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宁夏文化发展研究
48535500000030

第30章 宁夏青年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模式研究(4)

4.促进青年大学生领悟角色向适应力提升

(1)培养大学生的角色领悟力

当前我国社会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不同价值观相互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加上社会的腐败,教育体制僵化且与实际生活脱节,教育无用论的传播,大学生对自己的角色认知出现了失误。自1998年我国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大规模招生,并将高等教育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后,各地高校的师资,设施等软、硬件条件均得不到适应性的提升,于是便形成了高校的“超负荷”,这种状态使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低就业率导致青年大学生很难准确的把握自己的角色,常常对自己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同时社会反馈给大学生的信息也是:能力低,学历高,手低眼高等,大学生不务实似乎成了众人皆知的“事实”。大学生的身份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上大学和大学生的未来何在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们。新的思想文化教育模式重在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形成积极的角色体验。

(2)促使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对自己在社会中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有了一个准确的认识之后,就要使自己适应这种角色。这种由领悟到适应的过程即心理学中所说的积极地角色认同过程,它是个体与社会的一种互动过程。首先,在社会生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对自己作为一个大学生有何责任,他人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期望,自己作为大学生的目标何在等的知觉。其次,在学习与社交的过程中是否感到了高兴、自豪等积极地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大学生角色认知走向适应的关键环节。第三,当我们对作为大学生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时就会主动的接纳和维护这个角色,进而会考虑他人及社会对这个角色群体的期望。最后是角色的适应,当我们融入了这个角色并且认同它时,我们就会有该角色下应有的行为,即言行一致。这样便弥补了我们传统教育中学生“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的缺陷。

5.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与抵制诱惑之毅力

(1)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心理问题多发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生理发育成熟加剧了心理的急剧变化。随着各项生理机能的成熟,引发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这种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节奏的不同步,使得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大学生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陷入了焦虑状态。另一方面是学校和家庭的不当教育方式加重了学生的挫败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找出学生生活中和心理上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同时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让大学生意识到挫折是生活的调味剂,没有困难的人生并不完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辛酸史与学生分享,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正如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教育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育过程中任务难度体现为“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生活亦如此,无论遇到多少问题只要我们肯动脑,多动手才能培养我们解决问题的独立性。

(2)增强大学生抵制诱惑的毅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置身于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和功利的价值观渗透在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大学生一般在20岁左右,这一年龄的性格,思维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特征决定了大学生浓郁的个性色彩和随意性,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容易产生理想化和形式化。随着大学校园里追求时尚潮流的日渐成风,大学生相互攀比现象严重。例如一位女大学生要求网友为自己买iphone,竟然以自己作为交换的条件,这种以出卖灵魂来满足虚荣的事件已不在少数。青年学生的这种行为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各种诱惑面前毫无抵制的毅力。除此之外,网络庸俗文化及垃圾信息日益充斥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对其思想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鉴于以上种种不良诱惑,学校应该及时的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设置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突出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作用。这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传授的问题,还要唤起学生情感上的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加以印证。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与社会的结合点,在磨练意志的过程中逐步的社会化,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抵制各种诱惑的毅力。

四、转变宁夏青年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模式:

1.学之谋·学之道·学之术三者的有机联系

依据科学主义的理念,把握德、智性特点,在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育中充分贯彻“何以为生”与“为何而生”的平衡教育理念,构成了现代青年大学生教育的深刻主题。这种教育是一种素质能力的培养,进而使他们感受到了价值意义;这种教育是一种真实的教育,使他们在实践中具有求真、求实的人格育华;这种教育应该是对人全面发展的设计,使他们深深明确了“我能够”与“我应该”的平衡德智发展关系。

学之谋、学之道和学之术作为一个系统的结构,全面的揭示了对青年素质能力培养的功能,培养出信仰坚定、能力见长、价值多元、思维通达、适宜时势的人才。使我们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有本质的把握,更有助于我们对他们未来人格和能力素质规律的全面掌握。

(1)学之谋:即谋划学习,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谋能力之育化。

从青年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提出了他们能力培养中的一个转变和应具备的能力,显示了与他们同一心理与心理年龄相吻合的甄别力、选择力与自控力的培养。主要由认知式的知识之知向思维能力的育华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青年大学生三种能力的育华:

①甄别力:主要包括明是非,知善恶,辨真伪,识美丑。

②选择力:其中包括选择可变之事做,同时还要适应不可变之事。

③自控力:包含控制诱惑的牵引和保持意志的韧力。

(2)学之道:即尊何而学?解决所学知识或内容的结构特点之问题——依规律所遵 守。

从育华青年大学生能力与人格的内容结构出发,涵盖了他们精神成人的德智全面要素,使他们具备德智平衡发展的基础,创新学习的基途径方法,体验亲情、友情、爱情及人情的感恩之情,领悟角色使然的人格魅力,育华坚韧、节制的意志品格,构成了每一个个体全面发展的诸多匹配要素之道。

(3)学之术:即以何种方法来学习——谋方法之科学。

从方法论的视角,提出了符合现代青年大学生完成全面学习并获得科学认识的四种方法。因习而知反映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需具备的宽泛知识基础;因悟而知反映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悟的作用与功效,体现了他们的亲知能力;因疑而知反映并适应了他们敏锐好奇的审视能力;因过而知反映了他们对自身成功与失败的反省能力,在理性与实践的成败对比之中,获得切己的真知。

所以,学之谋、学之道、学之术从培育青年大学生德智平衡的结构要素出发,结合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具有使其内化所学知识理念的认识、情感和意志诸功能要素,是对目前青年大学生思想教育设计的科学创新。极为重要的是这一科学设计体系,历经了近十年的教学实践,获得了青年大学生的充分认同,取得了优良教学成效,这一科学设计在他们日后步入社会的生命实践中,获得了其能力全方位提升的理性直到意义。

2.完成两种转化:

(1)程式化教材体系向能力体系转化

①对青少年完成德智平衡教育

人生德智需双修。人生论“智”,总离不开小至自我大至社会的生存实践环境,在践行中我们成就知识、本领和智性,并以我们行为结果所显示出的高效能令我们激奋,且满足我们的需要并再次激起新的需要,使我们在这样一个辉煌的世界中倍感自己的伟大;人生论“德”,却离不开我们对自身思想、理念以及行为的思考与感悟,我与他人之德境,我与自然之德境,我与人格之德境,无一不规定着“智”之方向,从整体性与根本性上思考德智之关系平衡,是人类及其行为科学的最高原则所在。所以,人只有灵秀之智,不足以构成有益人生;人只有仰慕之德,也不足以构成生存之绩效,只有秉承德性之崇高,与灵性之智慧的统一才会有辉煌人生。这种德智双修结构之型,构成了人生价值实现的合理基础。无此基础,偏智,不可得方向之正也;而偏德,不可得绩效之足也,平衡是也。

②对青少年完成情感体验教育

人对世界的知觉,首先是由情绪和情感揭示的,而不是靠概念来完成的。尽管知识本身具有逻辑概念的意义,但难于对青年大学生具有实际的情感奖酬和心理意义,尤其是大学课程道德教育就更是如此,以致常常因为缺乏社会生活世界的依托和确证流于空泛,同时也常常因为难以帮助学生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惑而被视为“假、大、空”。其实,这一教学现象就本质上讲,割裂了人们知觉和认识所包含的认知式学习与体验式学习的统一关系,进而也就割裂了认知接受态度中知、情、意、行的结构统一。

一般说来,大学生对道德内容的接受意愿,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意接受。其中,“能不能”接受取决于他们的智力因素水平,加之当代大学生又具有信息量大、个性多元化、理念新颖、视角多位等特点,因此,在“能不能”认知的环节上不存在大的问题,通常我们的教材也是能顾及到他们的已有知识水平。与此相比,“愿不愿”的问题却构成了我们课程道德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和难点。究其根本,无外乎两个本质因素:一为脱离生活实际;二为难以产生与生活实践给予体验一致的情感确证。因为情绪活动与认知活动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对事物本身反映,而是对事物与人自身关系的反映。换言之,情绪所反映的不是事物本身的客观意义,二是事物对人所具有的主观意义。因此,在以上两个本质因素的作用下,在大学课程德育实践过程中,无疑会在学生认知并内化心理机制产生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