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宁夏文化发展研究
48535500000031

第31章 宁夏青年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模式研究(5)

根据以上分析,需要我们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教育,要求我们依据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生活情景,使受教育者亲身经历并启动心智去感受、参与、领悟和内省,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接受、理解、内化课程内容,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内化的过程。这是一种体验式的思想教育,是一种变“书本化”为“生活化”、“人本化”的教育。它可以使青年大学生在思想教育中达到知、情、意三者的统一,最终实现其道德行为的提高。

③对青少年完成学习创新教育

个体生命的存在与发展无论如何离不开对知识、技能以及品德的学习。人生三大功课就在于知识之知、技能之知和德性之知,简言之,即习、悟、修。但学习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我们不断去掌握新知识体系,而是在掌握中不断超越与创新,学习的要旨不在于已知,而在于不断在已知中向前并不受其束缚。所以,在生命的学习中,阻碍我们的不是那些未知的体系,而是那些已知的体系。有人饱读诗书,却不能森罗万象;有人略通文墨,却能脱口成章。此中主要差别,在于前者长于求知,而不谙于致用;后者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以最少的知识,作最大的创新思维。认真思考一下,世界的悲剧在于有想象力的人缺乏经验,而有经验的人缺乏想象力。更大的悲剧在于我们的教育常常使我们失去了对已知领域的怀疑和对未知领域的假设能力。

创新之学习,其形为流畅性、独特性和发散性;而创新之学习,其质则为创新之人格具备。

优良的创新人格要素,是创新能力的催化剂、释放源,因此,悉心关注自身创造性人格的发育状态,自觉地剔除有碍于开拓、创新的不利因素,对于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所谓创造性人格,就是人们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拥有进去向上的探索精神和不断更新的生活态度。为此,创造技法很多,但青年在学习中,应依据这种创造性人格,主动自觉地去完成以下创造性的自觉意识。

一是打破知觉背景,即着重研究怎样向新的方向发展,或使其解决问题的方式出现新的推延。

二是打破认知背景,即着重研究怎样向新的方向发展,或使解决问题的方式出现新的转机。

三是对复杂性事物的局部性理解,即对复杂事物的应变自如的能力。

四是长时期无限制的反应选择。即容纳事物的尽可能发展,使有益于创造性发展的条件尽可能地成熟。

五是推延评价。先驱避理性的、逻辑的干预。动员最活跃、最广泛、最无羁的创意展示出来。

六是运用广泛的策略。不排斥各种相关信息的启示,力争通过比较、归纳,提出接近完善的思路来。

七是摆脱行动方案。可以检阅一下既定方案、既定规则、规定步骤是否合乎创新要求,这种摆脱不是指永久的行为态势,而是一种为矫正行动方案,使之有利于创造性发挥所采取的手段。

八是创造性地理解,即采用多数人的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认识事物,而不应囿于一己之见,这将有助于在比较中深入地理解新信息的价值所在,并从中发现可供利用的机遇和优势。

④对青少年完成行为规范教育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应深深地感悟到我们的需求满足是通过社会的形式才能完成,通过自我对社会所需的角色扮演才能获得,所以,角色包含着规范要求,规范要求又包含着“应该”对“能够”的制约。“能够”表示认知和操作能力及范围和程度,“应该”表示道德规范的要求。人应该做的事肯定是他能够做的事,但人能够做的事却未必是应该做的。人应该做的事肯定是他能够做的事,但人能够做的事却未必是应该做的。人若不受“应该”的束缚,就存在其“能够”的范围内无所不为。使人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能够”的达及范围与程度更为广泛有力。为此,在“能够”中国应有规范限定,在“应该”中会有角色要求,这不仅仅是人们获得需求满足的必然要求,也是个体生命存在与发展不得不取得的社会形式。人所有的本性都想放纵,而所有的社会都将有制约。放纵,于自然天性而来;制约,自社会需要而设。

很显然,自然之道需要人自觉遵守,此乃人生命存在于发展之律意义所在,社会之规需要人们遵守。所以,人类因德智而精要,因规则而美丽,为我们世界的和谐,为我们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青年大学生需要在“我能够”的魔欲支配下达到“我应该”的规范之遵守,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年大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起来。

⑤对青少年完成意志升华教育

个体生命的实践及对自身价值的认同,难以离开对自身意志品质的培养及升华,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并能主动支配行为使之符合于目的和社会要求的意志品质,这不仅包含了认同,还包含了他对行为付出的高度自觉性。

二是我们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地有对自己行为作出决定和采取决策的意志品质。果断,坚决的决断,是生命实践中一种可贵的意志品质,既不失时,又不失误;犹豫不决,踌躇不前不该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所该具有的成功品质,如果青年大学生犹豫不决将很难在学业和事业中取得成功。

三是坚韧的意志培养,即一种为实现既定目标而继续努力拼搏的意志品质。坚定自己的行为方向,并能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地克服种种困难,这表现出一个生命个体的可贵品质。因为每个人可能都具备克服困难的能力,但未必个个都具备克服困难的毅力。

四是自制力及其培养。自制力是生命个体能调整自身行为方向的意志品格。其实,“富贵不能淫”要比“贫贱不能移”更值得敬重,因其自制力的强度系数更高。人生“由凡入圣容易”,而“因圣入凡难”亦是这个道理,对当代青年来讲,这一立足品质更为重要,它涵盖着坚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克制自己情感、情绪的牵引,完善自我的定力所在。

(2)知识理论体系向信念信仰体系转化

①补充社会实践教学形式

现今的高校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脱离社会现实生活的。高校对于青年大学生思想教育最大的失误是与生活世界相脱离,尤其是与转型期的生活世界相脱离。这种失误不仅使思想教育难以青年大学生认识已有的生活和创制新的生活,而且使得大学生思想教育正逐渐失去生命力。例如:中国的家庭教育、自发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着严重的分离局面。学校进行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教育,家庭和社会现实进行的是注重私利、从个人出发的教育;学校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理想的人生观教育,家庭和社会现实却给予的是注重实惠、注重功利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校进行的是坚持原则、捍卫真理的教育,家庭和现实则给予的是注重关系、明哲保身的教育;学校进行的是执着的人生观教育,家庭和现实则是玩世不恭的教育。

著名的教育学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因为没有深刻的生活情感体验,教育对象是不会把任何认识上升为信念的。

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大学生一直是被视为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无条件认同者和遵从者,他们既无权质疑,更无权尝试提出新的道德行为取向。而就实践过程来看,我们的受教育者所表现出的“知而不行”、“言而不信”的现象严重,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于: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形式上是书本对书本;内容上是“应该”对“应该”,缺乏实证这些理论教育的有效实践途径和体认。

实践出真知,但就学习来讲,虽然每一种学习都源于实践,但必须分清每种学习由时间而伴随的特点所在。知识的学习,解决懂不懂的问题,它重在习得和理解;技能学习,解决能不能的问题,重在实践操作和训练;道德的学习,解决信不信的问题,重在能否有相应的情感体验。而我们的课程道德教育实践,在与实践的关系上常处于分离状态,尤其是在教师的说教与学生对这一说教在实践上的情感体验之间,更是如此。

②强化情感体验

我们传统的约束性道德教育基本上是一种情感与价值相分离的道德教育模式,缺乏支撑价值规范的情感体验,缺乏亲近感和亲切感的教育,因而也缺乏自身魅力和吸引力。道德教育不道德,终将使道德教育对体验者缺乏实际的生活价值,使他们失去兴趣,对作为引导者的教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构成伤害。事实证明,真正唤起情感体验的道德教育,才能使体验者带来情感上的愉悦感,并以这种体验确证他所接受的规范,进而把持信念、自觉行为,直至真正建立起与教师之间良好的交往关系。

青年大学生的课程道德教育实践中,教师与他所讲的道德规范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游离可能性,即讲授者在讲台上所讲的道德知识,课程只是口头上的,他自己可以没有相应的体验,甚至自我也未必相信,但可以是“滔滔不绝”并要求学生相信和践行。这使得学生在意愿和生活逻辑中遭遇两难。因此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换这种道德教育的思维方式与实践方式,超越时时处处由一方来“明辨是非”的道德教育,把源于生活的道德实践体验作为一个重要的范畴引入课程道德教育,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

实践证明,实践者真正获得切身体验的东西,才易入其脑、浸其心,一旦与他所接受的道德规范教育达到确证,才能成为其德性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提升其道德境界。“只有当人内心体验某种价值,或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道德教育的实存性。心理生物学家认为,带有强烈情感内容的体验,与其随之而来的是神经元受到强烈的刺激,刺激的强度导致有关神经元在很长时间里对相似的刺激变得更为敏感和更易于产生响应。”①很明显,切己的领悟有赖于体验活动的强烈个人色彩,是个人化的经验。因此,重视青年大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活动,才能使当代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真正适合青年大学生,从而对其产生影响,成就其良好的心性品质。

注释:①刘惊铎,《道德体验论》10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