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名师范志
4727400000092

第92章 红色七师(16)

1939年秋,国民党反动势力操纵地方武装头子刘玉庆,阴谋杀害行署的全部同志,因行署主任解蕴山和几位同志事先离开行署机关,才幸免于难,行署被迫解散。行署解散后,刘亚南和多数同志到了第四区抗日游击大队工作,大队长是地下共产党员李大磊。8月,在该大队驻地沙疙瘩村,由解蕴山、冯洋舟两同志介绍刘亚南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刘亚南被调到河北省冀南区抗日第三专署干部学校工作。1940年春,刘亚南调专署文教科任科员。5月,调专署抗日冀鲁中学任党支部书记、指导员、副训导主任,带领学生边学习、边进行抗日宣传,发动群众挖路支援抗战部队的工作。1942年夏,日寇进行残酷的扫荡,学校被迫解散后,刘亚南调到中共冀南三地委党训班工作。8月,调中共冀南一地委会任机要秘书、地委组织部组织科长。1944年秋一地委撤销后,去冀鲁豫平原分局党校整风学习。

1945年秋,整风学习结束后,刘亚南调中共冀南三地委党校任副校长,培训农村基层干部。1946年秋至1947年春,带领由党校学员组成的土改工作队去魏县东南与国民党占领区接壤的边区进行土改反霸,与国民党还乡团进行顽强的斗争。1947年春,调中共魏县县委会任宣传部长,继续搞土改反霸和组织青壮年参加解放军及支前工作。1947年冬参加太行山冶陶和中共冀南三地委土改整党。1948年春土改整党结束后,调中共永年县委员会任宣传部长,贯彻土地法大纲,进行土改复查和发展农业生产。

1949年春节后,刘亚南参加南下干部团到冀南威县集中训练。4月4日,从威县出发南下,中途在河南省开封城南进行休整。8月,到达湖南省益阳,当即去汉寿县接管国民党政权,任汉寿县人民政府县长,搞借粮、剿匪工作。1950年8月,调湘乡县任县长,后任县委书记,搞镇反、土改和发展农业生产工作。1952年秋,调宁乡县任县委书记,搞查田定产和农业生产。1953年春,调湖南省财委任工交办公室主任。1954年春调省委组织部任财经干部处处长。1954年底,调任中共黔阳地委副书记管农业,搞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大生产和农村“四清”运动。1965年夏,调省委办公厅任副秘书长。1969年底,调中共益阳地区任革委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地委书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抓农业生产和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1977年夏,刘亚南调湖南省农村工作办公室任副主任、省文教办主任,11月,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9年11月,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83年11月,省人民政府顾问、省顾问委员会常委。曾被选为省委委员、省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

10.李亚光及其主要活动李亚光(1908~1971),直隶省巨鹿县塔寺口村人。幼读私塾,1925年高小毕业后考入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李亚光在校进步很快,特别是听了冯品毅的演讲,认识到军阀不是好东西,要为社会服务必须依靠群众,随之参加了冯品毅先生领导的“学生自治会”、“读书会”。1927年4月,李亚光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因大名爆发红枪会运动,学校停课回到家乡。

因当时正处于国共合作时期,他以个人名义参加巨鹿国民党县党部工作,以此为掩护搞中共地下党的活动。1929年大名七师开学,他又回到学校,在校内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以学生自治会平校部部长的身份创办大名七师《伙计报》(职工报),1930年担任党的组织工作。同年,直南特委派他到大名县委,先后任委员、书记,大名县委改为中心县委后任组织部长。1932年调巨鹿开辟工作,后任南和宣传部长、组织部长。1934年调任磁县中心县委书记,1936年在裴村组织群众武装分粮斗争中,因地主狗腿子告密而被捕,押送保定第四监狱。1937年被营救出狱,先后在冀南二地委、一地委、区党委任书记等职。1945年调中央党校任部主任,1946年调辽宁历任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秘书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亚光任本溪市委书记。1952年,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工业局副局长;1954年,任国家建设委员会办公厅主任、人事局长等职;1958年任中共安徽省监委副书记;1959年任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1963年任河北师范大学校长、书记;1971年8月病逝。

11.林晓及其主要活动林晓,1920年出生,直隶省魏县崔也冲村人。少年时期在本村小学读书,这所学校的教师中有不少是中共党员,林晓在这里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思想熏陶,经葛英梅老师介绍,参加了秘密组织“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开始了革命历程的第一步。

1932年,林晓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北省第七师范学校。当时学校师生思想活跃,林晓参加了进步组织“读书会”,通过阅读进步书籍和刊物,加深了对革命道理的理解,逐渐对社会现实感到不满,参加了学校党组织发起的驱逐反动校长郭鸣鹤的学潮。

1937年,日军入侵华北,学校南迁。林晓受晁哲甫先生的委派,与李化民、申宝等人一起,回到魏县家乡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活动。1938年5月,林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受党组织委派,林晓到国民党陈明韶部九团做政治工作,宣传抗日主张,发展党的组织。后陈变节反共,林晓接受党的指示,离开陈部到大名二区大队任指导员。1939年6月到1945年秋,林晓先后任冀南区党委秘书处干事、区党委代理秘书长、漳河县委组织部部长、冀南一地委组织科科长、魏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安阳县工委书记。由于形势恶化,当时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林晓依靠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不断扩大抗日武装,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抗战胜利后,林晓先后担任安阳县委书记、内黄县委副书记,他积极发动群众,建立农会,减租减息,除奸反霸。1947年秋,林晓奉调南下,于同年年底进入邓县,担任了中共邓县县委第一任书记。通过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剿匪反霸,迅速打开了局面,建立了游击区,有力地配合了解放邓县和南阳的战役。

1951年后,林晓先后担任中共南阳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南阳专署专员、地委第二书记。1956年2月,任南阳地委第一书记,直至“文化大革命”

开始。林晓在南阳主持工作期间,正值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时期,全区认真贯彻党的“八大”方针,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果。但在“浮夸风”、“共产风”等“左”倾冒进思潮的泛滥下,南阳地区的经济也一度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林晓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并如实向上级反映南阳的困难,争取省里给南阳调拨了两千万斤粮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阳的灾害,减轻了群众的痛苦。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晓被当作南阳地区的头号“走资派”受到冲击,1968年秋被关进监狱,1969年又被下放到邓县黄牛研究所农场。1972年元月后,林晓被分配到河南省医学院,先后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组长,实际是“靠边站”。

1977年底,林晓调任安阳地委第一书记。当时安阳派性斗争严重,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林晓严格按照党的政策办事,处理了个别问题严重的帮派人物,妥善解决各种矛盾,使安阳地区的形势基本稳定下来。1980年秋,林晓任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筹备组副组长,1983年后任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他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查处了一批重要案件。

1985年5月,林晓当选为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2年12月至1993年4月,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代主任。在此期间,林晓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推动省人大及省委常委会的各项工作,依法行使人大职权,为促进全省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在制订地方性法规和开展依法治理、执法检查、民主评议三项活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还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针对农村工作的实际,向省党政领导及时反映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12.栗汇川及其主要活动栗汇川,1915年生,直隶省广平县杜村人。1933年毕业于河北省立第十一中学,同年考入河北省立大名师范学校,1937年毕业。同年8月,由曹海波同志介绍,在广平城内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6月,经广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肖一舟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间,栗汇川同志任职于广平县简易师范学校。

抗日战争爆发后,肥乡县地下党员曹海波到广平县简易师范学校进行革命活动。在党的领导下,栗汇川同志和广平县简易师范学校校长张文炳发起组织了广平县抗日牺牲救国会,张文炳同志任主任。10月间,日寇侵占了广平县城。由于此时张文炳同志已去河南,栗汇川同志接任广平县抗日牺牲救国会主任一职,领导广平县的革命斗争。同时,栗汇川与大名县的解蕴山、李大磊、王纪明,馆陶县的梁逸民等同志组织了大(名)馆(陶)广(平)抗日救国会,并与敬濡之、栗滨塘同志组织了抗日武装,积极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1938年春节后,栗汇川和王纪明同志持肥乡县委书记门九敬同志的介绍信,到南宫城内,向冀鲁豫省委书记陈箐玉(以后改称李箐玉)、八路军东进纵队司令员宋任穷同志汇报了广平、大名一带的政治情况以及他们开展革命斗争的情况。

1938年5月29日(旧历五月初一),栗汇川等同志在南寺郎固召开了广平县抗日活动分子大会。会议尚未开始,上级通知栗汇川同志马上到永年县城开会。会议决定,旧历五月初五(1938年6月2日)解放广平县城。广平式成立,栗汇川同志任县委书记兼战委会主任。9月底,栗汇川和肖一舟出席了冀鲁豫省委在南宫召开的联席会议。会后,肖一舟同志根据组织安排,出任冀南区四专署专员,广平县长一职由郭献瑞同志接任。

1938年12月3日(旧历十月十二日),日本帝国主义第二次占领了广平县城。栗汇川率领县委的同志转移到农村开展工作,发动群众,进而包围城市。

1939年夏秋之交,日寇调动了大名、成安、邯郸、肥乡、广平的敌伪军,对广平县城东一带“扫荡”,栗汇川的家中什物被抢掠一空,房屋被放火焚烧,衣物不存。仅在杜村一个村庄,日寇就焚烧房屋数十家,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扫荡”结束后,分区政治部副主任齐琏同志代表地委、分区和专员公署到杜村看望大家,鼓励大家一定要把抗日斗争进行到底。这时,上级决定调郭献瑞同志到冀南行署工作,广平县长一职由栗汇川同志兼任。这样,栗汇川一人就兼任了县委书记、县长、战委会主任三个主要职务,工作的繁忙程度可想而知。不久,上级任命386旅民运科长王玉修为广平县长。

1940年后,栗汇川同志先后担任冀南区三专署秘书主任、元城县抗日政府县长、一专署民政教育科长等职务。1943年后,长期在冀南区党委工作。1949年2月至8月,栗汇川同志在组织安排下南下,任南下行署公安局副局长;1949年8月至10月,栗汇川同志任中共常德地区委员会委员兼津市市委书记、市长;1949年10月至1950年3月,任常德地区华容县县委书记;1950年3月至1952年6月,任湖南省永顺地委常委、组织部长兼专署公安处处长;1952年6月至1953年4月,任湖南省湘西苗族自治区区委副书记;1953年4月至12月,任湖南省民政厅副厅长;1953年12月至1954年6月,任湖南省卫生厅副厅长;1954年6月至1961年10月,任株洲硬质合金厂党委书记;1961年至1972年8月,任湖南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1972年8月至1973年12月,任冶金工业部长沙冶金工业学校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4年1月至1982年2月,任冶金工业部长沙勘察公司党委常委、副经理。1982年2月,任湖南省冶金厅正厅级顾问。1983年离休。

13.张力更及其主要活动张力更(1914~2011),直隶省曲周县人。早年毕业于曲周县乡村师范学校。由于早知道大名七师是一所革命的好学校,他很想到这所学校就读。1931年9月,张力更终于如愿以偿,成了大名七师的一名学生。

在学校的第一年中,张力更受到了校长谢台臣、教务主任晁哲甫、训育主任王振华还有进步教师张衡宇、张苏的教育,听了他们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政治经济学,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外,他还读了《国家与革命》、《莫斯科印象记》、《苏联视察记》以及介绍江西红军斗争情况的《红旗》刊物,受到了深刻的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对当时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愤恨至极,产生了强烈的革命愿望。“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这使张力更十分忧虑。出路何在?在这种情况下,他十分迫切地盼望共产党、八路军早日到来,参加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的队伍,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斗争,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1938年4月,当八路军到达曲周县城时,张力更便毅然加入到了革命的队伍中来,参加了革命工作。

此前,张力更参加了抗日除奸团,八路军到达曲周县城后,张力更参加了抗日战地委员会,不久即到曲周县抗日军政训练班工作,并任曲周县抗日政府教育科长。1939年初,张力更调任永年县抗日政府工作,任永年县政府教育科秘书、科长。1941年下半年,日寇对华北地区进行疯狂的“扫荡”,抗日根据地受到严重摧残,冀南抗战进入到了最艰苦的年月。1942年初,永年县抗日部队、政府人员和群众团体干部,不得已退出永北地区。1942年夏天,八路军重新返回永北地区以后,干部奇缺,为了开辟敌占区工作,张力更被派往永年县第一区任区长,与日寇、汉奸、土匪铁魔头进行斗争。1943年8月,八路军为了进一步开辟敌后之敌后工作,向被日寇占领五、六年的邢台、沙河、南和三角地带进军,又调张力更任邢(台)、沙(河)、南(和)武工队队长。1944年8月,该地区合并,张力更调任南和县代县长,直到抗日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