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宁夏文化发展研究
48535500000002

第2章 发挥宁夏高校自身优势引领并服务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1)

宁夏大学党委书记

齐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力。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优秀传统文化与不断新兴的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传承不息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作为精神支柱,世世代代给予人们哲学思想与人生信仰的引领,从根本上确保民族永兴、国运永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首次赋予了高校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功能,明确了高校在推进文化改革、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进程中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地域特色鲜明的宁夏高校要积极行动起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投身富有宁夏特色的文化建设,在自身文化建设、引领和服务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中有作为、立新功。

一、关于文化与大学的相关问题的思考

(一)关于文化概念

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重要标志,具有主体的的客体化和精神的外在化特征。“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中,在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协调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创造了文化,又通过文化“创造”自身。因此,文化的产生与嬗变、种类与层次、结构与功能是基于社会共识和民族认同,并由此延展为人类文明进程中无坚不摧的巨大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它是价值取向的核心,是公平竞争的准绳,是科学发展的航标,是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国家民族繁衍生息的血脉和人类崇高精神需求的乳汁。她以无可辩驳的优势和无可替代的能量,架构着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并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宏观背景下,发挥着远远大于硬实力作用的强大功能。

(二)关于大学文化概念

广义上的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精神、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狭义上的大学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精神。它强调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可将大学文化视为一种亚文化形态,是一种只有“大学人”参与的区域文化概念。高校的功能决定着大学文化具有显著的继承性、批判性、开放性、时代性、创新性、导向性和相对独立性。“大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和聚合。是一种追求真、善、美,崇尚学术、严谨求实,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倡导远大理想追求、高尚道德情操、崇尚民族精神和弘扬爱国主义是大学文化的最高境界。“大学文化不仅要追求学术的自由,更要注重从道德层面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是对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培育,方能体现大学文化的崇高境界。

(三)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社会文化的关系

社会文化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由群众创造,体现地域性、民族性和群体性特征,并对社会群体施加广泛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称。区域文化是在特定区域内由长期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实践创造或形成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环境,建构着一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社会特色。

就区域而言,城市文化、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彼此之间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大学文化应当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性或导向性文化,应当是与社会文化有机交融并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文化,它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继承性、时代性和导向性等诸多特点。同时,“大学文化受社会文化的深层影响,体现为多元的、交融的、和谐的、进步的和严谨的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精神底蕴,是优秀社会文化的缩影”。如美国大学文化以其多元化而闻名于世,表明什么样的社会文化背景造就什么样的大学文化。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往往以区域城市为依托展现其显性形态。作为集中体现社会文化的区域城市则更像是一所“社会大学”,大学文化自然也由此成为优秀社会文化的缩影。它们相互依存、彼此交融,共同构建各自的文化形态,既有独立性,又有渗透性。如清华、北大之于北京,复旦、同济之于上海皆是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社会文化相互渗透、共进双赢的成功范例。可见,一所高校就是一个区域、一座城市亮丽的文化名片,也是区域文化和城市文化品质的生动体现。要提升区域社会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辐射作用。

(四)宁夏区域文化的多元性与高校大学文化的差异性

大学文化是一种特有的区域文化。既镌刻着区域文化的独特烙印又肩负着引领、传承和创新区域文化的历史重任。经验证明:共生、互动、交融是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共生是指不同文化的独立性生长,互动是指不同文化的竞争性发展,交融是指不同文化的耦合性结果。共生是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互动、交融的前提;互动是共生的必然,也为交融提供可能;交融是互动的结果之一,互动的结果也有可能是新的共生。良性的协调发展会进一步促进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共生、互动和交融。宁夏高校要通过共生、互动、交融的基本模式来实现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协调发展,这是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宏伟大业对区域高校的必然要求。

1.宁夏区域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宁夏现有常住人口630万人,历史上先后由陕、甘、鲁、沪、京等地迁入人口达230万以上。大量中东部地域特色文化随迁入人口传承、流布,为宁夏原有本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也催生了宁夏独特“移民文化”的形成。以首府银川市为例,在经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次较为集中的人口迁入,到二十世纪末迁入人口已占宁夏总人口的42.61%,迁入人口及其后代累计达到55%以上。其城市文化、区域文化和社会文化通过共生、互动和交融形成具有独特风格和充满活力的移民文化。当然,在顽强、上进、豁达、包容等具有独特优势发展潜力的移民文化背景下,宁夏“五方杂居、五俗不纯”的文化表象和文化脉络也为区域文化的凝练与塑造带来一定困难。即缺乏主导性地域特色文化,文化认同感不强,尤其是最具文化表象符号感的建筑风格也未能成为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或西夏文化、或穆斯林文化、或塞上湖城文化都未形成统一风格。没有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就没有区域城市的灵魂。上述情况也必然影响到银川地区几乎所有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区域高校在文化特征、文化符号、文化载体以及大学自身的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建设虽有较大的推进,但引领与服务地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2.宁夏普通院校、高职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的文化差异。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的共同作用,致使普通院校、高职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普通院校、高职院校较为单一的办学思路,往往会造成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相对滞后。一是单一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就业者为目的,容易导致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二是缺乏具有区域特色和文化内蕴的大学环境文化元素,如建筑或其他有助于营造环境氛围的物质文化设施。三是沿袭大中专院校单一行政管理模式的制度文化,在执行的过程偏重机械性、强制性,缺少人文文化关怀。

2.宁夏山区高校与川区高校的文化差异。宁夏南部山区是回族聚居地和民族风格较为浓郁的地区,属“三秦文化”和“关陇文化”辐射范围。当地特色鲜明的建筑、民俗、婚丧、饮食等文化形态,以独特的方式共同组成地域特色文化集群,使其区域文化呈现出较强的发展态势。同时,区域文化以其独特的形态和浓郁的风格浸润着当地高校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发展的共生性。反观山区高校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则由于现代教育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等多种客观原因,造成其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在共生、互动和交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非对等性。即,宁夏山区高校大学文化在与区域文化的共生、互动和交融等方面处于明显从属地位。因此,高校应当积极投身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影响、凝练、塑造、推介、引领和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大有作为。

综上所述,宁夏区域文化概况与高校文化建设的现状表明,当前,高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共生、互动、交融不够充分,高校文化对区域文化的影响、引领、服务不够明显,高校在区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应发挥的作用不够鲜明、不够突出。因此,深入探索宁夏高校文化与区域文化发展的规律和途径,积极促进二者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引领社会文化为己任推动宁夏高校文化建设与发展

如何构建宁夏高校大学文化是当前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主题思想的根本要求。宁夏高校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主动研究区域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相关问题,从根本上提升自身文化建设的软实力;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创新文化思想的优势,努力成为引领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主阵地。因此,现阶段怎样建设宁夏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怎样的大学文化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文化命题。宁夏高校必须以引领社会文化为己任建设自身的大学文化。

(一)建设宁夏高校大学文化的主要路径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必须客观分析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紧密结合学校事业发展实际,着力推进大学自身文化建设:

1.实施宁夏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工程。一是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高校师生当中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力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广度拓展”。扎实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完善党委中心组和二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努力办好宁夏高校“核心价值体系讲坛”,切实提高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理论素养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一批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着力构建覆盖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引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在师生中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主题活动,不断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法律素质,推动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师范诚信、传习诚信、学习诚信和考核诚信建设,在宁夏高校范围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

2.实施宁夏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工程。制度文化是高校文化责任意识的具体物化,要进行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推进高校制度文化建设。要逐步优化和完善规章制度,做到“建章立制、有章可循”,使制度体系建立在系统、科学、全面,并具有前瞻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制约层面。避免决策草率或朝令夕改,要取信于民、以理服人,充分体现宁夏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制度文化意识教育,明确制度执行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以及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实效性。从而充分调动宁夏高校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高度的文化责任意识,加快制度文化建设,为全面推进宁夏高校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