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宁夏文化发展研究
48535500000005

第5章 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何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讲话中提出当代高校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这一论断,既是对近代以来大学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中杰出贡献的回顾和总结,又是对当前我国大学责任和使命的新要求。大学是各种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重要策源地,也是文化创作、创意、创造的主体,在推动文化创新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宁夏大学作为我区唯一的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在宁夏的文化建设、文化创新、文化引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通过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宁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一、“文化”的内涵

(一)从中国传统典籍中的记述角度分析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序》所载伏曦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子罕》所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其实例;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所以《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礼记·乐记》所谓“礼减两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

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

(二)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角度分析

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均由拉丁语的Cultura转化而来,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

西方语言中的culture,在1690年安托万·菲雷蒂埃的《通用词典》中,将其定义为“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并有注释称“耕种土地是人类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中最诚实、最纯洁的活动”,此时西方人观念中的“文化”只是被用来隐喻人类的某种才干和能力,是表示人类某种活动形式的词汇。而“文化”一词成为一个完整体系的术语,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文化和文明常被看做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西方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做了许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强调了文化的继承性。譬如,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者鲁斯·本尼迪克特的“文化”定义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是人类学习和制造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里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譬如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包罗万象的复合体。”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对文化作了一种新的解释,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在罗森塔尔·尤金所编的《哲学小辞典》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所谓“广义的文化”,而与之相对的“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这里需要特别提出,19世纪英国诗人和批评家马修·阿诺德给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文化是甜美,是光明,它是我们思想过和演说过的最美好的东西,它从根本上说是非功利性的,它是对完善的研究,它内在于人类的心灵,又为整个社会所共享,它是美和人性的一切构造力量的一种和谐。这个定义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提出了文化作为精神生活,是通过求知达成人格的完善,进而达成社会的完善,文化是甜美和光明,光明是教育,甜美是艺术,文化因光明而甜美,因甜美而光明。这个对于“文化”的定义,对于高校及高等教育工作者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它向我们揭示了教育在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特别是教育在促进学生文化人格、文化心灵养成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也就是说文化具有育人功能。

二、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这是党中央立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站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起点,针对高校师生提出的战略性新要求,是党中央赋予高校的新使命,高校师生必须深刻认识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一)强化文化育人理念是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辉煌。1978年全国高校招生数为40万,毛入学率只有2.7%,2002年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近10年又增长11.9个百分点,2011年毛入学率达到26.9%,普通本专科年招生人数达681万,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当前,高等教育正在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这其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近十年来,与其他高校同步,宁夏大学经历了基础建设、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扩大招生规模的外延扩张阶段,已进入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内涵建设是追求有品质的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切入点,注重发展基础与特色,培育学校独特的人文、科学精神与品质,办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品牌,构建高校核心竞争力。强化文化育人理念是实现上述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强化文化育人理念是高校实现四大功能的重要保证

现代大学的功能已拓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大学是以传授高等知识、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开发高新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机构,是知识的集散地、辐射源和创新基地,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同时,大学文化发展与繁荣的过程,也是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进,则近道矣。”形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独具特色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是任何一所大学完成其历史使命的重要条件和保障。这是因为,大学文化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左右着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每一个学生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严格要求的行为准则,引领学生寻找精神家园,追求大学的精神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正如马修·阿诺德所言:文化是甜美,是光明,光明是教育,甜美是艺术,文化因光明而甜美,因甜美而光明,它是我们思想过和演说过的最美好的东西,它是美和人性的一切构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把提高质量确定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再次明确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这就决定了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使高校文化传承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三)强化文化育人理念是民族地区高校保持团结稳定的重要基础

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同志指出: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抓团结、抓稳定没有禁区,维护团结稳定是第一责任,必须守土有责,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稳定的好形势。团结稳定是宁夏最大的优势、最好的名片。近年来,宁夏呈现出大发展、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团结稳定、政通人和、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投资者。只要坚持下去,宁夏完全有希望和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把好的形势巩固好发展好。这段讲话是对全区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要求,也是对地处祖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宁夏大学师生的殷切期望。近年来,宁夏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等领域取得的可喜成绩,不仅仅是全校师生努力的结果,也是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国务院各部委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关心支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结果,是宁夏大学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扎实做好保持团结稳定工作的结果,今后,我们要继续在学校营造好民族团结文化氛围,在文化育人工作中大力弘扬“平等、团结、进步、繁荣”的民族文化,为民族地区高校保持团结稳定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