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个文人的地产江湖
48185900000042

第42章 “痰盂”的困惑

在地产圈里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就不明白,都是做企业的,凭什么就我们房产商好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尤其是在现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似乎只要是坏事,就是他们开发商该死,只要有好事,就肯定是编出来骗老百姓的。曾经一度引以为豪的所谓什么“拓荒牛”、“城市风景导演”、“城市运营商”等十分风光的注脚都远离了这些“十恶不赦”的地产商们,留下来的只剩一个“痰盂”,谁从这过都能伸过脑袋来痛快地啐上两口。

传媒也是有风气的,在报道房地产商的时候总是习惯了负面思维,就如同“专家”、“城管”之类被贴上了一些隐性标签。在卖方市场年代,广大购房人处在一种弱势思维中,所以骂、批开发商的报道自然比较有市场,在这种氛围下,有个别捂盘惜售、哄抬房价之类缺乏社会责任的开发商引得众怒,也是咎由自取,但可惜连累了安分守己的开发商,让有些为了这个行当发展费了很多心血的人失落不已,曾经的光荣与梦想在“痰盂”面前无言以对。

2007年初潘石屹与时寒冰就房价问题又起争论,潘石屹说,供求关系失衡推高了房价,时寒冰发表博文“潘石屹竟然如此忽悠房价”,痛批潘石屹散布虚假信息,把房价忽悠高了。

在这场争论中,时寒冰在博客中连篇累牍对开发商进行痛骂,他骂开发商良心太坏要搞暴利、骂官商勾结抬高房价,骂开发商制造虚假信息哄抬房价,骂房地产绑架了一个民族。他的博文与其说在表达观点,还不如说在表达愤怒,他的愤怒地呐喊,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他在博文中愤怒地写道,“我们住着世界上最贵的房子”。他在博客中愤怒地指出,公众逼成了待宰羔羊。

骂到最后是无奈,时寒冷骂到最后,只能把愤怒写在脸上,“呼吁一年不买房”

然而,骂娘能够降房价吗?市场经济相信眼泪吗?“呼吁一年不买房”这种乌托邦式的药方有用吗?

时寒冰骂娘的背后,是房地产的“痰盂化”运动。房地产“痰盂化”运动有三顶帽子:

第一顶帽子是绑架论:说房地产绑架了一个民族,房地产要挟了中国经济。

第二顶帽子是阴谋论:房地产开发商的良心太坏了,他们哄抬房价,制造暴利,掠夺人民。

第三顶帽子是勾结论:官商勾结造就了高房价。

房地产“痰盂化”运动目的就是要把开发商搞成痰盂,把房地产描绘成万恶产业,要用大棒政策来批斗医治开发商,整治房地产业。

在这个运动中骂房地产的有普通百姓,也有挂着名头的专家学者。百姓骂娘有时是一种宣泄,而专家骂娘常常会误国误民。专家时常会兜售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给百姓,比如:“空置率超国际警戒线理论”:房改把老百姓赶到商品房市场,易宪容却在骂娘中编造数据,说房子造多了,已经严重过剩。误导政府采取了错误的抑制供应的政策,自相矛盾的政策导致房地产市场供应不足,供需失衡拉高了房价。

“饥饿疗法”:易宪容前两年大声骂娘,也为了推销他的害人理论“饥饿疗法”,主张抑制供应,结果政府被误导,采取紧缩地根、紧缩银根。供不应求导致房价节节升高,形成了房地产恶性炒作市场机制,地价与房价相互炒作;投机与高房价相互促进。

“大棒疗法”:紧缩地根让开发商饿死;紧缩银根让开发商失血而死,大幅提高了房地产门槛让小开发商安乐死,甚至有人鼓吹取消房地产预售制度,让房地产自宫而死,等等。

结果呢?开发低价房小开发商都被消灭了。大开发商在忍受了大棒的生死阵痛之后偷着乐,没有竞争对手的房价竞争可以涨这么快。

务实房产专家应该看到,高房价的根本原因不是开发商的良心坏了,而是游戏规则不对,我们违背了市场规律。只有重塑市场机制才能对高房价釜底抽薪。任何人,专家是否正义,是否有良知,不要看他如何标榜正义与良知,骂娘如何正义凛然,这些都是表演。能降房价的理论才是好理论。那是认真研究如何让建立良性市场机制,能够迫使开发商利润降一些,让政府的土地与税收少一些,开发商造价降一些,才是真正有良的专家。

很多开发商,包括已然不小心成了“痰盂”代言人的任志强、潘石屹等除了房地产业本身,也在其他很多领域捐了不少款,做了不少事,但大家对此都早已视而不见。有很多人抨击他们除了一味谴责政府在福利性住房建设方面无作为外,作为富人的他们也没有积极帮助穷人解决实际住房问题,说他们听之任之,还冷嘲热讽,说来说去还是坏人,还得在“痰盂”里老实呆着。

不过任志强对此进行过辩护:第一是与国家政策有一定关系,政府把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责任,推给了市场。房地产商成了政府推卸责任后的靶子。如果政府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得非常好,根本用不着这些中低收入家庭去买商品房。可能这个矛盾就被缓解了,或者说就不存在了。更多的民众是在被蒙骗之后,就变成了“乌合之众”,个性被湮没在群体中,群体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往往表现为“无意义、情绪化和低智商”。

第二个是媒体。许多媒体都在起破坏性作用,误导读者。媒体几乎把所有的中国精英都称为是坏人,加深民众与所谓的的精英之间的隔阂。比如媒体质疑房地产商富豪多,这和房地产商没有任何关系,问题的关键是国家没有把更多发财的机会开放。石油是垄断的,电信是垄断的,金融是垄断的,否则的话,在富豪排行上,一定是这些行业的商人多。IT行业之所以垄断不住是因为它能跑到外国去上市,所以它的富翁也多。

中国房地产是最早进行市场化改革的,个人可以进入,外资也可以进入,国有资本也可以进入,完全开放。现在要把其他几个行业开放来看看,用不了几年时间,房地产商马上就被扔到后面去了。如果媒体长一点经济脑子,把这个问题向老百姓说清楚,也许就没人追究房产商富豪这么多了。

不管在今后的口水战中开发商能否将自己洗干净,舆论近乎一致的不信任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开发商这个特殊的群体,基本上已经成为社会很大一部分公众心中的负面典型,我想这些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一些外界的因素之外,反思一下,有些媒体报道的房地产商缺乏诚信的行为起到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在缺失了诚信的土壤上,必会滋生出不信任的恶果。

有些开发商知道“公共关系”的重要性,但对花费一生心血甚至是几代人资产买一套房的购房者却完全不放在眼里,各种消费纠纷屡见不鲜。再加上拆迁等开发程序,充满了老百姓的血泪故事。长期以来的历史积淀,使得房地产似乎成了一个带有“原罪”色彩、充满怀疑眼光的行业。无论营销手段多么高明,最基本的原则还是“真诚”,脱离这个原则,营销就演变成了骗术,采用欺诈手段不排除一时得逞的可能,但对企业形象的损害恐怕也是深远而致命的。而最真诚的营销就是在品质上下功夫,真正造出符合老百姓需求的好房子。

一个不尊重消费者的行业,必然被消费者所厌弃。所谓“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很多房产企业目前还只是把眼光盯牢在一个项目卖得好不好的问题上,而没有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来规划设计自身在不同市场形势下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当信任感彻底丧失的时候信任危机事件必然会越来越多,到时候,无论再折腾出怎样的“营销策略”,也无力回天了。

在北京电视台的国际双行线中有一期节目中,曹建海说应该取消开发商,水皮说取消开发商不是还有建筑商吗?当然,水皮不是跟曹建海抬杠,水皮的意思是房地产市场的乱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本质在于国有土地在向商品化私有化过程中的利益转移,化公为私。

开发商是这个过程中的利益最大化的一个群体,挨骂是自然的,但是光骂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取消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初,暴发户最多的也是建筑队的包工头,建筑商的声誉未必就会比开发商好到哪里去。

不管是开发商也好,建筑商也好,都是商人。而商人的基本属性就是逐利,在法律道德的范围唯利是图叫生财有道,突破了法律道德的范围唯利是图叫为富不仁。任志强说房地产就应该是个暴利行业,因为不是暴利他就不做了;任志强说房地产要为富人造房,因为他为穷人造房就没有暴利。很多人不喜欢任志强说的话,但是却不讨厌任志强这个人,因为任志强讲的都是真话,实话。

一个地产商行贿受贿,坑蒙拐骗,大发不义之财肯定是个人问题,但退一步讲,如果所有的地产商都这样,难道不是制度造成的吗?一个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好人,一个不好的制度能使好人变坏人。济学家茅于轼也曾发表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房地产市场的很多问题不能全怪房地产商。“因为企业家的任务就是创造利润,如果想着别的反而不是好企业家。”他把当前问题的症结归为宏观经济的扭曲。“宏观经济的问题不解决,房地产业的企业家对此是无能为力的。”

这种扭曲首先表现在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均衡上。改革20多年来,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大量的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种分配格局反映到房地产市场上就是价格不菲的高中档商品房充斥市场。不改变收入分配,房地产业的结构同样改变不了。我国房地产业的投入要素的竞争本身是不充分的。确实如此,房地产投入的两大要素土地和资金,一个掌控在政府手里,一个由银行审批,受市场的影响都比较小。再加上社会上存在大量的资金缺少投资出路——债券市场风险大而利润薄、有利润的行业都在国家垄断之列——必然相当一部分涌向房地产业。

骂开发商固然解气,但是不能解决问题,说到底,行业的问题非一家或几家开发商自己就能解决。不可否认,有些不良开发商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浑水摸鱼。但水清了,鱼也就摸不到了,清水的责任还在于整个社会和政府。事实上,能够规范和调整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还是政府,所以国务院才会明确要求地方的行政首长切实负起稳定房价的责任,才会明确要求地方政府按土地出让金的一定比例安排经济适用房的开发。

而不管怎么说我们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或多或少都体现了房地产商的力量,除了房地产商本身参与建设的项目,房地产商缴纳的土地出让金以及其他各种费税也都支持了我们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及各项配套的完善,当然还有我们的保障性住房。

作为企业家,如果没有勇气挑战与否定自己,兼顾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其作为企业家所能发挥的作用自然非常有限,自然也要面对“痰盂”的尴尬。富力的老板之一李思廉说的好:要做受人尊敬的企业!也许这能成为所有企业普适的目标,但对于房地产业,何尝不是任重而道远。

房地产开发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作家李陀说:“房地产这个行业毕竟与其他行业不同,它对人类今天一个主要的文明形式——城市,有莫大的影响,因为房地产商的每一个举动都和城市的发展紧紧缠绕在一起,与这一文明的荣辱盛衰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段话,也常常挂在王石嘴边。实际上,在当今的中国,房地产业是把“双刃剑”,在促进中国城市化建设现代城市文明,推动中产阶层形成的同时,也因为对商业利益的过度追求,对社会的其他方面构成伤害。

在我们这个时代,房地产商是一个八面玲珑的群体。他们建起一栋栋巍峨的大厦,改变着城市的面孔,以城市运营商自居;他们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赚取着可观的利润,聚敛着羡人的财富。

然而,房地产商又是一个尴尬的角色,他们在拥有了财富的同时,付出了尊严的代价:

对于一个经济学和社会学家来说,房地产商们是市场规则的破坏者、社会资源的掠夺者,要为市场秩序的混乱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负责;

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房地产商们是不可信任的人,是每年“3·15”投诉的重中之重;

对于一个国家政策的制定者来说,房地产商们是经济过热和泡沫经济的元凶,需要随时防范、监控;

对一个美学家甚至建筑师来说,房地产商们更多的是建筑垃圾的制造者,破坏了城市的格调和风景。

与此相对应的是,近几年,各式各样的所谓最令人尊敬的房地产企业的评选此消彼长,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色奖杯奖牌令人眼花缭乱。也许这正是房地产商们不自信的表现,急需要这些来给自己标榜。但真正的尊重仅靠这些封号是无法取得的。市场经济愈加成熟,民众的判断力也愈加成熟,那些能够获得民众由衷尊重的企业一定是具有先进价值观和强大责任感的社会公民,而绝非只是一个高性能的赚钱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