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最全最全的哈佛经济课
47881200000161

第161章 因过度放牧而引起的悲剧——公地悲剧

这就是灾难所在,每一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在信奉公用地自由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

——哈定

公共用地、居住用地和工商业用地,这三者构成了城市用地。1968年,英国生物学家哈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公共地的悲剧》,其主要描述了贪婪的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导致了公共用地的受损。“公共用地”这一制度曾经是英国的一种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主在自己的土地中找出一片未耕种的土地,免费开放给当地的农民来放牧。每一个牧民都希望尽可能地放牧牲畜。随着牲畜数量的急剧增长,而这块土地并不能承担如此多的牲畜,最终严重损坏了这块公共用地,破坏了环境,就造成了“公地悲剧”。

公共用地就是公共资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设计公共资源的使用时,由于它具有非排他性的特点,使得每个人在使用公共资源时,过度考虑个人收益而忽略了自己的行为,将给别人带来的损害和社会消耗的成本。

再看另外一个例子。在津巴布韦,由于大象原本是属于全体公民的,村民们就一致决定:向前来观看大象的外地游客收取一定的费用,但大象常常受到捕猎者的攻击。为了改变这种惨状,当地人提出新的意见,建议把大象分给村民,并允许捕杀大象,但要向捕猎者收钱。这个看似残忍的方法,却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尽管允许捕猎者捕杀大象,但村民都很关心大象的生命,结果大象的数目越来越多。“大象”同样是公共物品,却得到了人们的正确保护与使用。

课堂收获

同样是公共物品,过度放牧带来了“公地悲剧”,而正确保护大象反而增加了当地人的收入。从这两个正反例子,我们要深思与检讨,到底如何正确对待公共用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