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长短经一日一释
47327300000022

第22章 德行感化 以柔克刚

【经文】

魏文帝问王朗等曰:“昔子产治郑,人不能欺;子贱治单父,人不忍欺;西门豹治邺,人不敢欺。三子之才,与君德孰优?”

对曰:“君任德,则臣感义而不忍欺;君任察,则臣畏觉而不能欺;君任刑,则臣畏罪而不敢欺。任德感义,与夫导德齐礼,有耻且格,等趋者也;任察畏罪,与夫导政齐刑,免而无耻,同归者也。优劣之悬,在于权衡,非徒钧铢之觉也。”

或曰:“长平之事,白起坑赵卒四十万,可为奇将乎?”

何晏曰:“白起之降赵卒,诈而坑其四十万,其徒酷之谓乎?后亦难以重得志矣!向使众人预知降之必死,则张虚拳,犹可畏也。况于四十万披坚执锐哉?天下见降秦之将,头颅依山;归秦之众,骸积成丘,则后日之战,死当死耳,何众肯服,何城肯下乎?是为虽能裁四十万之命,而适足以强天下之战。欲以要一朝之功,而乃更坚诸侯之守。故兵进而自伐其势,军胜而还丧其计,何者?设使赵众复合,马服更生,则后日之战,必非前日之对也,况今皆使天下为后日乎!其所以终不敢复加兵于邯郸者,非但忧平原之补缝,患诸侯之救至也,徒讳之而不言耳。且长平之事,秦人十五以上,皆荷戟而向赵矣。夫以秦之强,而十五以上,死伤过半,此为破赵之功小,伤秦之败大也。又何称奇哉?”

【译文】

魏文帝曹丕问他的大臣王朗等人:“春秋战国的时候,郑国的大臣子产(十分聪慧)治理郑的时候,部下和老百姓不能骗他;孔子的学生子贱治理单父的时候,受他道德的感化,人们不忍心骗他;西门豹治理邺都的时候,人们不敢骗他。这三个人能做到让别人不能欺骗、不忍欺骗、不敢欺骗,你认为哪一种更好?与你的才能相比又如何?”

王朗回答说:“上面的领导人,本身德高望重,能够真爱人、真干事,老百姓和部下都感念他的恩义,就不忍心骗他了,就像单父的老百姓对待子贱那样;如果上面的领导人什么事都看得很清楚,下边的各级官员怕被察觉,就不能欺骗了,像子产那样;如果上面用严刑峻法治理一地一国,老百姓和部下怕犯法、怕刑罚,就不敢欺骗了。这三种不欺的效果相同,但是其出发点却大不相同。要求臣民忠心,但尽忠不是单方面的事情,如果执政者多行不义,臣民就不可能忠心。当领导的按仁义道德行事,臣民自然感恩戴德,可以达到文治的最高政治目的;如果靠明察秋毫、严刑峻法来治理,老百姓提心吊胆地过日子,或者有人在法网的漏洞中为非作歹,干了坏事还能逃过法律的追究,自认为高明,还恬不知耻。这两种情况,好坏的差别很大,关键在于领导人能否权衡利弊,一文一武把握平衡,而不应斤斤计较,因小失大。”

有人问:“长平一战,白起活埋了赵国的降兵四十万,算得上是历史上的奇将了吧?”

何晏说:“白起活埋赵国的四十万大军是个大骗局。他当初答应投降了没事,结果人家投降了,他又全部活埋,这不单是个残暴的问题!从此以后,白起再也难以得意了,也增加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困难。假如赵军在投降之前就知道被活埋,这四十万人就是没有武器,赤手空拳抵抗到底,也是很可怕的,更何况这四十万大军都是全副武装呢?普天之下都看见投降秦国的将领被砍下的头颅堆成山,归顺秦国的士兵尸骨积为丘,从此以后,如果再与秦国交战,要死就战死,反正投降是死,战死也是死,谁还肯再投降,哪座城池的将帅还肯归顺?所以白起虽然能一夜之间坑杀四十万生灵,但是等于告诉天下人,你们必须决一死战,绝不可投降。白起为争一时之功,结果更加坚定了六国保家卫国的决心。从战略上讲,这种做法是在进攻的时候削弱自己的优势,在军事上表面胜利了,在政治上、全局上却破坏了自己的整体计划。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赵国虽然战败了,但并没有亡国,假如赵国万众一心动员起来再战,赵国的大元帅再出来一个马服君赵奢那样的将领,那么下一次的大战,秦国就不是对手了。况且从今以后,白起使各国都对秦国同仇敌忾了。后来秦国之所以始终不敢再出兵攻打赵国的邯郸,并不是因为赵国经此一败而由平原君赵胜出来当统帅,而是因为秦国害怕各国诸侯联合起来救赵。秦国知道这个道理,只是因忌讳不说罢了。再说长平之战在开战之前,秦国的兵源不足,重新变更法令,规定凡年满十五岁的青少年都要服兵役,都要拿起武器上前线和赵国作战。以秦国那样强大的国家,一仗打下来,十五岁以上的军士死伤过半,因此从长远来看,长平之战打败赵国的功小,秦国大伤元气损失更大。像白起这种不懂战略、不懂政治、不懂国家长远利益的将领,怎么能称得上是奇将呢?”

【智解】

以德服人才使人心服口服

黄石公曾说“柔能制刚、弱能制强”,其中蕴含的道理十分精妙。这里的所谓柔,是指道德上的感化;所谓刚,是指强盗似的强硬。文中所引例子告诉我们,以刚猛强硬治国并非长道,也许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会有迅速的效果,但是要想让国家长治久安,百姓衷心顺服还得以柔道治之。东汉光武帝刘秀仁义智慧、开明宽容,即位不久,他衣锦还乡,同族的婶子大娘议论他什么都好,就是太温和了些。刘秀听了哈哈大笑,说:“吾治天下亦以柔道行之。”光武帝的以柔治国之术看似软弱,实则蕴含着治国的大智大慧。

“柔道”中包含着对天下的仁德,对民力的爱惜,用真诚的仁爱之心感动人民,让臣民都从内心当中对君主产生拥戴之心。如果只是一味的强硬刚猛对待治理的百姓,虽然在暴力的高压之下,无人敢有怨言,但表面的顺从不代表心悦诚服。对政府和当权者的不满会悄悄地滋长,如果有朝一日爆发出来必将震动朝野。从大禹时代起,治理洪水就以疏导为上策,堵截为下策,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治国。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能光用强硬的行政手段加以压制,要想办法从根源上进行解决,用柔和的方法处理棘手的矛盾也许更见效果。

我们还可以看到,柔弱的人一般总会得到别人的扶助,而太霸道的人怨恨就会集中到他身上。正所谓“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尤其在乱世争雄时更是如此。当群雄势均力敌,一时之间谁也无法吞并他们时,那些实力强大者必然会引起弱者们的警觉和防范。战国七雄时便是很好的例子,秦、楚、燕、赵、齐、魏、韩七国谁也没有办法一举消灭其他六家,形成了割据对峙之势。鹿死谁手还未定论,此时就不能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这个时候,要想获得彻底的成功,就必须取信于人,真诚相待,否则最后一定会失败、灭亡。根据这个原则,回过头来再看长平之战,当时正是七雄争霸之际,秦国统一天下的实力还不够,六国诸侯的力量还相当强大,白起一下坑杀了赵国四十万降卒,吓坏了各路诸侯,赶紧按照苏秦的合纵之计组织联合战线同心协力抗秦。这样一来,对秦国非常不利。白起贪求奇功,自以为得计,实为秦国的一次大失败。为秦国统一六国增添了巨大的障碍,如果白起当时懂得“韬光养晦”的道理,以温和的方式对待战败的赵军,很好地遮掩起秦国的野心和实力,说不定秦国的统一之路会走得更顺畅。

正是由于这样的道理,楚汉战争中项羽每次都打胜仗,和刘邦大大小小打了七十二仗,七十一次都胜利了,最后一次却全军覆没,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当时的全国各路诸侯,都不希望项羽打胜仗。因为项羽打了胜仗,楚军已经十分强劲的实力进一步壮大,吞并其他势力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对此所有的诸侯都有危机感、恐惧感,于是他们就彼此结盟,互相援救,希望通过联合来避免被消灭的危险。这样一来楚国越强,对刘邦越有利。楚国项羽强大了,只会把所有的军事力量吸引过来与自己作对。而在楚军同众多联合势力的争夺消耗中,刘邦抓紧时机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并且对外避免显露自己的实力,优势的天平在逐渐向汉军倾斜而没有引起旁人的注意,这样厚积而薄发,终于在垓下之战中,项羽落入四面楚歌的绝境,不得不在乌江自杀。

表面看来,刚强的东西是吓人的,能够所向披靡,无所不克。一切柔软的东西都将被它戳破。但实质上,柔软的东西同样是有力量的,只是它的力量是隐含于内的,不外露的,不张扬的,不为人知的。智者应该看到事物当中蕴含的这种柔韧之力,一旦这种力量发挥出来,要比表面刚强的力量大得多,也持久得多。用强硬的方法做不到的事,用柔和的方法很可能奏效。美国著名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曾说:“用暴力不能制止暴力,只有用爱才能结束暴力。”其所处的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是黑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时代,长久以来黑人受到白人的压迫,很多白人拥有的权利黑人是没有的,对此一些黑人结成了暴力反抗压迫的团队,用强硬的手段反抗美国政府的不公正待遇,但是其结果只是导致那些受到暴力侵害的白人更加痛恨和歧视黑人,认为黑人是野蛮的下等人。马丁·路德·金看到了暴力的弊端,他提倡用合法的形式,用柔和的方式来达到争取民权的目的。他反对暴力,主张用宣传、感化和沟通的方式来赢得白人与黑人的互相友爱,甚至以他自己的死来感化美国人民,用强硬的暴力没有达到的目标,用柔和的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