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47574900000019

第19章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形成发展(17)

马克思一直认为共产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无产阶级将利用一切条件尽可能又快又最大限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3页。。代替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最后,马克思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7页。

§§§第八节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和资本批判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布:“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4页。,这是作为一个理论的结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他们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对立的,必须通过阶级斗争才能解决。这些结论在没有充分证明之前,恐怕也只能算是一种理论直观。马克思必须为这些结论进行最后的充分的实证证明,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马克思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论研究目的。比如,沃尔夫置疑:既然每一生产关系最终都将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马克思却把共产主义社会排除在外,“为什么不应是资本主义永远持续下去,并逐渐使自己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并认为马克思把这个原因归结为利润率下降规律和危机理论是难以证实的,“马克思没有给出充分的理由使人相信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必定束缚生产力。”因此,马克思的这两个预言不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英]乔纳森·沃尔夫:《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段忠桥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9—83页。我想沃尔夫可能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及资本批判理论。

直至今天,许多人都在怀疑马克思理论,更不必说在马克思那个年代了。因此,进行充分的理论证明是必须的:一是出于反驳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需要,二是人的解放理论研究的最后逻辑证明的需要。总之,必须要让无产阶级相信这两个不可避免,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级是如何被奴役,资产阶级是如何剥削无产阶级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一句话,必须有一种理论既能让无产阶级知其然,还能让无产阶级知其所以然。撇开人的解放问题,我们将很难理解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政治经济学并为此写下了大量的经济学手稿、并写作巨著《资本论》。可以说人的解放问题、现实人的解放即无产阶级解放问题是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和写作《资本论》的惟一原因。正如海因里希·格姆科夫在《马克思传》中所指出的:“进行这项解放事业的先决条件是:利用科学思想的敏锐性,仔仔细细地去寻找劳动人民地位低下和人剥削人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且想出办法来消除这种不合理的状况。”所以“马克思的迫切愿望是——不惜任何代价——使工人阶级有能力来解除人类被剥削被压迫的痛苦,免遭饥饿和战争的不幸。他的巨著《资本论》也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写的。”[德]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马克思传》,易廷镇、侯焕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90页。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1页。马克思认为,既使认识了社会运动的规律,人类也无法跳过规律的必然发展阶段。当然这并不是表示人因此就什么也不需要做,只等着历史的自然到来,也不是表示人因此就什么也不能做。相反,马克思认为当人认识了这个社会规律之后,人类的行为就从自发变成了自觉,从而就能够缩短和减轻痛苦的过程。《资本论》作为理论,因为它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所以它的价值就在于能够缩短人的解放的过程并减轻人在解放过程中所出现的痛苦。马克思认为这本书“无疑是向资产阶级(包括土地所有者在内)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42—543页。,马克思对自己理论的社会价值信心满满,并非常重视理论的普及和宣传的作用,因此,在《资本论》第一卷付印期间就致信约翰·菲力浦·贝克尔要他利用各种条件和机会向公众宣传这本书。恩格斯在《资本论》英文版序言中说这本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本书所作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6页。

诚然如恩格斯所评价的那样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理论。但不能认为这两大发现是截然不同的东西,也没有证据表明恩格斯就是这么认为的。对此,哈贝马斯主张:“不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某种启发物,而看作是一种理论,一种社会进化理论,该理论——归功于它的反思特性——对于政治行动的目的来说,也具有增进知识的价值,并且可以在一定情景中,与有关革命的理论和战略相联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大纲》和《资本论》中阐述的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学说,就作为一种子理论,被纳入到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33—134页。哈贝马斯的说法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不管怎样,哈贝马斯毕竟看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之间在理论逻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的思维理路来分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来看,唯物史观是人的解放理论的哲学基础,剩余价值理论则是人的解放理论的实证研究。不从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角度看,而仅从社会发展维度去看,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社会是奴役剥削形式的最高、最后的阶段,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最后的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社会是通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而从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维度去看,唯物史观则不过是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规律,也就是说它揭示的是人的活动的发展规律,即是人的自主活动和人的自主活动形式之间的辩证运动规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的不过是这个一般规律在人的解放活动过程中一个特定阶段的人的解放的理论。因此,从理论的本质来看,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的解放的一般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特殊理论。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的解放是真正的人的解放,由此可见,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它们都是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但它们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至此,从理论研究的内容上看,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理论研究才真正全面完成了。关于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批判理论的具体内容我将在第七章《资本生产与人的解放》中进行详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