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名师范志
4727400000043

第43章 教育教学(1)

邯郸学院大名分院历经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河北大名师范学校和邯郸学院大名分院三个时期。由于各时期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培养标准不同,故各时期的教育教学内容也不尽相同。

德育教学

邯郸学院大名分院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90年老校,德育教育一直在各个时期的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大名七师时期的德育教育——学作结合,改造社会大名七师于1923年建校,首任校长谢台臣是知名的革命教育家。他受马列主义影响较早,办学伊始,便继承“五四”运动精神,提倡科学与民主,坚决反对旧的教育制度,为直南一带的教育革新奠定了基础。

大名七师创建初期,校长谢台臣先生提出了“以作为学”的教育方针,打破了旧教育思想的束缚,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特别是对教材、教法的改革,使学生接受了新思想,为学校成为直南革命策源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以作为学”的教育主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进步意义,对推动直南地区的教育改革和这一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校实施“以作为学”的教育方针,结合社会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和组织课堂教学,积极组织读书会、大演讲和学术大辩论等课外活动,并开展社会调查,走访农、工、商户,获取剖析当时社会病因的第一手材料,为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寻求良方。学校通过开展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指导社会实践,特别是与社会改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校德育工作特征更加明显。在“以作为学”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学校学术研究氛围和社会实践活动氛围非常浓厚,师生亲密无间,整个校园充满了民主进步的风气,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学校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在中共早期党员冯品毅的影响下,1926年10月就有刘大风等5名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1月成立了大名七师特别党支部、特别团支部。党团组织建立后,带领进步老师和青年学生,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思想,宣传反帝反封的革命主张,启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教育学生树立为民众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就了一批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大名师范、大名分院德育建设——发扬传统,勇于实践大名师范1956年复建后,在党的亲切关怀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的德育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

这一时期,学校除按教育大纲实施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外,还倡导认真学习研究革命教育家谢台臣先生的“以作为学”教育思想,联系新时期的社会实际和国家教育现状,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与开展课外活动,以课外实践带动课堂教学,以课堂教育指导社会实践。这样,大名师范向社会输送的历届毕业生,都称得上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大名师范、大名分院确立的校训为:“科学的头脑,劳动的身手,艺术的情趣,改造的魄力”。

近些年来,全校师生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这一中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把德育建设放在首位。主要形式和内容如下:

(一)坚持每周一早晨升国旗活动,开展国旗下讲话,以利于对全校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开展成人教育,对年满18周岁的共青团员、青年学生进行党团知识教育和普法教育,明确学生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坚持举办“火红十八”演讲赛,组织学生参加国旗前成人宣誓仪式,激发学生的青春激情和公民意识。

(三)组织“五四”征文和国庆征文活动,并通过开展国庆歌咏比赛和“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四)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开展“送文化下乡”、送知识下乡、送师资下乡等活动。

(五)对新生进行校史教育和开展军事训练,通过校史教育让学生了解学校光荣的革命历史,增加自豪感;通过军事训练,增强学生体质,磨练学生的意志,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六)结合时事举办讲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七)要求广大教师充分利用课堂进行德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八)邀请公、检、法部门同志作法制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

另外,学校还通过长期坚持德育教育网络建设,举办家长座谈会,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定期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学界专家及优秀校友到学校开展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除此,学校有关部门每年都组织十几个小分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和支教活动,经常到敬老院、烈士陵园、车站、街道、公园和广场等场所参加义务劳动,借以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形成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各种能力,促进了学校德育建设的健康发展。

大名师范、大名分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形成立体网络,德育工作在全省大中专院校推广,社会实践活动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团中央命名为全国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连续八年四次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学校的“直隶省立第七师范纪念馆”2009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被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

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一、大名七师时期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一)谢台臣教育主张、目的、标准和教学规制及课程设置

1.教育主张

教育主张是:“以作为学”。

2.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在于训练当时当地的良好教师,学校以就实际生活指导学生培植师资。

3.教育标准

教育标准是:科学的头脑,劳动的身手,艺术的情趣,改造的魄力。

4.教学规制

教学规制是:学校除师资班外,应地方需要,附设初中班、简易师范科、特别师范科及幼稚师范科,各级学生以40人到50人为定额。学生修业年限为师范科六年,特别师范科一年,幼稚师范科两年或三年,简易师范科四年,初中班三年。为便于学生实习起见,设有附属小学。

5.教学课程设置

本校教学科目除遵照师范规程第五章第二十七条之规定,设有公民、国文、历史、地理、算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卫生、军事训练、劳作、美术、音乐、伦理学、教育概论、教育心理、教育测验及统计、小学教材及教学法、小学行政实习等学科外,并应合地方需要,增设农业、医药等科,其课程标准另定(具体课程计划附后)。

教材以教育部编辑、审定的教科书为主,以教员自编教材为辅。教法采用启发式,注重问题的讨论及自动的研究。

课堂授课时间每周约为34小时。平时成绩测验多采用章节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有时候,也采用其他办法,即日考(平日分数)、期考、年考三种。期考、年考分数与平日分数平均计算,以百分为满分,以60分为及格,不及60分者为不及格。

(二)郭鸣鹤教育宗旨、方针

郭鸣鹤校长任期内,极力推行会考制度,对师生活动限制异常严格。他任校长不久,就修订了学校的组织大纲和各项规程,制订了“学则”。学则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师范学校法》及《师范学校规程》制订之。其内容为:

1.教育教学宗旨

以严格训练青年身心、养成小学健全师资及造就地方行政教育人员为宗旨。

2.教育教学方针

师范学校为严格训练青年身心、养成及小学健全师资之场所,本校根据师范学校规程第一条及本校宗旨施以下各项训练:

(1)锻炼强健身体

在此国难严重期间,青年体格的锻炼至关重要,本校在体育正课外,每日有晨操、课间操及课外运动,由校长、各部职员及体育委员会委员负责指导督促,并于每学期举行球类普及大比赛,每年双十节(10月10日)举行秋季运动会。教职员工也要组织各种球队参加比赛,借以提高教职工和学生们的运动兴趣。在体育课程中,对于体育理论及运动道德也要详细的讲授,使之作为学生将来教授儿童时的准备,而且可免除和改正过去选手参加各项运动时的错误理论与观念。

(2)陶融道德品格

师范生的职责在于培育青少年,启迪后进,所以师范生在校期间,须养成高尚的道德品格,将来到社会服务,方能以身作则,收到人格感化教育的实效。本校学生过去受险恶潮流的蛊惑,生活散漫甚至放荡,思想偏激,这种现象比其他的学校还要严重。所以,除了在训育方面设法矫正外,比如,除了应当讨论和研究公民、国文等科教材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外,也须对学生输入爱国进取的思想,针对其以往散漫、颓唐的积弊,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和引导。

(3)培育民族文化

近年来,国人多崇拜西洋文明,对于本国固有文化往往弃置不道,以致民族意识日渐衰微,本校教学方面应注重结合史、理、国文、公民等科在国家固有文化与道德方面的影响,并加以阐明和发扬,以矫正国人迷信欧西文化的谬误心理。

(4)充实科学知能

吾国科学幼稚,实为不可原谅的事实。这样,师范生就担负着诱导儿童提高文化的使命,所以对于科学知能,在学校就应该厚植根基,作为将来教学的准备。因此,本校对于理化实验和标本采集特别重视,借以纠正买空卖空的积习。

(5)养成勤劳习惯

中国过去知识分子只知道分科读书,却不能生产,这实为国家贫弱、科学幼稚的总因。青年一入学校,就完全脱离生产领域,像这样受教育的人越多,则国民经济也就越受剥削,国力也就越积弱,何况教育事业较为清苦繁重,如果不是一心为公、任劳任怨的人,则无法承受这样的教育教学任务。所以,本校劳作等学科就以切实养成学生劳动意识及劳动习惯为原则。

(6)启发研究儿童教育的兴趣师范生的各种训练均为将来教导儿童,所以在校时就应该富有研究儿童教育的兴趣,将来到社会上从事教育教学服务的时候,对于教育事业才不致感觉烦腻厌倦。本校除三年级学生照章实习参观外,并举办平民学校,供一、二年级学生实习小学行政及教学方法,从而收到教、学、做合一的效果,并启发他们研究儿童教育的兴趣。

(7)培养终身服务教育的精神学教育者往往把教育事业看作是很清苦的事,所以中途见异思迁,另辟升官发财的途径,这是中国教育进步迟滞的原因之一。因此,本校在教育课程中,多鼓吹教育救国的宗旨和情趣,从而希望能达到确定学生毕业后终身服务教育的信念之目的。

(8)创造学生预备升学继续研究高深学术之机会近来,一般学生往往受新潮之蛊惑,悲观厌世或生活流于浪荡,毫无进取向上的勇气。本校学生中这种情形更为显著,所以本校对于升学课程也极其注意,努力给优秀学生创造进取向上的机会,并增进全体学生向上的欲求。

二、大名师范时期三年制中等师范教学计划

根据国家教育部(教委)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方案的安排,学校每学年都制订教学计划并根据专业的变化不断修订。下面是学校三年制中等师范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艰苦奋斗和求实创新的精神,掌握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备一定审美能力和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成合格的小学教师。

(二)教学原则

1.根据国家教育部(教委)《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和1995年调整意见制订本计划。

2.根据中等师范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实行以课堂教学为主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中等师范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整体。

3.根据培养小学教师的需要和中师学生的特点,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特别是师德)心理品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坚持教书育人,教育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履行公民义务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心理品质的小学教师。

4.根据中等师范教育对未来小学教师进行职前教育的需要,科学的安排文化课、教育专业课、艺术课和教育教学实践。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培养能力和训练技能,使学生全面掌握从事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工作必备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技能技巧以及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5.根据中等师范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和特长,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

1.时间安排

全学程数共计150周左右,具体时间分配如下:

教学活动100周左右,教育实践10周左右,寒暑假35周左右,机动4周(用于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他集体活动)。

2.课程设置

(1)必修课。必修课是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培养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几方面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科技教育的主要途径。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文化知识、教育理论、艺术体育、科技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类课程。

根据《河北省中等师范学校学籍管理规定》,以上必修课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每学年考试课不超过6科,具体科目根据教学需要和大纲要求尽量做到一学年一变动。

(2)选修课。选修课是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活动适应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发展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特长,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能力,特别是担任多学科教学的能力。

选修课一般开设文化知识、外语、小学各科教材教法、艺术体育以及适应本地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等课程。

3.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中等师范学校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的综合实践课,是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对于学生了解小学教育,熟悉小学学生,巩固专业思想,培养实践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实践包括参观小学、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实践要与教育专业课、文化课的教学进度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并贯穿于三年教学活动的始终。

教育实践为10周左右,其中一年级为2周,二年级为2周,三年级为6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