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代军事思想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46199400000050

第50章 明朝的军事形势和兵学论着的兴盛

元朝末年,烽火遍地,诸军纷起,其中朱元璋领导的大军先后大破陈友谅、张士诚的军事集团,由南向北长驱中原,于公元1368年灭元建明。在完成全国统一后,朱元璋招诱流民垦荒屯田,推行军屯制度,兴修水利和发展工商业;又在职官、刑律、科举等方面改革制度,强化中央专制体系。明成祖朱棣时加强了与边疆民族的联系,又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增加与外部世界的接触。资本主义在明初萌芽,手工工场、城市商业贸易和市民阶层有较大发展。

但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明廷的封建专制集权等诸多因素都顽固地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明英宗朱祁镇以后,政局常不稳定,来自外部的军事威胁和来自内部的财政危机及由此引起的动乱,一直困扰着明廷。以后时而宦官猖獗,时而皇帝无道,各种矛盾纷纭交织,使得政治上十分混乱,财政上十分紧张,农民军为求生存而纷起,东北的女真人趁机发展壮大。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明思宗自缢,宣告了明王朝的灭亡。

明朝在军事上,对内主要是与农民军和藩王的战争,对外主要是抵御异族和倭寇的入侵。

明自开国初起,农民的起义就很少间断,唐赛儿、邓茂七、叶宗留、刘通、刘兴等的起义规模都比较大,明末张献忠、李自成的农民军更是声势浩大。西南土司和苗民与官军的军事对抗也有相当规模。藩王的造反,初则有燕主对惠帝的政权争夺战,后又有宁王衰漆之乱。对外战争,先是蒙古瓦刺部南下,大败明军;继而有糙粗时来侵扰;倭寇的侵扰则自明初已始,到嘉靖时期至极,带来东南沿海的残破。明末对后金(清)的作战,由于背后有农民军的猛烈冲击,亦连连失败。

频繁的战争,战争规模的日益扩大,火器发展带来的战争形式的变化等,尤其是战争性质的多样复杂,使明代成为中国古代兵家林立、兵学论着盛多的时代。明代兵书空前的多,据不完全统计有400多部,其中不乏见解新颖之作。明代兵书之盛,不仅由于战争的推动,思想文化的变化也是原因之一。明代强化思想的统治,宣传程朱学派的理学,影响所及,形成文人重议论的风气。风气之下,固然有空疏之论,亦时有借鉴历史经验而得到新鲜认识。明代中期,王守仁起而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论,可贵的是他本人也在这方面,作出了努力。明代后期的不少兵学论着,在思想上都或多或少受着王守仁的影响。明代较重武学,逐步将武学的教育形式推广到全国;又开设武学制科,各方面士人均可投报官司,应试会举。武举的制度化,对士人研习兵法的风气或多或少有所推动。明代,天主教开始在中国开展传教事业,传教士带来的地理学等方面的近代科学知识,在明后期的兵书中也有一定反映。

明代众多兵家中,不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者,王守仁、戚继光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何良臣、宋祖舜等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所建树。即使像朱元璋那样的开国皇帝,在开基创业、统一全国的战争实践中也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军事理论,与逊于文采的成吉思汗等有所不同:这些兵家的涌现,使明朝的兵家具有了重要的地位,在兵学史上呈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