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代军事思想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46199400000005

第5章 中国军事思想的充实和提高时期

充实提高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期,即从秦统一中国后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也不断发展。军事技术有新的进步,铁兵器种类增多,杀伤性能有所提高;军事交通、筑城、造船也有较大发展。唐代发明了火药并开始应用于战争。骑兵、水军在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各朝军制多有所变革,武装力量体制基本成型,大致由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大部分组成,集权于皇帝。北朝后期创立的府兵制经隋至唐初而趋完善,成为兵农结合的军事制度;征兵制、募兵制等兵役制度交相施行。战争规模扩大,时间延长,区域范围广,大规模的骑兵集团作战、横渡江河作战、水上交战以及水陆配合作战较多。汉代注重兵书的搜集整理,并将兵家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这一时期军事思想在继承先秦传统的基础上,侧重于实际运用,内容更加丰富,水平进一步提高。高度重视战略谋划 在几次统一中国的战争中,一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表现出高超的战略思想和决策能力。楚汉战争中,汉对经营基地、收揽民心、分化对方、争取盟国以及正面坚持、敌后袭扰、两翼牵制等战略运用甚为成功。东汉统一战争中,采取西和东攻,先关东,后陇蜀,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战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在多极斗争中,联盟战思想的运用生动、突出。诸葛亮的“联吴抗曹”,孙权的“联魏击蜀”,曹魏的离间吴蜀、坐山观虎斗等,在不同情况下分别运用,各有成效。诸葛亮的《隆中对》提出了分清形势,建立根基,内修政事,外和诸戎,联盟抗敌的战略思想。隋唐五代时,隋先采取北和南攻,后又采取击北防南的战略,对突厥“离强合弱”,击逆抚顺;对陈军事手段与政治手段并用,虚实结合,疲敌误敌,伺机一举击灭。这些都表现出战略运用的灵活性。李渊集团为统一全国采取的因势借力、以屈求伸、乘虚入关、居险养威、先急后缓、各个击灭群雄的战略,取得成功。周世宗柴荣的“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战略规划,亦不失为有识之举。这些战略思想和决策体现了从实际出发、驾驭全局、远谋多算、灵活用兵的共同特征。《黄石公三略》《淮南子·兵略训》《战略》等专门阐述战略思想的军事着作的出现,使制定和实施战略的艺术更加深刻和系统,而“贵谋贱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成败在乎智”,“以计代战一当万”等,均成为脍炙人口的重视战略运用的名言。国防指导思想呈现新的特点 根据当时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及周边形势,秦朝修筑万里长城,体现了因地形,“用险制塞”“限胡马之足”、以墙制骑、安边设防的思想。汉朝组建大规模骑兵集团后,转而采取“以骑制骑”之策,抗击强大的匈奴骑兵,由单纯防御转入攻势防御。汉朝还在秦徙民实边的基础上,推行军屯实边措施,形成了兵农结合固圉强边的一种新形式。秦汉时,重视军事交通建设,形成以都城为中心、干线纵横、通向边远地区的交通网,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汉初“文武并用”的治国强兵方略,“以蛮夷攻蛮夷”的对匈奴之策,隋至唐初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军事战略区,采取重首轻足、中外相维的兵力部署原则等,对后世均有较大影响。作战指导思想有新的发展 重视利用骑兵机动性强的特点,采用多路出击、以快制敌、长途奔袭、穷追猛打的战法,注重多兵种运用;大规模江河作战,水陆配合,多路分进合击;城邑战地位突出,要塞攻守成为战争成败的关键。李世民的“持久以弊之”和围城打援、一举两克的战法影响深远。野战中更注意对地形的详尽考察,聚米为山(即沙盘雏形),因地用兵。《卫公兵法》提出了速决和持久不可偏废的观点。《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联系战争实践,对虚实、奇正、攻守等范畴的阐述更为系统、辩证,强调“致人而不致于人”(即夺取战争主动权)是兵法精髓,指出“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太白阴经》强调战争胜负取决于人谋和国家富强;提出“战胜攻取形之事而用在神,虚实变化神之功而用在形”,阐明了“形”(物质)与“神”(精神)的辩证关系,发展了《孙子》关于“形”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