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先争优好组织
47560800000019

第19章 从“贫困村”到“明星村”的变迁

第19章 从“贫困村”到“明星村”的变迁——山丹县陈户乡东门村党支部

〔组织点评〕

山丹县陈户乡东门村打造“能人党建”,是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实践。村党支部坚持把发展村级经济与创新基层党建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实施以打造“能人班子”为目标的“递进培养工程”,推动形成了“能人建基地、基地促产业、产业聚党员、党员带群众”的发展模式和效应,值得借鉴和推广。

——山丹县陈户乡党委

近年来,东门村党支部按照“能人带动、产业支撑、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基本思路,以增加群众收入为目标,积极探索以“能人党建”为引擎、产业协会为支撑的发展模式,全村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让“两委”班子“强”起来

支部班子软弱涣散、党员群众思想落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群众生活窘迫不堪、社会矛盾层出不穷,这是前些年东门村的真实写照。2004年,新当选的村“两委”经过调研走访,深刻认识到,建设一个富有凝聚力、战斗力的班子,是取信于民、做好工作的关键所在。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村党支部连续几年组织实施了以“把党员培养成能人,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能人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能人村干部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为主要内容的村干部“递进培养工程”,公开选拔6名“双高双强”型致富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积极发展6名致富能人作为预备党员进行重点培养,陆续组织9名村班子成员和后备干部到省内外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考察学习,鼓励引导3名村班子成员到大专院校学习提高。几年来,村党支部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28名,党员致富明星16户,党员科技示范户5户,产业化经营带头人8名,结成党群帮带对子183对,办成了一些群众多年想办但一直没有办成的事情,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明显增强。

让党员形象“树”起来

2005年以来,村党支部抓住实施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的机遇,积极为党员创业致富、发挥作用搭建平台,连续3年组织党员群众开展了“培育一项特色产业、建立一个产业基地、带富一批党员群众”“三个一”活动,全村95%的能人党员创办了经济实体,80%的困难群众参与了产业化经营,11名致富能人带头参与设施农业和产业化经营,党员带头建成设施农业、养殖小区、建筑劳务等党群共富基地4个,引导180多名群众参与产业化经营,产生了“能人建基地、基地促产业、产业聚党员、党员带群众”的裂变式发展效应。采取“支部+协会+农户”、“能人+党员”等方式,成立了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和砂田西瓜运销等4个专业协会,吸纳会员500多人,党员带头新建恢复废弃蔬菜大棚30座,养殖大棚10座,双孢菇大棚200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让群众口袋“鼓”起来

东门村人均耕地不到2亩,且干旱缺水,经常无法保灌。为了坚定发展信念,村党支部响亮提出了“打造能人班子、破解增收难题、党员带头致富、共建山丹华西”的发展思路,带领群众多条腿走路,多渠道增收。2007年以来,村上抢抓连霍高速公路、西气东输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机遇,牵头组建翔宇劳务公司,每年组织带领本村及邻近村社劳务人员400多人,赴嘉峪关、银川、兰州等地搞劳务输出,年均实现劳务收入1500多万元,人均2万多元。为了稳定农业生产,就地增加群众收入,徐逢林自己拿出16万元,通过入股的方式向群众集资12万元,办起了免烧砖厂,年生产免烧砖180多万块,吸纳本村劳动力60多人,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同时村上还筹资200多万元恢复撂荒地5000亩,将昔日的戈壁滩变成今日的“米粮川”。

让百姓家园“靓”起来

群众的口袋鼓了,想和城里人一样住得舒适一些。村党支部因势利导,提出了“打通老区、建设新区、贯通两驿”的产业规划布局和“产业特色化、基地规模化、收入多元化、管理民主化、居住社区化、乡风文明化”的“六化”目标,组织带领群众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热潮。2008年以来,村党支部抓住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机遇,争取到中低产田改造、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等10多个项目100多万元资金,建起了集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村级综合活动场所和东门农业综合开发区。2009年,东门村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党支部组织“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群众代表组成“百人大团”,赴华西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采取整合项目资金、致富能人捐资、村上筹资、群众集资等方式,筹措资金398万元,建成了新河驿生态住宅区,建起农民住宅楼6栋144户、商铺96间,60%的农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获奖情况

2000年,被张掖地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4年,被山丹县委评为“五好标兵村党支部”。

2007年,被山丹县委命名为“党建工作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