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名师范志
4727400000052

第52章 教学研究(4)

1958年至1970年间,学校的音乐、文艺活动非常活跃,长年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排练,文艺演出也很频繁。学校的合唱队由郭文波老师组织兼指挥,百余人的合唱队伍和几十人的乐队队员全部由师生组成,排练的《黄河大合唱》等节目经常参加市县的文艺调演和竞演,被宣传部门多次安排到市县的广播电台录音播放,影响很大。1982年学校六十年校庆前夕,音乐活动小组成立,指导教师为魏新春、郭秀珍、卢院生、高双玲、马月敏、郝和平、王志远等。当时,组建合唱队120人,钢管乐队50人,军鼓乐队100人,舞蹈队50人,民乐队50人。魏新春任艺术指导兼合唱队的指挥,各位指导老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团结合作。活动有声有色,持续30年之久。

宗旨:学习演唱发声技巧,指导铜管乐队演奏,训练军鼓乐队,编排各类节目,提高学员艺术素质,加强各种能力训练,活跃校园文艺生活,培养合格的小学艺术师资。

计划:每天早自习时间,合唱队视唱练耳,同时训练铜管乐队和民族乐队。晚自习时间,合唱队和舞蹈队分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穿插音乐欣赏,包括古今中外名人名曲、音乐理论、音乐常识、器乐常识等。

要求: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牢记合唱队规定的排练时间,按时参加各项活动,积极完成各项作业,努力提高基础能力和自身的艺术素质,成为合格的音乐活动的辅导老师。

效果:合唱队成立以来,以唱革命歌曲为主。曲目有:《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黄河大合唱》、《太行山》、《红梅赞》、《振兴中华,振兴河北》、《民歌联唱》和清新向上的校园歌曲等十余组爱国主义合唱歌曲。特别是《长征组歌》,从学校建校60年一直唱到建校90年,成为学校历年文艺活动中的传统节目。合唱队曾应邀到邯郸、大名、武安、成安、曲周、肥乡等市县演出40余场,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第一届、第二届“河北音乐之春”活动中,获省级合唱一等奖三项,市级合唱一等奖六项。邯郸电台、邯郸电视台、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均对其进行了报道。铜管乐队和军乐队以娴熟的技艺经常参加市县运动会开幕式和大型集会庆典活动,受到各级领导和观众的好评。

4.美术活动小组

1956年学校复建后就设立美术课,开展美术课外活动。“文革”十年,绘画教学成果甚少。1977年以后,学校的教学秩序恢复正常,美术教学得到了加强。1984年,美术活动小组成立,指导教师高秉旭、陈凯、罗平,后来为张文海、王洪杰。小组连续多年指导学生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绘画的基本技能。

宗旨: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加强绘画基本技能训练,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的兴趣,培养热爱小学美术教育的师资。

计划:学习巩固美术基本知识,训练学生绘画的基本技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定时指导学生鉴赏世界名画,了解美术艺术发展的历史和方向,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要求:学员要按时参加活动,认真完成美术作业,积极参加小组、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类美术绘画活动,在绘画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美术技能。

效果:美术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和绘画的基本技能,连续几届指导学生参加由河北省教育厅主办的河北省中小学优秀美术书法作品邀请赛,美术活动小组学生的作品频频获奖。

5.文学社团

1956年至1980年,文学社团的组织情况缺少文字记载。1981年以后,为了配合语文教学改革,发表学生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学校于1987年10月创办了文学杂志《雏凤声清》。语文组主办,主编李国锋,编辑王承俊、张静、张书升、段相彬,顾问邢朝芳,责任编辑呼玉山、孔祥同、陈秀玲,刊名题字张少逸,封面设计,张学军。刊物选登学生的习作,由创刊时的刻印到后来的打印,内容由不分体裁的编排到分出状物散文、抒情散文、记人记事、小说、诗歌等栏目,逐渐趋于规范。稿件由语文教师推荐,定期辑印,装订成册,分发各班观摩学习。至1993年,共辑印五期,百余名学生的优秀作品得以面世。

一花引来众花开,《雏凤声清》的连续辑印刊发在学生中产生了积极影响。爱好文学创作的学生越来越多,稿件越来越多。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的文学社团和刻印的刊物如雨后春笋遍布校园。如《荷花淀》《北极星》《节节草》《雪莲诗社》等。

文学社团的宗旨:研究文学创作,增进读书兴趣,激发创作热情,提高写作能力,浓化学术氛围,繁荣校园文化。

文学社团的要求:有写作兴趣或欲望的学员均可参加活动。参加者要交稿件一篇,每学期至少要写一篇作品。各文学社面向全校学生征稿。

刊物的辑印:各文学社以“以作为学”的教育主张为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选稿、刻印、装订等工作全部由学生承担,学校提供油墨纸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对学生的跟踪调查了解到,很多文学社团的学生参加工作以后,仍然保持着文学创作的兴趣,坚持写作,并且发表了不少作品。1994年7月,102班学生李晓玲出版了诗歌专集《偶然草》;2000年6月,109班学生吴耀章出版了诗歌专集《冰炬》;146班的宋其涛从1991年至1999年发表作品近200篇(首)。

6.手抄报

1956~1986年间,手抄报缺少文字记载。手抄报是1987年由语文组发起并在学校逐渐兴起的、由学生动手操作的课外活动形式。先后参加辅导的教师有呼玉山、张学军、梁桂兰、陈秀玲、邢朝芳、王峰、张洁兰、杨文英、郭增民、张文海等。办报时,学生自主地选择、聘请老师作指导,在老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活动。

宗旨与目的:突出师范特点,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组稿、书写、插图、版面设计等多种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热情。

计划与要求:手抄报的内容自定,习作转抄均可。白报纸,两开大(也办过四开的),单面用碳素笔书写楷体字,报头和文章标题可用美术字;可适当使用暖色或过渡色彩;设计结构合理,图文并茂,美观大方;注意设计好报头,书写疏密有致,字距行距匀称;报头附近注明作者、班次、时间、指导教师,这几项内容缺一不可。

过程与步骤:为提高办报质量,教师就硬笔楷书、隶书,黑体、仿宋体美术字及版面设计等做专题介绍。初稿写好以后,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这时修改稿件与版面设计同步进行。后经指导老师审阅,同意后进入抄写阶段。此时的抄写、插图、文章标题和报头是整个手抄报的关键环节。不许疏忽大意,否则前功尽弃。

效果:自1987年起学校举办了八届手抄报比赛,千余名学生参与活动。办报过程提高了学生楷体字书写、版面设计、美术插图等综合能力,激发了学生创造美的热情。在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办报质量的同时,1988年至1990年连续三届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手抄报比赛,有50余名学生获奖。仅第四届全国手抄报评比活动中,就有33名学生的手抄报获奖。学生的作品受到同类学校和专家的好评。

7.硬笔书社

1956年至1986年间,指导学生硬笔书写的群众组织没有文字记载。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学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1983年,学校制定了《学生十项基本技能考核细则》(内容见“第六章”),其中包括三笔字的考核。

学生课上没有时间练字,课下练字也得指导。为配合学生的三笔字训练,使学生在写字考核中顺利达标,1988年,硬笔书社成立,指导教师张学军,后来杨林老师参加了指导工作。多年指导学生练习硬笔字,一批批学生写字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今后从教储存了技能。

宗旨:加强汉字间架结构的教学,强化学生书写汉字的规范意识,提高学生汉字书写水平,使其成为各班硬笔书写的样板,带动各班学生练习硬笔书法,培养合格的小学师资。

计划:讲解汉字书写的笔画笔顺、章法结构、布局篇章等知识,讲解规范汉字书写时应注意的事项。指导学生练好钢笔字、粉笔字,加强训练,好中选优,积蓄力量参加各种比赛。

要求:

①精讲多练。每次活动讲授的内容适量。指导学生多写多练,学生要每天书写一页钢笔字,节假日不间断。

②钢粉兼顾。每次活动先练钢笔字,后练粉笔字。为做合格的小学教师积蓄能力。

练字档案。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当堂写一页钢笔字存档。一学期结束时,学生再当堂写一页。随后把学生始终两次的钢笔字发给学生本人,让学生在自比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进步,进而增强练好硬笔字的信心和为素质教育作贡献的决心。

③阶段展出。每学期结束前,每人写一幅钢笔字作品,作为个人练字成果向教导处汇报;教导处从中选出优胜作品展出,以树立典型,督促后进。

时间:每周三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活动一个小时。地点:××班教室,根据活动方便而定。

效果:硬笔书法社活动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的三笔字训练,掀起了全校各年级学生课余时间的练字热潮,学生的写字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多年来,在学校历次组织的钢笔字、粉笔字比赛中,经指导的学员均取得了好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不少学生还积极参加社会上各种文学团体组织的硬笔书法大赛并获奖,在参赛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水平。

8.戏剧排演

为活跃校园文艺生活,学校历来支持由师生共同组织参加的戏剧排演活动。1958年~1966年间,戏剧排演活动非常活跃。为配合当时形势,学校排演的新戏《丰收之后》、《夺印》和话剧《柜台》等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1959年,学校成立了文工团,演出的文艺节目被中央和省人民广播电台录用。1967~1976年间,样板戏一统天下,学唱样板戏成为时尚。在节假日的文艺活动中,师生共同排练,老师王晓梅和毛秀荣(A角,B角)参加了学校钢琴伴唱京剧《红灯记》选段的演出,演唱了李铁梅的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做人要做这样的人》、《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等;老师李玉生和郭力耕(A角,B角)演唱了李玉和的唱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浑身是胆雄赳赳》、《党教儿做一个钢强铁汉》等。戏剧排演活动提高了“演员”的综合能力,密切了师生关系。1990年,河北省中师语文中心组在年会上发出通知,为将河北省中师语文教改引向深入,配合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省中师语文中心组要举办课本剧汇演活动,要求各校早做准备。为此,学校语文组创作了课本剧《大将与美妞儿》。

《大将与美妞儿》选自中师语文教材《文选和写作》第五册。原作罗辰生,编剧呼玉山,导演呼玉山、张学军、张洁兰、王晓梅和大名县文化馆郭来存。剧中人物苏婷婷,由142班潘铭静扮演;张丽丽,由142班韩海丽扮演;双成,由141班马卫福扮演;大群,由144班刘建科扮演;陈老师,由140班胡丽敏扮演;奶奶,由144班陈月琴扮演;小海的扮演者是140班安兵海,小明的扮演者是153班傅志明,小娟的扮演者是146班石文娟,小红的扮演者是132班张红,小燕的扮演者是148班王艳红。

剧中人物是五年级的小学生,此剧以双成和苏婷婷之间矛盾冲突为线索,围绕着男女同学之间的团结展开情节,表现的是小学生中的普通生活事件。这对中师在校生提前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语言表现力和表演才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排练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表演技巧,共同研究适合人物性格的语言表达方法。经过剧组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该剧在学校迎新年晚会上成功演出。在省教委师教处和省中师语文中心组主办的“河北省中师1991年课本剧比赛演出”中,获演出二等奖,呼玉山老师获编剧三等奖,呼玉山、张学军、张洁兰、王晓梅老师和郭来存同志获导演一等奖,潘铭静获最佳演员二等奖,陈月琴获最佳演员三等奖,韩海丽获优秀演员奖。

《大将与美妞儿》的演出与获奖,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热和表演欲。一些以小学语文课为素材编写的课本剧应运而生。学生自编自演自乐,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

9.普通话学习小组

1986年以前,教师上课要求使用普通话,对学生没有硬性规定。随着时代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发展,普通话逐渐成为校园语言,成为师范生毕业前必须考核的内容。为此,各科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承担着指导学生学说普通话的任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要求标准。教师课上讲课示范,课下指导学生操练,考前集中培训,学生的语言水平明显提高。为了帮助方言重的学员提高普通话水平,使其在考试的时候顺利达标,1990年,普通话学习小组成立,指导教师张洁兰,经连续多年对学生语言训练的指导,培养了学生使用普通话交流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宗旨:学习巩固普通话理论知识,加强未来教师说普通话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指导方言重的学生提高普通话水平,培养合格的小学师资。

计划:学习巩固普通话语言的理论知识,讲授朗读朗诵技巧,加强语言训练,每学期搞两次专题讲座,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要求:学生按时参加活动,按时完成语言训练的作业,积极参加小组、班内和学校组织的语言类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现力。时间:每周三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活动一个小时。

效果:提高了方言重的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使得学生在普通话考试中顺利过关。培养了一批普通话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学校组织的语言类活动中频频获奖。178班学生胡克祥连年在学校春节晚会上做节目主持人。毕业后分到馆陶县电视台工作。由于他语音标准,音色优美,被选调到河北省电视台,由于普通话推广工作成绩突出,学校多次受到省市语委的表彰,并于1991年、1993年在省语委组织的石家庄和承德会议上典型发言。

10.语言文字学习小组

1956年至1987年间,学校的语言文字活动缺少文字记载。语言文字学习小组是1988年硬笔书社和1990年普通话学习小组的继续和延伸。学习的内容侧重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语言文字学习小组成立于1991年,指导教师张学军,持续多年指导学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培养了一批批教学基本功扎实的小学教师。

宗旨:宣传党和国家的语言文字方针政策,落实省市语委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会议精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素质,加强未来教师“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培养有较高业务素质的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