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宁夏文化发展研究
48535500000045

第45章 新世纪以来宁夏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成就及未来走向(3)

一个地区的社会氛围与精神环境的好与差,会直接影响到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虽然,作家艺术家的创作通常都是个体性的行为,但社会各界对其是否真心关注和欣赏,确实会对创作者的心理和情感产生深刻而微妙的影响。新世纪以来,宁夏的文艺事业呈现喜人局面,原因之一是我区能够精心营造有利于作家艺术家从事创作的良好的社会气氛和精神环境。具体来说,一是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历届领导都对我区的文学艺术创作极为重视,并采取许多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宁夏的文艺工作;二是宁夏文联和各艺术家协会踏实工作、负重拼搏,以“出作品”和“出人才”作为事业前进和发展的标志;三是宁夏的文学艺术创作一直是宁夏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宁夏作家和艺术家的地位相对比较高。由于领导关心,专业家协会工作扎实,新闻媒介积极宣传,所以我区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在宁夏一直受到热情的鼓励。作家艺术家的辛勤劳动能够得到相当程度的认可和尊重,这保证了宁夏作家艺术家能够在一种受激励被尊重的良好的精神环境中从事创作。

第二,宁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人民聚居和生活的地方,宁夏文化一直呈现多元和杂合的特点。这种文化的相通共融状态对文学艺术创作而言,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资源。事实上,北方的刚健厚重与南方的轻灵秀美共同构成了宁夏文学艺术生长发育的精神土壤。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地处祖国西部的一个偏远省区,历史上这里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是一个多种文化形态相通共融的地区。秦汉以来,以儒家思想作为核心内容的中原农耕文化就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在比较漫长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带有边地和草原文化特点的西夏文化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统治了近二百年;元代以后,伊斯兰文化又逐渐进入宁夏;明、清时代的宁夏,是中央政府用心经营的地方,大批中原人和江南人以移民或被流放的身份进入宁夏。明代洪武年间,一批江南知识分子曾经被驱赶到宁夏,由此带来了江南文化清新的“水气”。客观地说,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进程的特殊性,古代的宁夏社会和宁夏文化一直具有多元和杂合的特点。然而,像祖国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一样,由于和谐观念的深入人心,在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中,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和生长于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却并没有形成尖锐的冲突和无法调和的矛盾。相反,由于禀承着中华文化的和谐理念,这里的人民和睦相处,这里的文化因来源广泛而呈现着南北交融、刚柔相济,既有北方之厚重又得南方之轻灵秀美的鲜明特色。而这独特的文化无疑为以后的宁夏社会和宁夏文化奠定了基本的精神底色,同时,也为宁夏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其深厚的精神资源。

第三,从宁夏文学和宁夏版画的成长历程来看,文学艺术的领军人物的出现,往往是带动一种创作风气的“原能力”,从而造成某一个创作门类的繁盛状态。

从文学史上的一些著名事例来看,某一地区浓厚的文学艺术创作风气的培养和创作家队伍的形成往往需要某些领军人物的适时出现。这些领军人物一般自身都具有相当杰出的创作才能,在文坛有非常的号召力。经由他们,一些地区的创作空气会突然间变得充满活力。时隔不久,这个地区的总体创作水平忽然得到有力提升,一批实力不凡的年轻创作者开始走向前台。回顾宁夏版画和宁夏文学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开风气之先的领军人物的出现,对宁夏文艺事业的成长和进步是多么的意义重大。20世纪60年代,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的著名版画家力群先生,下放到宁夏吴忠,任红旗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这期间,力群先生受宁夏文联之邀,在银川举办了业余版画训练班。当时,有20多名宁夏本地学员参加了学习,并在结业时举办了汇报展览,作品也结集为《宁夏木刻选》予以出版。以后,参加过力群先生所举办的业余版画训练班的学员们便成为宁夏版画创作的“火种”,在他们的带动之下,宁夏更年轻的一代版画家迅速成长,并逐渐成为当今中国版画创作界的佼佼者。

再以宁夏的文学创作为例。20世纪50年代末,张贤亮以戴罪之身来到银川。从个人角度而言,是大不幸。然而对宁夏文学事业而言,张贤亮的到来实在是一个难得的馈赠。事实证明,张贤亮复出之后能够倾情歌唱,既标志着他个人命运的特殊转折,也是宁夏文学走向全国的重大契机。自20世纪80年代张贤亮在中国文坛取得优势地位以后,客观地说,宁夏文学已经在中国文学界具有了品牌效应。而这种品牌效应的最大功能在于,它使中国文坛不再会对宁夏文学产生忽视心理,同时,它也使张贤亮之后的宁夏作家有了足够的创作自信心。有了张贤亮这个文学“巨人”,宁夏年轻一代的作家就有了艺术学习的榜样和走向中国文坛的充足底气。因为,正是在朔方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张贤亮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功。这无疑会使年轻作家们得到心灵的启示:张贤亮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也能做到!

显而易见,文艺领军人物的适时出现,从小处说,可以带动一个地区的活跃的创作状态,从长远看,则会促使一种精神气候的形成,而这种精神气候一旦形成,则会对文艺创作的整体运行构成激励和保护机制。

第四,对本土化的坚守构成了宁夏文学艺术家的创作之魂,也构成了宁夏文学艺术独步中国文学艺术界的优势所在。

宁夏地处西部,又是回族聚居之地,应该说这里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特异的社会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宁夏文学艺术家得天独厚的创作资源。从近五年以来宁夏获得全国大奖的文艺作品看,正是因为作家和艺术家们抓住了“西部”和“回族”特色,才使得他们的创作在与众多的作家和作品竞争时显现出了特殊的艺术面貌和格外新鲜的情调。因此,在西部和回族聚居的土地上“打一口深井”,从本土生活深厚而丰富的地层中汲取无尽的源泉,就成为宁夏文学艺术事业走向全国的成功经验之一。

第五,对文学艺术创作的敬畏和虔诚之心保证了文学艺术精品的产生。

在宁夏,文学艺术创作从来都是关乎灵魂的事业。它可能是照亮国民精神的灯火,也可能是人类美好精神和情怀的诗意的表达,它从来就不是与人类命运无关的个人的消遣和病态发泄。这么多年以来,宁夏的作家艺术家从事创作的态度是极其严肃和认真的。甚至可以说,他们是完全抱着一种神圣感来从事创作的。在他们的心目中“文学(艺术)创作”是一个圣洁的字眼,文艺天然地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生使命感,容不得半点怀疑和亵渎。他们将自己的生命融入文学艺术,把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文学,他们愿意成为文学艺术的“殉道者”,而不去关心文学艺术能够给予个人什么样的回报。正是因为对所从事的文学艺术事业的认真守持和痴情奉献,宁夏的文学艺术家们才可能在不长的时期之内攀上了文学和艺术的顶峰,并赢得了人民群众对他们的发自内心的尊重。

三、宁夏文学艺术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未来走向

客观而言,新世纪以来的十余年间,宁夏的文学艺术事业取得了不容忽视的进步——中国文坛和艺坛的“宁夏现象”业已形成,宁夏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们通过自己辛勤而认真的劳作和攀登,已经占领了某些高地。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全国各省区不断地对各地方文学艺术事业加大扶持力度的现实情形下,如何保持宁夏文学艺术事业所取得的某些优势,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拓展更大的更有利于宁夏文学艺术事业进步和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思想和实践性问题。笔者以为:

首先,应该继续保持宁夏社会的“重文”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新时期三十多年来,宁夏党委、政府和宁夏社会各界,始终对宁夏的文学艺术创作“高看一眼”、体贴关心,今后,这一传统不仅不能丢掉,而且要做到锦上添花。

其二,各级文艺部门要及早抓人才队伍建设,未雨绸缪。当今活跃于宁夏文学艺术界的优秀作家和艺术家,大多数已经人到中年或者进入老年,如何积极而有效地采取必要措施,留住他们、善待他们,使他们才华的“光和热”再放异彩,是关系宁夏文学艺术事业未来走向的核心问题。同时,无论文学创作界,还是艺术界,年轻的“70后”和“80后”虽然已经走上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前台,但许多人的创作还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如何将个人之力通过有效组织聚集为创作的“合力”,是未来宁夏文坛和艺坛需要面对的艺术课题。

其三,近几年来宁夏文学界和艺术界“请进来”(外地专家)和“走出去”(本地作家艺术家赴外地学习交流)的频率有所降低。宁夏文学艺术创作的实践已经证明,“请进来”和“走出去”是提升宁夏文学艺术知名度和美誉度,开阔宁夏作家艺术家创作视野和提升创作水准的有效途径,今后在这方面还可以做许多有益工作。

其四,宁夏的文学和艺术形势在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后,正在发生着某种变化。曾经的热情高涨、众志成城的创作局面经受着不小的考验。如何将新世纪以来宁夏文学艺术的那一团火重新唤回并使其再度熊熊燃烧,是现实课题,亦是当前的宁夏文学艺术事业必须担当的历史使命。

是的,一切的发展和前进都有赖于刻苦的劳作和扎实的工作,有赖于宁夏作家和艺术家们超越过往,勇攀高峰的信念和力量。可以乐观地相信:宁夏文学艺术事业既然曾经拥有过风起云涌时刻,那么,在未来浩瀚的中国文学艺术的天空当中,就一定会有宁夏作家和艺术家们所创造的惊人的雷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