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
47874200000030

第30章 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

(一)祖国和平统一理论的新发展

2003年以来,台湾当局在“台独”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海局势日益严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台海局势的新变化、新情况、新特点,作出了关于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论述、新主张,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台工作具有重大意义。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部重要法律,将中央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充分体现了我们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2005 年4~5月间,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先后邀请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访问大陆,开展两岸政党交流与对话并分别发表公报,达成多项共识。2006年4月,胡锦涛进一步提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显然,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人民捍卫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斗争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动摇的史实和法理基础。一个中国原则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台独”分裂活动严重危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决定,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

(二)和平发展道路理论创新

1.国际局势判断和中国的主张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立足当前,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国际局势作出了准确的判断。一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冷战结束以后,时代的主题由战争与对抗转向了和平与发展,尽管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以及世界发展进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也曾出现局部的战争和冲突,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密切了各国之间的合作,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二是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某些西方大国在“反恐”问题上推行双重标准,导致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并不太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

具体来说,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各国应贯彻的原则是: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

2.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

首先,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伟大战略目标。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三大历史任务。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进一步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从而保障我国发展目标的实现。

其次,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是由我们的民族特点和传统决定的。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同时,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由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但其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不需要对外扩张,不需要靠损害他国利益谋求自身的发展。因此,中国的发展必然是走和平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和平发展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第一,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人民的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中国的稳定、发展与繁荣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发展与繁荣,而世界的稳定、发展与繁荣无疑为中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因此,只有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要秉持公道,伸张正义,既要敢于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斗争,也要坚持各国平等相处、互利合作,维护弱国、小国的合法权益。

第二,坚持各国一律平等,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中国将始终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关系,和睦相处,我们既要努力捍卫本国的主权、安全和利益,同时又要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利益;本着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以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原则,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把自己的意志,包括我们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发展战略、观点看法强加于人。

第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中国政府将始终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解决彼此之间的纠纷,求同存异,努力扩大利益的交汇点,进一步加强合作。中国政府要积极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第四,始终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的和平发展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卫的手段。中国不排除在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在迫不得已的条件下,使用非和平手段来捍卫国家的利益,保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不同任何国家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

第五,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干涉各国的内政,干涉地区事务的解决,影响了地区局势的稳定。同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还以不同形式遏制、阻挠中国的和平发展。因此,中国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综合国力正在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正在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但中国坚持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3.互利共赢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是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繁荣,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作出的战略抉择。

为了实施这一战略,中国将继续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发展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为各相关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其出口一直保持强劲的势头,同时也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是一个投资和技术出口的广阔市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又是一个良好的合作伙伴。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贸易顺差过大、产品质量不稳定、环境污染等问题,与中国处于同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无疑也面临着中国的竞争压力。为了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将努力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努力实现互利共赢,积极采取各项措施解决贸易争端,避免各种形式的贸易战,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

中国需要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中国的发展也需要同各国互利合作,需要外部的资金、技术、能源、市场,这难免在一些领域里形成同一些国家竞争的局面。但是,中国认为,竞争应是公平的、良性的,中国决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中国所谋求的是互利共赢,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坚持睦邻友好的政策,决不会以邻为壑。

(三)对外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①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我们将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在经济方面,我们同发达国家贸易互补性强,合作规模大,涉及的领域宽,其前景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影响到我国同这些国家的政治外交关系。在政治外交方面,我们同发达国家既有合作,也有分歧,有必要通过战略对话等方式来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特别是推动中美、中欧、中日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我们将进一步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不断得到改善和发展;我们将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发展和国际事务中的团结合作,深化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向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帮助他们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

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将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努力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努力参与多边事务,积极化解国际争端,在国际事务中进一步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我们要积极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我们将继续开展全方位外交。其中包括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加强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团体对外交往。这类交流合作是我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会进一步增强我国和各国之间的关系。

(四)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要求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科学发展观要求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就是要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深化进行军队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就是要坚持科技强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完善军事法规,加强科学管理。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而且也推动了军事技术和军事战略的革新。事实告诉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我们必须积极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同时,要调整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逐步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

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理论创新是一项创造性、突破性的思维活动,它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是推动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巨大发展的重要动力。理论创新是其他体制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运动史已证明,不讲究方法、迷失方向的理论创新必将给国家带来灾难乃至毁灭。理论创新必须是有原则的创新。正如江泽民强调指出:“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崭新的内容,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