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名师范志
4727400000049

第49章 教学研究(1)

学校各个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研究,注意发挥广大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作用,营造广泛良好的学术氛围,探索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新路子。建校之初,谢台臣校长怀着教育强国、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理想,坚持“以作为学”的教育主张,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科学的头脑,劳动的身手,艺术的情趣,改造的魄力”的栋梁之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在毛泽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当时教育战线急缺的中小学教师。1972年以后,为了弥补“文革”造成的教师断档局面,面向初中培养教师,分文理两科办学,学校就此提出了对教材“加深加宽”的教研要求。20世纪80年代,恢复面向小学办学,“明确办学方向,端正办学思想,提高学生教育教学技能”成了教研教改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世界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论。学校紧紧抓住这个机遇,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积极进行素质教育教学研究和教改实践,注重新形势下教学规律的探讨,注重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2000年以来,由于师范教育结构的调整和用人制度的改革,学校面临升格办学与生源素质下滑的两大课题。提高教师队伍的学科素质,提高教学手段的科技含量,尽快适应升格办学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成为学校教学研究的当务之急。工作中注重课堂教学改革,选编适应学生知识水平的教材,探索适应学生口味的教法,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转变办学观念,探索适应社会和学生家长需要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模式,盘活教育资源,开拓就业门路,发展学校教育,提高学校声誉。90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始终围绕着社会需求而实施,围绕着培养革命和建设高素质人才而施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进行改革探索,与时俱进,精教善导,育人育师,实践着学校“以作为学”的办学传统。

教育改革

建校伊始,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是从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开始的。谢台臣先生认真分析了当时的教育形势,对学校“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深恶痛绝。他批判旧的教育制度,说旧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士大夫是贱视劳动,不会劳动,只会消耗,爱说空话,不做实事”的人,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人,是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样的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在社会上没有作为。他认为要执教报国,就要改变教育现状;要改革教育现状,就要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基于这种考虑,在他就任大名七师校长后,便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措施。

一、确立教育主张

1924年,大名七师迁入新校园后,谢台臣校长为实现振兴直南教育的夙愿,亲自制定教育大纲,明确规定了教育目的和教育原则:“一、本校以实际生活指导学生培训师资为目的;二、为实现此目的,以师生共同生活为原则,教师方面以作为教,以教为学;学生方面以作为学,以学为教,使学校成一个整个的学习团体……”谢台臣“以作为学”的教学主张是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吸收注重实践的唯物主义思想而形成的。1927年入党后,谢台臣同志认真学习马列主义,他的教育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他说:“凡是称得起科学的理论,通统是‘作’的经验的结晶,同时又是推进‘作’的经验发展的动力;只有‘作’才可以产生理论,修正理论,发展理论并证明理论。”他批判旧的教育制度说:“以往司教者不了然于作与学的科学关系,误以为读书为教育的全部,以至学工业的不会制造,学农业的不会种田,理论与事业分家,教育与生产隔离,所谓理论家与学者,都成了无用废人的别名。”谢台臣先生提倡的“以作为学”实际上是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

谢台臣校长能够带领师生专心致力于教学改革工作,并以第二班为试点,做出成绩立即向全校推广。为贯彻“以作为学”的主张,他经常耐心地在课余饭后向师生作思想动员。他多次教导学生说,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知识,才能修正理论,充实和发展理论。平时他经常细心地检查教学情况,见到合乎“以作为学”精神的就加以鼓励。如担任刻字的同学找出用煤油刷钢板的科学根据,研究物理的同学对建筑礼堂的托架找到了力学上的原理等,都得到了他的表扬。至于埋头死读书的现象,只要被他发现,总要设法加以说服。如当他见到有些同学绘画只注意临摹而不练习写生,就指定几个画得好的学生把脸上有麻子的状态画出来,结果几个学生费了很大力气还是画得不像。于是他因势利导教育学生说,写生就是从作中学,你们终日临摹的结果连个麻子也画不成,这有什么用呢?难道绘画这门科学光是为了装饰吗?经他耐心教导,许多同学学习态度改变了,在绘画内容和技术上很快就有了明显的进步。

为了实现“以作为学”的教育主张,学校采取了种种新的举措,促进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在数学、物理、化学、博物学等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上,表现得极为突出。物理化学由高韶亭教员担任,他在和同学们一起修整校园搬石头时讲力学,讲授化学理论后带领学生熬制肥皂,后来发展为制胰厂,生产“荷花牌”肥皂,很受群众欢迎。当时的小工厂有制胰、制革、织布、织袜等,织布厂的织布机达到20多台。博物学由王振华担任教员。他一边讲授博物学知识,一边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平整校园的生产劳动。不久在校园里种植了蔬菜、花卉、果树等,还组织学生养兔、养蜂、养蚕、养鸡、养猪。学生在劳动中实践着书本知识,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技能。

马克思说:“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摘自《资本论》第一卷530页)在20世纪30年代,大名七师进行着这样的实践教育,开放了“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的绚丽花朵,这是七师教育,乃至中国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

二、改革教育内容

为贯彻“以作为学”的教育方针,谢台臣校长领导同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大胆改革,废除国民党政府和旧教育部审定的一般社会科学课程的教科书。他认为国文课是以进步思想武装学生的最有力的一门课程,就废除当时教育部审定的课本,让教国文课的教员自己编选教材,内容以当时国内外进步作家的作品为主。如中国作家李大钊、鲁迅、郭沫若、郁达夫、郑振铎,外国作家高尔基、托尔斯泰、莫泊桑、果戈里、安德列夫等的作品都选印了很多。也采用社联出版社的进步著作,如瞿秋白的《社会科学概论》、李浩吾的《新教学大纲》、萧三著的《中国文学的昨今明》等。也选讲了一些文学价值较高的古典文学作品,如墨子的文章,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诗歌和《水浒》《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优秀小说。经过这样的改革,学生的思想道德都有了显著提高。地理课选用《中国经济地理》,教员王振华又补充了一些乡土教材,并着重教学生测绘地图。教育学选用共产党员杨贤江以唯物主义观点编著的《新教育学大纲》,在教学中很重视实习活动。其他如伦理学讲授辩证法,唯物论;手工课教学生木工、编制等技术;图画课教学生制图,注重学生对用具、房屋的绘制;生物课则密切与园艺相结合;生理学与医药相结合,请商!楼先生(校医)进行指导。由于课程内容的不断改革,各班次的课先后有些不同,但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大都可以学到。此外,教员讲课时结合课程内容,联系实际,揭露和批判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讲解国内外形势。例如:1926年,英语教员冯品毅在课堂上讲北伐时汀泗桥、贺胜桥等战斗的胜利及人民群众对战斗的支援,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对民众的残酷压榨;讲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讲革命先烈的斗争事迹,讲苏联对中国的援助等。1931年到1932年,张苏在国民党统治下讲课时,则不断宣传红军反围剿时的胜利,讲活捉张辉瓒的战斗故事等。这些教学内容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革命觉悟,使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谢台臣先生担任历史课。他学识渊博,观点鲜明,对学生影响很大。他讲授的中国历史基本上是中国通史,上限原始社会,下限至民国初期。从他编著的《中国历史讲义》一书看,可分为古代、近代两大部分。古代史方面,从中国原始社会讲起,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特别是在讲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一改旧教材一朝一代的讲法,把秦代以后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皇帝活动都删去了,注意讲劳动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科学技术发明制造。近代史方面,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生动具体的授课很受学生欢迎。

在《中国历史讲义》一书中,他追述“五四”运动时这样写道:“五四运动何以发生呢?原来中国自前清末年帝国主义侵入以后,洋货充斥于国内。光绪二十六(1900年)以后,各国对于中国的铁路、矿山、航线竞争投资,使中国铁路次第修筑,矿山次第开采,中国农工社会,居然有新式产业之发现。而政府及新式官僚,又不断地兴学堂,派留学生,倡办实业,制造枪炮,遂使社会中层出现了知识分子和政商资本家。同时,中国人受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乃有自营之工商业和谋生海外之华侨。有以上种种原因,所以中国到光绪辛丑以后,产业实有相当的发展。这些新的社会分子和小手工业者、工商业者、商业资本家、新知识分子,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都愤愤不平,常常联合以相抵制。对于顽固政府,同时请求其改革政治,以谋富强。……到了欧战期,欧美列强的经济实力不能及于中国,渐次在资本主义化的中国也新兴了一群民族资本家。这是封建社会的部分崩溃,而形成了反抗封建军阀的社会根据。而在这个时期中,日本乘千载一时的机会,施其恶劣的毒手,强迫袁世凯承认足以亡国的21条密约。这个事实更促进民族意识的发展。在这样情形下,具体的运动迟早总要发生的,所以巴黎和会完全失败的消息传来,人心遂愤不可遏,而‘五四’运动便发生了。‘五四’运动,对内要惩办卖国贼,对外查焚日货。就是一面反抗封建军阀,一面反抗帝国主义。”

谢台臣先生对当时局势和军阀混战极为不满,有着强烈的反帝思想。每当他讲到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常用历史事例说明。有时还结合大名地方上的实际事例加深学生的印象。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清政府向列强的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外国侵略者从中国赔款中拿出白银30万两,在大名一带修建了许多教堂,其中大名东街天主教堂的钟楼就高达42米之多,这是帝国主义侵华的一个历史物证。后来随着一些外国传教士的进入,又发展到随意购置土地,盖学堂,办医院,甚至还要建林场,引起大名民众普遍不满和反对。讲到此,谢台臣先生给予尖锐地批评:美国在大名城东南购地造林,按条约来说是非法的,政府却不敢阻止,是极不合理的。他从法学观点的高度给予抨击,以此激励学生们的志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建设自己的富强国家服务。

对于突发性的国家重大事件,一时未能作出评定,谢台臣先生也能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去观察和判断,明辨是非,向学生提出应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如1924年10月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生的“北京政变”,直系将领冯玉祥率部回师北京举行政变,囚禁贿选的总统曹锟,驱逐溥仪出故宫。冯还联合胡景翼、孙岳等将统领的部队改称国民军。这一事件在“七师”学生中引起了激烈地辩论。有些人赞成冯玉祥的行动,但有一些人拥护吴佩孚,反对冯玉祥,说冯是倒戈,除了谩骂,还把冯的名字写在厕所墙上用尿浇,发泄愤恨。谢台臣先生知道后,他在历史课上说:袁世凯倒了满清的戈,段祺瑞倒了袁世凯的戈,吴佩孚倒了段祺瑞的戈,现在冯玉祥倒了吴佩孚的戈,这有什么稀罕呢!倒戈有什么不好呢?不打仗就少死人,倒戈是衣钵相传不足为奇。这样一说,使学生很折服,借此他还鼓励学生要关心国家时事,关心政治,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谢台臣先生讲授日本侵华的历史,常以中日甲午战争为例,说明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中华之心不死,屡屡侵我国土,杀我同胞,学生听后很愤恨。1925年5月上海发生的一起惨案,更加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由此引发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革命,直接参加反帝斗争。

在这种新式的教育中,校长谢台臣亲自带领,教务主任晁哲甫,训育主任王振华等学校领导人也都身体力行,随时随地给师生们做出表率。晁哲甫敢于负责,而又博学多能,他负责全校教务工作兼国文课教师。在教学改革中,他不仅对各门课程作出科学安排,制定计划和课程表,同时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大胆改革,精心选编新教材,认真阅评学生作文,鼓励学生进步。王振华除负责学校训育工作之外,还兼课任教。他对人热情,平易近人,善于深入下层,在学生中一旦发现不良倾向及时指出纠正。对于新入校的学生更是体贴入微。一次,一个学生因病突然休克,情况非常危急,一时又来不及去找校医,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立即嘴对嘴进行人工呼吸,使这个学生得救。王振华老师这样抢救学生的感人行为很受师生们的钦佩和赞扬。

总之,由于一系列的改革,学校基本上形成了先生一面教书,一面学;学生一面学,一面当先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局面。在教学方法上,也使用了学生自己阅读、提出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而后教师总结的新方法,有效地克服了注入式教学法的弊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成立学术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