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六十年
48151100000009

第9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

面对新旧世纪的更迭,全球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都开始了从政治上思索新世纪的未来走向和发展,纷纷按照自己的思想体系,追踪着旧世纪的轨迹,评估、反思流逝岁月的战略部署,纷纷提出了争取主动、抢先发展的行动规划。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者的战略眼光和洞察力,站在千年交替、世纪更迭的历史制高点上,科学地判断了党的历史方位,分析了世情、国情和党情,提出并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 21世纪中国共产党应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对党的建设现状及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分析后作出的战略性应对,不仅为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而且也为中国21世纪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人类社会每一次伟大的历史变革和新时代的到来,都伴随着伟大的思想革命。而新思想的诞生又是对时代的认真总结和深刻思考的结果。20 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对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论证和思想总结。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所处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使中国共产党面临新的、更为严峻的考验。中国的社会主义如何战胜挑战,走出一条健康发展之路,除了要有坚定的信念,更需要有思想理论的创新。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我们党和国家如何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所进行的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三年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深刻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改革更加深入发展,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的新的历史条件正在形成之中。同时,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新格局的逐步形成以及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科学地应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在实践中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1.国际政治格局的改变使中国面临机遇和挑战

从世情来看,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阶段性主题和特征的前提下,世界总体格局的发展体现在“五化”趋势上,即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发展加速化、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化。世界格局的改变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世界多极化格局在曲折中发展,给中国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但遭到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抵制和反对。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逆转。世界多极化发展减轻了世界霸权主义对我国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空间,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在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的进程中充满曲折和斗争,而且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极其严重的挫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国际压力,中国发展面临极大挑战。

其次,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给中国经济建设带来机遇和挑战。“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从长远看将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各国经济的发展,从而为维护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日益加深,使世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这有利于防止冲突、维护和平”。

尤其是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在和平环境下抓住机遇发展。但是,当前国际竞争的秩序很不合理,我国的经济还处于劣势,在国际竞争中,我们面临着压力。

总之,世界多极化趋势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一种制约,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从而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有利条件,并为我们党在执政条件下的建设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但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并有新的表现,各种矛盾和冲突此起彼伏,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其主要原因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2.国内发展中的新问题使中国共产党面临考验

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的国情和党情,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国内环境。

首先,世纪之交,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事业。面对世纪交替中的国情和建设中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如何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紧把握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正确对待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重要出发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其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是进一步搞好党的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重要依据。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在从革命的党到执政的党这一转变过程中,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都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促使党要寻求新的理论指导。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全社会范围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主体、就业分配形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而我们党的干部队伍正处于整体性的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一大批“文化大革命”后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走上重要领导岗位。他们年轻、文化程度高、专业功底深、适应能力强,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同时也要看到,他们也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和不足。比如,在思想政治素质、党性修养、革命的坚定性、与群众的关系等方面,和老干部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党内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问题还相当多,特别是在如何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方面,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历史课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重大问题,这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开辟了新的视野,使我们党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新环境中,保持先进性并不断巩固执政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历史任务和国际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党的建设还存在着许多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在新形势下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以适应这样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自身状况变化带来的考验。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直接理论源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秉承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条件出发,着眼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在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实际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具体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性和指导性,直接来源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三大基本原理,是对三大基本原理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根基,是马克思主义构建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基本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正是这种作用与反作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在矛盾运动中,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而起决定作用。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把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置于“三个代表”的首要一条,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内高度至极的哲学概括。这样就抓住了党的先进性的最深层的现实根据、最高的本质体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源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同时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拓展,从哲学思维和操作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第一,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更现实和具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两个层面,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体化,并现实地体现为生产力与党的领导(执政党政权的制定、战略路线的选择等)之间的关系,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更具有本质性和操作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是“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之所在。这就增添了生产力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历史新意。首次提出了“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的概念、观点,既使已有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原理具有与以往不同的新的时代针对性,又使这一基本原理在表述和理解上更具本质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先进生产力”这一概念更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关于“先进生产力”的提法与恩格斯关于“新生产力”的提法相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新的理解角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先进生产力”包括非常丰富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特征,并且包含中国特色的生产力内容和标准。针对中国建设和发展的现实状况,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对先进生产力的含义作了新的解释。一是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二是提出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是第一生产力,因为劳动者的素质、能力不仅包括科学文化,还包括了思想道德素质。它使已有的“生产力”标准不仅发展为“先进生产力”标准,并且发展为检验党的建设得失,建设成败的一个客观标准。此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能对经济基础起到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中,文化思想上层建筑不仅直接作用于劳动者的观念、素质和能力,从而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其他要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文化的发展影响人类社会的观念,先进的文化通过作用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引导人们向着高尚的目标前进;落后的文化反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影响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阻碍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地提出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突出了上层建筑中先进文化即先进意识形态和精神力量对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以及对于生产力的巨大反作用,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基本原理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的运用与发展。当今的时代也可以说是一个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同时也是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流碰撞的时代”。尤其是随着经济走向全球化,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日益增加,加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延伸。这些新景象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精神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甚至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但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异,又对社会发展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正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文化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方面,从本质上对文化做了区别,将其区分为三个层次:腐朽文化、落后文化、先进文化,并提出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为我国文化工作指明了任务和方向。另一方面,提出了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凸显了当代“先进文化”对社会进步的巨大能动作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把社会文化建设作为党所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工作,提高到事关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事关社会主义大业兴衰成败,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本质层次上来。从这种认识高度肯定和弘扬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这在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3.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推动者。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唯物史观重要的社会历史范畴。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这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还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群众观点是工人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其主要内容有: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提出了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现实运用,又是对其做出的创新性发展。

科学共产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就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作为以“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工人阶级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最集中的代表,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只有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在政治上代表这个阶级,在建设中服务这个阶级。因此,“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党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这一条。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后,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实现的方式改变了,党的队伍不断扩大及党管理国家事务的方式也有所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是否能够清楚认识到并坚持‘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决定着党的根本性质和党的前途命运”。正是以此为背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从本质上概括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对党的性质、宗旨的再次全面表述,表明在任何时候党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

总之,“三个代表”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和根本;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灵魂和先导;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则是核心和归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来思考新世纪党的使命和建设,并用以指导全党的实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包含着他们洞悉历史潮流的哲学睿智。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课题之后,江泽民顺着“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思路,通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课题,以及解决“如何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也成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使命。而且,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就一直在为这一重大使命而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这一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是新世纪党建发展的客观需求

1989 年的政治风波平息后,邓小平在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交接班时,曾振聋发聩地提出:“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因此,“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邓小平强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这里的人,邓小平是有所指的,他认为中国建设事业成败与否关键在执政党人(中国共产党人)的能力、水平和素质。因此,邓小平强调在新时期尤其紧要的是加强执政党建设,邓小平不仅主张要实行“党要管党”,而且还要求一定要“从严治党”。

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对我们党的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和考验。为了确保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新世纪经得住更大的风吹浪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了“苏东剧变”和国内政治风波的经验教训,遵照邓小平的政治嘱托,开始“聚精会神抓党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走上执政舞台,就立即锲入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课题,聚精会神抓党建,这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和实践基础。从1994年以来,江泽民同志先后作了《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讲话,所有讲话的主旨都在于,阐明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此过程中,江泽民不断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新鲜经验,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面向新世纪的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是新时期党建工作探索的理论成果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到最终形成理论体系,尽管前后只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但是,这一思想却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上历经十三年探索和思考的理论成果。

江泽民肩负重任,不负众望,一走上领导岗位就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1989年5月,江泽民在《党建》杂志1989年第7、8期合刊上发表了《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一文。随后,在1990年全国党校校长会议上的讲话和1991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开始大量涉及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问题。

在历经十三年的党建实践探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江泽民 2000年2月“广东讲话”中首次提出来,经过“上海讲话”、“七一”讲话、“5·31”讲话,到党的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历经了一个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理论体系的过程。2000年6月9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他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而提出“三个代表”思想的,这一思想关系到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这样一个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00年2月21日,江泽民在出席广东省茂名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动员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2000年5月14日在分别考察了江苏、浙江、上海之后,江泽民在上海发表讲话,明确提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次讲话要求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党的全部工作之中,并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深刻、系统地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根据、科学内涵、相互关系、基本要求、实现途径等,以及如何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问题,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七一”讲话的发表,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日趋成熟和完善。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出席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他明确指明了贯彻“三个代表”的基本要求和关键所在。“5·31”讲话进一步揭示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精神实质,进一步丰富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也进一步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2002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上,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形式,更加明确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将它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并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两大本质解析

作为执政兴国的思想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站在时代的高度,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和怎样建设执政党的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共产党执政的本质规律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根本上讲,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以“立党为公”科学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政党,它的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来源于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所谓立党为公,就是要求共产党建党的宗旨、治党的原则是一切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绝不谋求自己的私利,这是立党之本。立党为公,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

经过80多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连续执政50多年的政党。对于执政党来说,一个党执政久了,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倾向,容易出现官僚主义,滋长既得利益,容易失去生机与活力。这对每个党员、干部都是一个新的极大考验。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种考验又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更为严峻。最主要的问题是:党的各级干部能不能始终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能不能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能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不脱离群众?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说明,一个政党在执政后,如果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极力攫取本阶级、本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的私利,结果就形成了一个欺压人民、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那必将受到人民群众的反对和抛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江泽民在广东考察中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着眼点,说到底就是一切为人民、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我们党与封建统治者的“民本”思想的根本区别,也是我们党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只有坚持立党为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证清正廉洁,防止消极腐败,从而战无不胜。“2002年1月,江泽民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要通过教育、修养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领导干部才能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优良的工作作风,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巩固,领导干部的权威才能得到加强,社会主义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立党为公必须牢固树立党的宗旨不能移,党的使命不能改,党的路线不能变的基本原则。必须进一步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始终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切实把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好传统、好作风保持和传承下来。保持“忠诚、敬业、勤奋、奉献”的革命精神,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树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新形象,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以勇创振兴一方、奋发作为的敬业精神完成党的历史使命。

(二)以“执政为民”科学地回答怎样建设党

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因此,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所谓执政为民,就是要求共产党的治国方略、政治行为一切围绕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进行,这是执政之基。

1.执政为民是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与群众工作路线的有机统一

任何政党都是以一定的阶级为基础,在政治上代表着这个阶级(或这个阶级的某个阶层)的利益,为这个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的特性决定了共产党不仅代表全体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要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这是共产党不同于历史上一切其他阶级政党的最根本特点。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是为了实现终极价值目标——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作为执政党,在其执政时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其所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根本目标。邓小平曾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根本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关系到党和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是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这是根据党在新的发展阶段的伟大历史任务对全党同志提出的新要求。

综上所述,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执政为民”的内容和要求来看,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宗旨和工作路线的有机统一。从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工作路线有机结合的角度来看,执政为民都深刻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大公无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以人民满意为最终目的的根本要求。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根本观点和根本工作路线的有机统一。

2.执政为民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将树立正确执政意识与提高执政能力有机结合

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因而理所当然地要代表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的执政党,其全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因此,作为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不仅要很好地代表人民利益,关键是还要带领人民、帮助人民实现他们的利益,将代表利益和实现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要带领人民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根本利益,执政党就不仅要坚定正确的利益立场、利益观念,而且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执政水平,以很好地提高执政效率,最大限度地帮助人民实现最根本的利益需求。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体现,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为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要真正体现出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

第一,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要做到利为民所谋,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多学富民之术,多想富民之策,多招富民之才,多用富民之人。首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其次,中国共产党人应当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强化党员的服务意识。党员和党员干部的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的干部只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只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各级党的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不负众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切实做到“权大不忘责任重,位高不移公仆心”,自觉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第二,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为谁执政决定了政党的性质、政权的生机和命运。在执政之前,它是我们革命的根本理念;在执政之后,则是我们执政的根本理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锦涛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①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党的宗旨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各项工作以及党的干部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是否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体现人民的意志,是判断我们的一切行为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因此,摆正执政党和群众的关系,是党的强大生命力的源泉,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当前,必须坚决地同党内各种腐败现象,同各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各种特权思想和高高在上的脱离群众的思想作风作坚决的斗争,以确保党和党的干部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总之,从胡锦涛2003年“七一”讲话,到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进行的重点论述来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提出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而且指明了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抓住这个环节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就能在全局上把握住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的这一论述,不仅为进一步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和历史地位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打开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大历史作用

理论只有来自于实践又回到实践才能产生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归纳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和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实践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在社会转型期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历史指导作用。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的立党之本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之本”。所谓立党,就是党如何在风云变幻中立得稳,站得住,坚持指导思想,巩固执政地位,承践历史责任,实现历史使命。

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既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思想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正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和代表;中国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而中国工人阶级正是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一贯表述。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我们党长期坚持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一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新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科学成果。这一科学成果是新时期的立党之根本,是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根本理论源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揭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反映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认识和解决新的时代课题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新贡献。它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指明了实现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努力方向。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和提升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中华民族在近代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鲜明地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锋芒直指束缚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旧的社会制度,从而得以动员和组织起强大的革命力量,经过艰苦奋战,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世界的东方谱写了辉煌壮丽的诗篇。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社会主义文化,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遵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挫折、国内外风云急剧变幻的局面中,我们党砥柱中流、岿然不动,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总结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党也有过失误,但党依照“三个代表”要求自己、衡量自己,不断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因而没有背离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没有丧失自身的先进性。从正反两方面可以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正是立足于党的历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科学总结和提炼,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相继创造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道路。同样,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党建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我们在新世纪建党治国的战略方向,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中国共产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中国的新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回答了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新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党为谁执政,怎样执政;什么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先进性,怎样保持先进性以及什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怎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取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越性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所创立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新时期党的建设以鲜明的时代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站在新世纪的新起点上,纵观国际国内的风云变幻,赋予党的指导思想以鲜明的时代内容,赋予党的宗旨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党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两大转变:一是执政内容和方式发生了改变。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革命和斗争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带领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党,这一转变包含了执政党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二是执政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改变。从国际国内的背景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国际环境从受到外部封锁走向了开放合作;从国内建设条件来看,中国已经从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转变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党的执政环境越来越复杂,不但不同于民主革命时期,而且和以往几十年执政的情况相比也迥然不同。

当今世界、当代中国和我们党的自身状况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下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把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面对新时期的新问题。一方面,在政治多极化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怎样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如何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安全?此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峻挑战。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始终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等等。这些新的问题,都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牢牢掌握主动权;要求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执政环境的改变必然要求执政党与时俱进地进行相应转变,包括执政理念的转变、执政内容和执政方式的改变。在这一系列的转变中,必然要求有相应的理论对转变中遇到的新问题予以诠释,对党的建设进行相应的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面临的新问题给出了科学的解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同时对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给出了答案,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旗帜。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的执政之基

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战略思考,反映了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何去何从的高度关注。从其主要内涵来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这一思想所包含的“三个先进性”的代表,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奠定了一个调动资源、团结各族人民平稳完成社会转型的权威基础,创设了坚持和完善党的执政地位的基本平台。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奠定了党的执政地位的权威性基础

一个政党在掌握国家政权和上升为执政党之后,怎样来保证其执政地位的权威性持久不衰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而且关系到党自身的生死存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对这一问题进行战略思考的重大理论创新。进入21世纪,由于国际国内复杂的局势变幻莫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执政地位的合法权威性问题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沉着应对挑战,以睿智的政治眼光锁定挑战的关键所在,继而以创新的探索精神破解挑战的难题。这就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战略指导,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过程中,以“三个代表”保持党的先进性,从而巩固和强化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地位的权威性认同。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战略优势就是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这种战略优势实际上就是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权威认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继续巩固和强化这一传统战略优势。因此,“三个代表”中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即可获得国强民富的心理认同和支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可获得现实而广泛的合法性认同,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即可获得道义的方向性认同。其中,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为重要,对党的政治统治的合法化和党的执政地位最具考验。因为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党的执政的基础更加巩固,才能使党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前经得起人民的庄严选择,才能始终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戴,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才能如鱼得水,所向披靡,经受住各种艰难险阻的考验。

2.创设了坚持和完善党的执政地位的基本平台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赋予的、人民赋予的。我们党能够执政、并且能够执好政的根本基础,就在于能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执政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社会各阶层的性质和作用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阶层的利益、意志和愿望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向新的世纪,党治国理政的任务更加艰巨,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更复杂。为了应对这样复杂的局势,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科学的指导理论,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从党性、党的代表性的高度,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回答了完成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本质要求。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执政水平的成熟,它要求把我们党建设成既是工人阶级的代表,又是社会各种合力,即广大群众的代表,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相统一,从而拓宽了党的代表性,拓宽了党的执政基础,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巩固执政地位的基本平台。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的力量之源

面向新世纪,中国共产党要继续保持永不衰竭的动力和活力,就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好“三个先进性”的忠实代表,把党的根基牢牢扎在人民群众之中,扎在社会发展的本质之中,扎在时代进步的要求之中,中国的发展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就蕴含着强大的物质力量、精神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源泉。党在领导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只要始终成为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正确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就能拥有坚实的物质力量;只要始终成为符合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的忠实代表,正确把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就能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只要始终成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增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能拥有雄厚的社会力量。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壮大党的社会力量

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只有几十个党员。为什么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今天拥有 7000 多万党员的大党?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党能够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不能离开大地一样,中国共产党也一刻不能离开人民群众。党始终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的进步,切切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这是我们全部力量的源泉所在,也是我们不断成功和发展的奥秘所在。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是党的社会力量的重要源泉。社会力量是无产阶级政党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力量来源。从根本上说,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活动真正的主体和力量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就会失去自己的执政地位。由此我们不难明白,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归根到底来自人民群众这一最广大、最深厚的力量。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力量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社会制度,就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能更有力地提高综合国力。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过程中,党的领导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条件,使生产力的发展合乎规律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加速前进。党要通过改革生产关系使之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相适应来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发展生产力,使党的领导获得最根本的立足点和生长点。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是为了最终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遵循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不仅能找到振兴中华民族的根本路径,而且能获得自身存在的客观依据和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既需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同时也离不开精神、文化的发展。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特别是先进文化,作为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从来就是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江泽民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精神上的一面旗帜。”②顺应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并把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沃土之中,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文化。代表人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坚持这面旗帜,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正是在代表着先进文化的中国共产党人这种不屈精神和牺牲勇气的影响和带动下,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因此,一个政党能否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民族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关系到这个政党在民族与国家中的地位。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和进步的方向,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

综上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整体,实际上涵盖了我们党所具备的许多力量,这些力量汇集到党内就成为我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党领导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力量源泉。如果在实践中偏离“三个代表”,党的力量之源就会枯竭,党的生命就会因此而停止,党的事业就会遭到失败。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证明:只要忠实地做好“三个代表”,就适应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就会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就能够把中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克服一切困难,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内涵包含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都肩负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导引了正确的航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找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