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
46827800000020

第20章 沟通是管理的生命线(2)

2.肢体语言

在你用坚定的语气和学生交谈时,还可以用一些肢体语言增加你的自信。有三种肢体语言比较常用,第一种是目光的交流,尤其是在面对学生陈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要求学生矫正错误行为时。目光交流时要注意表示事态严重的目光和愤怒的目光之间的区别。如果你只是为了表示对课堂中事态的关注,那么稍微避开与学生的对视会缓解这种紧张。第二种方法是保持一种积极的姿态,面对学生但是并非太近以舒缓给学生的威胁感,和学生沟通。第三种肢体语言是使用与教学内容配合的表情和声音(例如在陈述一个严重的问题时,不要露齿微笑)。

3.维持学生的良好行为

坚定的立场要求老师随时监控学生,让他们保持良好的行为。学生可能拒绝参与教学,相互争论或指责其他人(包括老师)。在处理这些能转移其他学生注意力的学生时,“可能有很多原因导致不当行为,但是不当行为没有借口”。尽管可能有其他原因造成学生不当的行为,但是学生也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认真倾听和理解学生的处境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学生的行为最终影响到你的教学,那么就必须矫正学生的行为。因此,如果一名学生开始争论或拒绝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话,你应该避免被他们的行为牵制整个课堂教学。

在处理那些推脱责任的或者不严肃对待问题的学生时,一个夸张的强调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考虑自己的处境。我们来看一下哈瑞斯老师和黛布拉、黛安的谈话:

“我让你们下课后留下,是因为我要和你扪讨论第五节课时你们的表现。请坐!”(停顿,看着这两个女生。)“我今天一节课不得不因为你们大声喧哗而三次中断教学。”(从桌子后面站起来,声音稍有提高。)“在有噪音干扰我们的讨论时,我无法继续教学。”(坐下,继续看着这两个女生。)“不能再这样了。”(逐渐冷静些)“我希望我们能共同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你们认为我们可以吗?”

作为一名有坚定立场的教师就意味着你应该让学生知道你的想法和要求,通过一种能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方式表达出行为的后果,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始终坚持监控。但是这并不是说你可以丧失你的幽默感或者不礼貌地对待学生。

一位教师走进教室,看见教室内一片凌乱,他说:“我看到纸屑丢了一地,我很不高兴,也很生气。纸屑不应该丢在地上,而应该放在垃圾箱里。”这位教师只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期望,并没有对学生的人格进行侮辱,如:“你们是一群懒鬼,没有一点责任心,把教室搞得乱七八糟。”

一位教师在上课时,教室里喧嚣不已,教师同样应避免对学生的侮辱和攻击,如:“你们不是人,是一群猴子、野兽。”他应该态度坚定地说:“当我面对高分贝的噪音时,我很生气。”于是闹声会平息。

当生气时,教师应清晰而肯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要求,避免使用侮辱和贬低学生人格的语句。同时,教师应做到以身作则,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应问自己:“我生气的方式是不是和我期待学生表达的方式一样?我是否在班上示范了我所期待出现的行为?”

最后,教师应注意,当教师表达愤怒时,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教师身上,因此教师应使用学生能够了解的字眼,使用不带侮辱只含有生气意味的、能表现出教师关怀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我很惊讶、愤怒,也很懊恼。我看到了不可原谅和无法忍受的行为。我希望立刻停止。”这会增加教师表达愤怒的力度。

总之,培养一种适合你的坚定立场并让别人理解你的行为是很重要的。

给学生以积极的回应

师生间的对话是互动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获得了学生的信息之后,还必须给予积极回应。这或许是教师们不太注重的地方,然而,这恰恰是一个影响师生沟通的重要因素。回应是教师把自己的理解、态度、意向和想法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建立对话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回应有助于敞开师生沟通的渠道,由此以一种双方都接受的方式理解和解决问题。这种技能在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表现出紧张或其他强烈的情绪时特别有效。作为一名老师,你对学生的回应应该能够帮助他们消解这些情绪或者至少避免再增加类似困扰,这种技能也可以作为解决那些必须矫正的严重行为问题的一种办法。这些学生往往非常逆反,老师的积极回应不仅能够削减学生的对抗性,还能增加他们接受改变的可能。

对学生作出积极回应并不意味着犯错误的学生可以继续自己失当的行为表现,而是说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观点和感受。如果老师能一定程度上接受学生的观点,那么学生也会更愿意承诺改变。相反地,如果老师根本不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感,学生会表现出更有挑衅性的行为并且可能不会与老师合作或承担自己的责任。

先来看看下面两个例子。

场景一

学生:我不会留下的!你无权让我留下。

老师:你必须放学后留校!你已经迟到三次了!

学生:哦!老兄!我不能留校!

老师:你必须留下!如果你这次不留校的话,时间加倍!这是纪律!

学生:(生气)我要走了!

老师:你最好不要挑战纪律!

学生:一堆废话!(迅速离开)

在上面的这个场景中,老师的反应根本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学生似乎清楚不留校的后果,所以师生之间的争论只会引发面对面的冲突而已,而且最后以学生的胜利,至少是暂时的胜利——离开——而结束。

场景二

学生:我不会留下的,你无权这么做!

老师:我同意,这是你的权利。

学生:我确实不能留校。

老师:放学后留校对你来说是个困难?

学生:那样会使我参加训练迟到的。

老师:哦,我知道了!放学留校会影响你准时参加训练。

学生:对,如果我再迟到一次参加训练,那么下一次比赛时我就只能坐冷板凳了!

老师:这可真是个两难的问题。你是怎么考虑的呢?

在场景二中,这位老师避免了与学生的争论,而是询问学生的处境并且鼓励进一步的讨论,学生也因此愿意向教师更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请注意,这个交谈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倾听者和帮助者,而不是学生的对立面。另外,教师并没有给学生处以课后留校的处罚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让学生自己考虑可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当然,这种方法并非能取得让所有人满意的结果,但是,它至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而且避免了场景一中的师生直接的冲突。另外,它让学生保留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责任,而不是让学生为逃避自己的责任找接口。

积极回应有很多好处。它是教师处理学生强烈情绪的一种方法,而且不会过分包办了学生应该解决问题的责任和机会。同时,这种处理办法还减少了激动情绪之间的冲突:通常,强烈的情绪是短暂的,且只会在强烈的情绪反应下产生或持续。教师不以学生同样的对立且强烈的情绪回应学生,能够避免点燃学生胸中隐藏的火种。平静的、有积极回应能力的教师也为问题的建设性解决提供了一个榜样。

积极回应主要有如下方式:

1.认可

认可指的是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话表示已经听见了,希望对方继续说下去。

表示认可的方式可以是言语行为如“嗯”、“对”、“是的”、“是吗”、“很好”、“真棒”等,也可能是非言语行为,如点头、微笑、鼓励的目光等。在一般情况下,这两类方式都可以起到鼓励对方多说话的作用。但是,一定要注意,该方式的使用不可过多过频。

2.重复、重组和总结

“重复”指的是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话重复说一遍。目的是引导学生补充自己的陈述,同时检验自己对学生所说内容的理解是否准确无误。

“重组”指的是教师把学生所说的话换一个方式说出来,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邀请对方及时作出纠正。同时起到与对方共进的作用。

“总结”是教师将学生所说的话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说出来,目的是帮助对方清理思想,激励对方继续谈话,同时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3.自我暴露

教师与学生沟通时,既不能只说不听,也不能一言不发,或总是点头、微笑。在适当的时候,教师也应该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插话。“自我暴露”就是一种较好的插话方式,它指的是教师对学生所谈的内容,就自已有关的经历或经验作出回应。如:告诉学生自己过去也有这样的想法或也有过这种经历等,这么做可以产生至少两个方面的作用:①可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②可以起到“去权威”的作用,使学生减少了距离感,交谈会变得比较轻松。

4.鼓励对方

学生在与教师交流时通常有一些顾虑,不知道自己所说的内容是否符合教师的要求。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上述方式是教师回应学生发言较为常见,也易于处理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采用这些方式的基本前提是师生间平等友好的关系。

在回应学生的发言时,教师还必须关注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在顺应时也要注意教师发言的平衡问题,要做到既不独占,也不缺席。在师生沟通过程中,由于教师成人地位的客观性往往导致教师在回应时或者讲话过多,挤占了学生发言的机会;或者下结论过早,封闭了学生的谈论空间;或者是成为局外人,而不知所云。这样做往往是因为教师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发言的价值,而低估了学生发言的价值。

培养会“听”话的学生

我们说,真正的沟通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以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所以,教师不但要自己善于倾听,更要教会学生倾听,让他们都成为会“听”话的人。

学会倾听,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不管教师是讲述还是提出问题,学生都需要经过认真倾听才能做出恰当的反应。如果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同学也只有认真倾听后才可能做出应答或进行深入讨论。认真倾听,不仅能够确切、完整地听懂说话者的意思,也是尊重说话者的表现,更是自己良好修养的标志。

然而,在实际情境中,尤其是在学生发生意见分歧甚至争论不休时,就难以认真耐心倾听他人的意见表达了。就是在心平气和的谈话中,有时也常常会打断说话人,甚至话还没有听清楚便掉头就走。这与耐心认真倾听的表现相去甚远。这是学生缺乏倾听意识和倾听习惯的表现。那么,作为教师该怎么办呢?针对这种情况,一位老师利用一则“知道”的笑话来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这则笑话是这样的:

在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妇,都是没有干过什么坏事的好人。可是,他们有一个习惯,就是从来不把别人的话听完就开始叫起来:“知道!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