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
47874400000021

第21章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及类型

2003年,农业部推出了100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试点单位,本章选取其中 3 家有代表性的合作组织加以调查研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部门依托型、农民自办型和能人带动型。

6.1.1 龙头企业带动型——新兴蔬菜合作社

(1)合作社的成因及概况。

新兴蔬菜合作社是依托泰山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成立起来的。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是一个以生产有机蔬菜为主导,贸、工、农一体化的外向型企业。近几年来,随着国外客户对蔬菜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公司开始发展有机蔬菜种植,但是有机蔬菜种植的要求特别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怎么也无法达到质量方面的要求。由此,公司得出结论,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才是唯一的途径。于是从1998年起,他们从菏泽、泰安、滨州的7个县市中,选择了30多个种植条件较好、农民积极性高,领导班子较强的村,发展了25个有机蔬菜种植合作社,利用合作社组织基地的农民严格按照有机蔬菜的要求进行种植。新兴蔬菜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

(2)组织结构。

新兴蔬菜合作社由河西村村干部和部分种菜能手发起,吸收125 户菜农于 1998 年 1 月成立。亚细亚公司作为团体会员入股5000元,菜农以自己的土地使用权作为合作的投入,目前社员扩大到235户,基地面积发展到600亩。合作社制定了章程,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推选村支书为理事长、村主任为监事长,定期召开社员代表大会,重大问题都经社员代表大会讨论表决。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合作社的所有开支,都由监事会审计后记账。

(3)运作情况。

公司负责“一订、三改、五统一”。“一订”即由公司每年向合作社下达种植计划,签订种植合同;“三改”即由公司投资帮助合作社社员进行改良土壤,改造基础设施,改进种植品种;“五统一”即统一安排种子品种,统一提供种子,统一种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购。公司在每个基地都设有专职驻场员,负责对种植户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合作社则负责协助公司做好以上各项工作,尤其是协助做好管理工作,组织管理社员严格按公司要求进行种植、施肥和病虫害防治,达到有机蔬菜标准。合作社根据不同蔬菜的生产技术要求,积极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配套服务,为社员提供化肥、农膜、架杆等大宗物资。为提高社员的技术水平,合作社还聘请山东农业大学,泰安市农校、泰安市农科所等单位的5 名专家为常年技术顾问,按照不同生产环节定期举办科技培训班。为保证蔬菜的新鲜度,亚细亚公司在靠近基地的地方建立了一批蔬菜加工厂,蔬菜销售时,由合作社负责组织社员统一交售。贷款由公司对合作社统一结算,公司每吨蔬菜返给合作社60元组织费。

(4)合作社运作的效果。

①理顺了村两委与合作社的关系。

合作社充分发挥了组织协调和服务作用,为农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办好村两委办不好的事情,使村两委跳出了琐碎事务圈子,集中精力抓大事。同时,由于采取了村两委干部和合作社理事长交叉任职,职能公开,财务单列,促进了全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②为社员提供了系列化优质服务。

近年来,合作社累计为社员购进各种蔬菜良种4700多吨,优质肥料640吨,各类农膜1800吨,共组织社员交售蔬菜6000多吨,结算兑付货款1000万元。

③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社员平均增收5200元,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 15%,有一半以上的社员年收入过万元,农民实实在在地得到了实惠。

6.1.2 部门依托型——莱阳市河洛镇奶牛养殖服务合作社

(1)基本情况。

莱阳市河洛镇奶牛养殖服务合作社是1995年10月,由河洛镇兽医站牵头兴办的,初建时拥有股本金 4.2 万元,其中兽医站以部分设备、场房折价2万元入股,80户社员220头牛,按每头牛 100 元的标准入股 2.2 万元。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共发展社员380户,奶牛2280头,入股资金1.9万元,现有奶牛交易市场一处、配种站一处、奶站两处,在良种引进和品种改良、饲料供应、饲养技术、检疫治病、牛奶销售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服务工作。

(2)制度安排和运作模式。

在经营收入分配上,除支付工作人员工资及办公费用外,年纯盈余额按以下顺序进行分配:一是提取 20%的公积金,用做合作社购买设备;二是提取 10%的公益金,派发社员身份股息,按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分配余额。2003 年,合作社共收入 20 万元,提取10%公积金2万元,按10%提取公益金2万元;提取8%派发社员股息 1.6 万元,按社员交售奶量、购买饲料及药品返还14.4万元。自成立至今,合作社统一购进良种奶牛200多头,举办培训班180余次,培训人数达12.6万人次,供应精、粗饲料共3670多吨,为社员销售牛奶10 000多吨。

(3)运作成效。

合作社的健康运转加快了全镇奶牛业的发展,河洛镇 39 个村,村村养奶牛,建成50头以上规模养殖小区5个,30头以上的大户30个,全镇奶牛达到3600头,年产鲜奶1.25万吨,分别是建社前的10倍和35倍,社员每头奶牛年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仅此一项全镇收入1200万元,人均收入600多元。

6.1.3 农民自办型、能人带动型——莒县西瓜协会

(1)现状。

莒县西瓜协会位于日照市莒县陵阳镇刘家址坊村,创办于1986 年 3 月,由瓜农自发组织成立。现有会长 1人,副会长 14人,名誉会长2人,秘书长1人,常务理事36人,会员25 300人。

(2)制度安排和运作情况。

协会以章程为核心,建立了《协会工作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等,理事会分工明确,会员代表会议制度健全。协会下设咨询服务中心、新品种实验示范园、生产基地、综合服务大楼和西瓜批发市场。莒县西瓜协会以技术指导为纽带联系瓜农,通过定期、不定期地在各个生产关键环节召开现场会、观摩会,举办新品种、新技术研讨班等形式,为会员瓜农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技术服务。

(3)运作绩效。

莒县西瓜协会得到了会员和瓜农的信任,一年中,100 万元服务费滚滚而来。该协会成功地应用了西瓜嫁接、三蔓整枝、礼品瓜、大瓜等50多项生产新技术,其中一项获日照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获星火奖。1998年被山东省科协确定为“新技术示范基地”,被山东省农科院命名为“山东省优质西瓜基地”。2001年确定为“山东省农村技术协会西瓜专业委员会”,同年被评为“山东省十佳农技协”,会长何兴玉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农村科技大王”称号。另外,协会有60多人次被授予县、镇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据资料统计,莒县西瓜协会辐射带动起周边区县30多万亩西瓜的生产,西瓜年产量达2.1亿斤,为农民增收1.05亿元,协会累计创收870万元。2004年2月,莒县西瓜协会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百强农技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