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名师范志
4727400000089

第89章 红色七师(13)

这说明,1936年,在王振华、晁哲甫同志回到学校之后,大名七师的党组织又重新建立了起来。他们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工作,发展党员,组织活动逐步恢复起来。

李福祥(1914~1997),直隶省曲周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8月考入大名七师第16班。解放后曾任郑州地委书记、开封市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省委监委会书记、省政法领导小组组长等职务。

在这一历史时期内考入大名七师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政治部主任、老校友冯征在《难忘的“七师”》一文中也有记述,他说:“河北省立大名第七师范是我少年时期心目中的灯塔,是我走上革命征途的起点。在‘七师’学习、生活的黄金岁月,使我终生难忘。”

20世纪20年代末,冯征上小学时就向往着大名七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冀南贫苦的工人、农民和广大知识分子,不堪忍受连年的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奋起反抗,连小学校里都出现了“打倒蒋该死,拥护苏维埃”的传单、口号。“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蒋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了。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和中学生,与教师们都积极地参加了这一运动。冯征的老师们大都是大名七师毕业的,他们都说大名七师是一所高举“五四”运动旗帜的进步学校。“以作为学”的谢老台(即校长谢台臣)是个了不起的教育家,是教育救国的一面旗帜。一位曾经参加过大革命的老师,曾经私下里告诉他,说谢台臣校长和教导主任晁哲甫……都是共产党,比办晓庄师范闻名的陶行知先生还要进步。老师们经常讲,有志于革命救国的青年,最好能去大名七师学习。大名七师又是“官费”,这让一些关心国家大事又上不起中学的学生,自然就把报考大名七师作为自己梦寐以求的宿愿。

1936年8月初,冯征进入大名七师学习,被编入四年级(后期师范一年级)第十六班。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已故校长谢台臣倡导的“以作为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主张,他们的级主任由教务主任晁哲甫兼任,他回忆说,晁哲甫先生像一位慈爱的老妈妈,对学生亲切诚挚,有什么话都想和他说。校长王振华,高大的个头,戴着近视眼镜,热情洋溢,平易近人,讲话很有鼓动性。由于门牙突出,人们背后亲切地称他为“王大牙”。总务主任、数学教师王显周,他的几何代数讲得深入浅出,粉笔一勾就是一个标准的正圆形,使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还回忆说,接近较多的还有语文老师李素若和图书馆长李青阳。李素若是校内外威望很高的一位老师,经常和学生们谈心,经常讲CP、CY、红军和苏维埃的情况,他毫不隐瞒自己的左倾观点。李青阳则常向他们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包括新出版的《光明》、《中流》等进步书刊和被国民党查封的读物,并且建立了读书会。只要是国民党查封的书刊,李青阳总是介绍给他们阅读。还有教他们唱抗日进步歌曲的音乐教师杨大钧……教学不仅在课堂进行,还在校办工厂、农场及校外农村进行,学校还引导他们关心并经常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对他心灵影响最深的是学校中朝气蓬勃的进步空气、民主精神。

当时,大名七师从校长到广大师生员工,都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和进步文艺书籍蔚然成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河上肇的《政治经济学》、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高尔基,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张天翼、蒋光慈等人的著作都广为流传。聂耳、吕骥、冼星海的歌曲,非常流行。并经常举行一些辩论活动,人们可以公开争论,各抒己见。

大名七师有相当充分的舆论园地,各班都办有壁报,学校出版有《大师双周》(铅印刊物)和《大师生活》(壁报),校刊编委由各班报举,半年一次。校刊发动全体同学投稿,内容都能紧紧围绕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一个时期大家最关心红军长征的信息,壁报上就剪贴、披露了范长江等中外记者在报刊上发表的报道红军长征的通讯,并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在长征中高举红旗跃马奋进的图画。

1937年7月7日,当他们在收音机前听到了日军袭击宛平县城、侵占卢沟桥的消息后,个个热泪横流,义愤填膺,立即从北关走向大名城里,游行示威,高呼口号,高唱《五月的鲜花》、《迷途的羔羊》、《打回老家去》、《义勇军进行曲》、《担负起天下的兴亡》等抗日歌曲,并向群众演讲,动员群众抗日救亡,不当亡国奴。

离开大名七师后,冯征走向了新的征途。

冯征(1920~2009),直隶省邯郸县百家村人。1936年考入大名七师学习。1938年7月,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调华北军区,创办《华北解放军报》,任报社社长兼新华社华北军区分社社长。1978年10月,冯征调任总参政治部副主任,1981年任总参政治部主任。

二、大名七师党组织与抗日训练班

“七七”事变后,学校计划办抗日训练班,期限定为一个月,以游击战术、统一战线等为主要学习内容。这段历史虽然短暂,但是,在原浙江省委第一书记铁瑛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七师给我的深刻印象》一文中指出:

大名七师在直南是一所很有影响的红色学校。她为我党培养了不少革命人才。我的家乡南乐县与大名是邻县,很早就渴望能考入大名七师读书。我高小毕业后,因当时大名七师停止招生,即考入南乐县简师,约有半年。

1934年暑期,北上到保定考入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因二师南迁河南,我未去,这才考入大名七师,实现了自己的宿愿。当时学校正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举办抗日训练班,我即参加了当时的训练班。学校校长王振华、教务主任晁哲甫找我谈话,嘱我在校认真学习党的抗日主张,做好参加抗日战争的思想准备。

从7月到8月,在大名七师学习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因日军向南入侵,学校也南迁,从此我离开家乡参加了抗日战争。虽说我在大名七师学习的时间短暂,但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

革命火种

大名七师从1923年创办到1937年因战争南迁并沦亡,前后历时14年。时间虽短,但她在辽阔的直南大地上播下的革命火种,却燃遍了直南大地的广袤原野和村镇城乡,照亮了直南革命的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大名七师点燃的革命烽火

直南党组织的创建,从区域上讲,大体上有四条主线,即大名、磁县、邢台、隆平。但在直南革命的过程中,大名七师党组织的作用和影响尤大。

(一)大名七师党组织

部分学生党员及其活动大名七师党组织诞生于1926年。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她就承担起了直南革命的重任,起到了直南革命一个策源地的作用。从农村到厂矿,从地上到地下,从省内到省外,在长达几十余年的时间里,大名七师的学生党员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推动了直南革命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这里,兹列举几人:

1.王从吾及其主要活动

王从吾(1910~2001),直隶省内黄县(今属河南省)人,1927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本村党支部书记。1929年入大名第七师范学校学习。1930年初至1933年任中共濮阳县委书记、中共濮阳中心县委书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32年组织领导大名、濮阳、滑县、道口等地10万盐民斗争,曾任两河盐民联合会主席。1933年4月起任中共直南特委组织部部长,直鲁豫特委组织部部长。同年冬,领导濮阳、滑县农民抗水灾斗争,并组织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濮阳、内黄地区组织抗日武装,兼任当地抗日武装第四支队政治部民运部部长。

1938年6月,王从吾任中共直南特委书记,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领导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秋,王从吾帮助鲁西南地方武装王道平部改编为八路军115师陇海支队。1939年2月,王从吾任中共冀南区党委委员、民运部部长,冀南区党委代表兼豫北地委书记。1939年作为党的七大代表,奔赴延安并参加整风运动。后任中共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八路军冀鲁豫第二支队政治部主任。1941年至1945年,王从吾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任中共中央党校第一部组教科科长。1945年6月,在党的七大上,王从吾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王从吾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委、组织部部长。1946年,任中共冀南区党委书记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1946年冬,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领导冀南军民支援主力部队作战。1948年,王从吾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组织部副部长,1948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常委、组织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1949年7月至1954年8月,王从吾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副书记,其间兼任华北局组织部部长。

1949年11月至1955年3月,王从吾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副书记。1950年3月至1952年3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1953年1月至1954年8月,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1954年7月至12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地区工作部副部长。1954年12月、1959年4月、1965年1月、1978年3月相继当选为政协第二届、三届、四届、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4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王从吾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在党的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61年2月至1963年1月,王从吾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校长兼党委书记。1966年至1978年受迫害,被关押。1978年12月至1982年9月,王从吾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82年9月至1985年9月,王从吾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书记。1983年10月至1987年夏,王从吾任中共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委员。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1987年11月,王从吾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20世纪80年代,王从吾同志专程回到了大名七师,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后,又一次站在了谢台臣先生的纪念碑下,仿佛又在聆听老师的教诲……

2.铁瑛及其主要活动

铁瑛(1916~2009),原名任鸿让,直隶省南乐县(今河南省)人。少时生活困窘,家道清寒,兄妹四人仅他一人就学。他不辞辛苦,百学不倦,高小毕业时,在全县会考中获第一名。

1934年,铁瑛到保定直隶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学习。在这里,他阅读进步书刊,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列宁等人的著作,尤其是对鲁迅的杂文、小说,更是爱不释手,推崇备至。他经常参加学校的爱国活动,伟大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就有铁瑛战斗的身影。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铁瑛又入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就读。在这里,他进行了两三个月的学习,对游击战术和统一战线等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卢沟桥事变后,铁瑛毅然投笔从戎,走上了抗日战场。

1937年12月,铁瑛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4月,铁瑛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亲自聆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讲话,坚定了他革命到底的信念。毕业后,到山东纵队二旅五团任组织股长兼总支书记,1943年,又被任命为临沭县独立营政委兼县委书记,他率领部队风餐露宿,与敌周旋,消灭了日伪有生力量,解除了对根据地的封锁。他善于依靠发挥地方党组织的作用,把党的工作深入到群众中去,与人民建立了血肉相联的关系,后部队扩大为滨海独立团,铁瑛兼任政治委员,他为临沭人民的抗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抗日战争结束后,铁瑛又投入了新的战斗,任华东军区特务一团政委。

1946年11月,为配合莱芜战役,全歼北线敌人,他率部在临沂一线阻击南线进攻之敌,战斗非常艰苦,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绝不退缩,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受到军区副司令员张云逸的电话表扬。后又率团参加了解放诸城、攻打潍坊的战役。

1949年,铁瑛出任华东警卫旅政委,负责保卫华东局、第一野战军司令部横渡长江,顺利完成了任务。上海解放后,铁瑛调任上海公安总队副政委、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上海公安总队政委,南京军区军事法院院长,舟嵊要塞区副政委、政委,浙江省军区第一政委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在长达十几年的守岛、建岛工作中,他以岛为家,长年驻守,他深入基层,蹲点调查,了解部队思想和国防建设的情况。

十年“文革”中,铁瑛深受迫害,在逆境中,同林彪、江青反党集团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称赞。1972年4月,铁瑛出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他大打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的翻身仗,使全省经济形势有了初步好转。1974年,王洪文插手浙江,铁瑛被夺权。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2月,铁瑛出任浙江省委第一书记。他以极大的热忱投入了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工作,使浙江省的国民经济迅猛增长,居全国前列。1983年,铁瑛主动要求退居二线,任浙江省顾问委员会主任,1985年,在党的代表大会上,他又恳请辞去中央委员职务。

铁瑛曾任浙江省政协主席、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是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

3.平杰三及其主要活动

平杰三(1906~2001),原名平俊义,字杰三,直隶省濮阳县井店镇(今属河南省内黄县)人。7岁入学,后到濮阳县城高小读书。他聪颖好学,月、期考门门名列第一。高小毕业后,1923年春,他先到大名一家教会中学读书,同年夏,考入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为第一班(后改为第二班)学生。由于受谢台臣教育思想和进步同学影响,平杰三认真学习《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开始接触五四运动新文化新思想,深受爱国主义思想和反帝反封建思想教育。

当时,大名七师是直南一所进步的学校,学生自治会领导下的各项课外团体活动非常活跃,他在校当过音乐、图画研究会会长、体育部部长、读书会会长、小卖部主任,也管过伙食,由此使他学会了怎样发起一个团体又怎样开展工作,初步锻炼了他的组织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