会进行信息交流;并与其他国际组织共同研究有关标准化问题。ISO 组织机构全面严谨,截至2005年,就设有192个技术委员会(TC)和541个分技术委员会(SC),现行有效标准15520项。中国是ISO 创始成员国之一。

1998年1月,ISO 在奥兰多成立了一个新的技术委员会——TC215(technical committee215),专门致力于医疗卫生领域内不同卫生信息系统之间的通信技术的标准化,以实现各独立系统之间数据的兼容性和交互性,减少重复开发。TC215指派美国ASTM(美国试验与材料学会)承担秘书处职责,亦担任技术咨询管理工作。

TC215又分设了5个工作组(Working Group,WG),它们关注的内容分别是WG1——健康文档(病案)和模型,WG2——信息与通信,WG3——卫生概念表达,WG4——保密,WG5——保健卡(管理)。另外它还有一些特别小组和合作组织,如DICOM、IMMA 等。

4.5.2美国国家标准局(ANSI)

美国国家标准局(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ANSI)是一个私人非营利性组织,成立于1918年,其成员包括1100公司、30个政府机构、250个各领域的组织。

ANSI不制定标准,但它协助标准开发和利用,提供论坛解决分歧,对来自私营机构和政府标准要求,进行协调、达成一致意见,以避免重复的工作。HL7就是由ANSI认证组织的一个典范,ANSI认证成立的标准委员会ASC 发布的标准XL2也是一个范例。目前美国官方国家标准就是委托ANSI来认证和颁布的。

4.5.3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omité Européen de Normalisatior,CEN)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由国家标准机构组成的非营利性国际标准化机构,1961年成立,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截至2003年CEN 共设有279个技术委员会(TC)、101个分技术委员会(SC)和1577个工作组(WG)。1990年成立了医学信息学等技术委员会(TC251),它的目标和职责是组织、协调和监测医疗卫生信息标准的发展,同时负责公布这些标准。标准一旦采纳,欧洲各成员国必须实行,并取代本国标准。CEN 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其活动,如ANSI、ASTM、HL7、DICOM 等均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相互促进发展。

CEN/TC251有各独立工作组负责以下领域的信息化工作:①医疗卫生信息模型和病史;②医疗卫生术语学、语义学和知识库;③医疗卫生通信、医疗卫生消息表达;④医学图像和多媒体;⑤医学设备通信;⑥医疗卫生隐私、质量安全措施和保密设施;⑦包括智能卡等连接设备。

4.5.4美国实验和材料协会ASTM

美国试验和材料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ASTM)是目前美国最大的非政府标准组织,成立于1898年,在全球90多个不同国家有30000多个会员。ASTME31委员会专门负责与计算机系统发展相关的医学信息标准,其中E31.01,E31.10E31.23分委员会(Subcommittee)均与医学信息标准的发展直接相关。

ASTM 后来成立了医疗保健信息标准委员会(Healthcare Informatics Standards Board,HISB),HISB 包含的标准范围如下:

(1)医疗保健模型及电子医疗保健记录。

(2)医疗数据、影像、声音、信号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交换和应用。

(3)医疗保健代码和术语。

(4)医疗仪器和设备的诊断通信。

(5)医疗卫生协议、知识和统计数据库的表达和通信。

(6)医疗信息的隐私、保密和安全。

(7)涉及或影响有关医疗保健信息的其他领域。

HISB 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建立和维护一个医疗保健目录,对电子医疗信息传递标准及其安全保障做了明确要求与规范。它应用于美国“1996年医疗保险流通与责任法案”,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标准制定对政府法案通过的重大意义。

4.5.5其他国际标准化组织

1)电子病历协会(Computer Based Patient Record Institute,CPRI)自1992年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推动标准化活动,CPRI 虽然不是一个标准开发商,但在电子病历内容、安全、隐私、保密、通用的医疗卫生标识符以及词汇和术语各个领域中,却作出了重大贡献。

2)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inission,IEC)是制定和发布国际电工电子标准的非政府性国际机构。1906年6月在英国伦敦成立,现会址在瑞士日内瓦。截至2005年底,IEC 共有92个技术委员会,共发布了5404项标准。中国1957年8月加入IEC。它所制定的许多标准适用于医学信息的软硬件标准。

4.6主要医学信息标准

医学信息的标准主要是指医学信息表达类标准,是医学信息标准化的基础,这一节仅介绍国际主要的几个标准:ICD、SNOMED、DRG、ICD 10、RCC、ICPC、LDINC、NANDA、MeSH、UMLS。

4.6.1国际疾病分类ICD

1)ICD 概述

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es,ICD),是根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第十次修订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并被通称为ICD 10。

2)ICD 发展简史

ICD 已有110年发展历史,最初为对死亡率进行统一登记,1893年国际统计研究所专门学会提出了一个分类方案《国际死亡原因编目》,并于1900年出版ICD 第1版,列出192种疾病,以后基本上每10年修订一次。1940年第6次修订版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承担,首次引入了疾病分类,并强调继续保持按病因分类的哲学思想。1975年出了第9次修改版,即全世界广泛使用的ICD 9。1992年出了第10次修改版本ICD 10,共列出了14400种疾病种类,更名为《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我国卫生部早在1987年就发布文件,要求医院采用ICD 9作为疾病分类统计报告标准,并于1993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疾病分类与代码》的国家标准,将ICD 9完全等同于国家标准。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WHO Collaborating Center for the Family of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s)负责有关疾病分类的中文事宜,并协助卫生行政部门收集控制疾病分类资料的质量。

3)ICD 分类原理与方法

ICD 分类依据疾病的四个主要特性,即病因、部位、病理和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分期、分型、性别、年龄、急慢性、发病时间等),每一特性构成了一个分类标准,形成一个分类轴心,因此ICD 是一个多轴心的分类系统。

ICD 分类的基础是对疾病的命名,疾病的命名又是根据它的内在本质或外部表现特性来给予的,因此疾病的本质和表现特性正是分类的依据,分类与命名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当我们对一个特指的疾病名称赋予一个编码时,这个编码就是惟一的,且表示了特指疾病的本质和特性,以及它在分类里的上下左右关系。

ICD 的主要分类编码方法如下:

(1)分类有三个层次,首先是类目,类目下分亚目,亚目下分细目。通常在同一个层次的分类都是围绕疾病的一个特性,即围绕一个轴心展开的(个别情况有两个轴心)。例如第一章“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各个类目,都是以病因为分类标准。两个层次之间则是从属关系,例如亚目从属于类目,并继承了类目的基本特性。

(2)类目:是三位数编码,包括一个字母和两位数字。例如S80表示小腿浅表损伤,S81表示小腿开放性损伤,S82表示小腿骨折……

(3)亚目:是四位数编码,包括一个字母、三位数字和一个小数点。例如S82.0表示髌骨骨折。

(4)细目:是五位数编码,包括一个字母、四位数字和一个小数点,它提供一个与四位数分类轴心不同的新的轴心分类,其特异性更强,例如S82.01表示髌骨开放性骨折。

(5)双重分类(星号和剑号分类系统):剑号表示疾病的原因,星号表明疾病的临床表现。例如结核性心包病编码是A18.8I32.0*。

(6)ICD 索引排列方法:ICD 索引排列是按汉语拼音——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并分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是主导词,其下可包括若干个修饰词,并依据它们与主导词的关系逐层依序排列,下一层均继承了上一层的内容,并以“ -”作为分层标示,这个索引最后的诊断即为单侧传导性和感音神经性混合性耳聋。

4)ICD 的应用与意义

由于ICD 10在ICD 9基础上,极大地增加了疾病分类数量和详细程度,适用于流行疾病及健康评估需求,编码方式也更加科学实用,所以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将ICD 直接作为临床诊断则明显不足,因为它临床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准确、全面地记录疾病的解剖位置,严重程度及临床表现等。这也是为什么诸如“内科学”等教科书的诊断没有采用ICD 的缘由。WHO 建议,不同国家和地区按照应用目的与水平的不同,可以对ICD 自行扩展。这也是一项有意义的探索课题。

ICD 9CM(Clinical Modification)是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对ICD 9的临床修订版,将原有编码由3码扩展到5码,从而由原先1300个代码增加到17000个,更适合临床的需要,它已作为美国国内疾病统计及医疗保险支付的疾病代码标准。台湾保健局也使用ICD 9CM 作为保险支付的疾病代码标准,并为台湾地区大多数医院所使用。

ICD 的意义是举世公认的。首先它的标准化和共享性使得疾病名称标准化、格式化,这是电子病历等临床信息系统的应用基础,也是国内外医疗卫生统计和国际交流的基础。ICD也是医院医疗和行政管理的基础,有助于准确了解各病种的诊疗人数、医疗质量、费用支出。

4.6.2人类与兽类医学系统术语SNOMED

1)SNOMED 概述

人类与兽类医学系统术语(the Systematized Nomenclature of Human and Veterinary Medicine,SNOMED)1975年出了第一版,1979年发行修订版“SNOMED International”称之为“SNOMED 国际版”,其3.0版的词条数目达到132641条,并使用poct‐coordination的方式,允许使用者自己灵活地应用多轴组合的方式,用以描述和表达复杂的临床症状和诊断。

SNOMED 已被翻译成13种语言,中国1997年出版了《国际医学规范术语全集》(精选本),含有12000余词条,由李恩生教授主译。现在,SNOMED 3.4版的中文电子版已由中国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组织出版。

2)SNOMED 的结构

(1)SNOMED 3.2版将全部术语分入11个独立的系统模块(Module)中,即11个分类轴中。

(2)在每一模块中,术语按照它们的自然层次排列,并被分配一个5位或6位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代码。代码不仅与术语一一对应,更主要是本身带有一个它所标示术语的内在信息组,并提供了术语在模块所处的位置及它的上下关系。

(3)通过使用G(关键词/修饰词)模块,一些术语可以与另一些术语连接,以利于表达复杂内容或疾病现象,即由术语代码作为基本单元,加上G 模块的关联/修饰词构成复合词,这样就为计算机应用处理提供了可能。

3)SNOMED 的意义和应用

SNOMED 可以说是当今最完整、最富于表达能力、最具弹性的医学词汇系统,它具有下述明显的特点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