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代军事思想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46199400000043

第43章 狄青的作战方略与治军思想

狄青(1008年~1057年)是北宋着名将领。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擅长骑射。初隶骑御马直,选为散直,侍卫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称大夏皇帝,宋择卫士赴边以御西夏,青应诏为延州指挥使。在延州(今陕西延安)等处4年,经大小25战,骁勇善战,中箭多次,屡建战功,深为戍边名臣韩琦、范仲淹器重,以功升为秦州刺史、径原路副都总管。庆历四年(1044年),宋夏议和,元昊称臣,青徙为真定路副都总管,后迁马军副都指挥使。当时狄青脸上为卒伍时的刺字犹存,仁宗曾救其敷药除字,他却请求加以保留,以自己的奋斗经历激励军士。皇佑四年(1052年),广源州(约今越南高平地区)蛮族首领侬智高反叛,攻占广南(今广西、广东)九州,斩、俘宋将多人。宋廷两度遣将攻讨,师久无功。狄青乃上表请行,率军进抵宾州(今广西宾阳北)。后在归仁铺(今南宁东北)大败侬军,又追至琶州(今南宁),歼敌万余人,招抚遣散被胁迫者7000余人。升为枢密副使,班师回京。次年升枢密使。至和三年(1056年),因军士常盛赞之,引起流言,罢枢密便,出判陈州。次年二月病卒。

狄青起于卒伍,身经数十战,外击西夏,内定广南,战功卓着,名动夷夏。宋神宗时追思其功勋为人,命取其画像入禁中,亲自为他写下祭文。

狄青作战勇谋兼备,遇范仲淹后又熟读秦汉以来将帅兵法,使其军事艺术渐臻佳境。

计事深思熟虑,用兵先定远略,是狄青作为一个成熟的将领的标志之一。侬智高反叛后,先以余靖为安抚使征讨。交趾国(即越南)声言愿出兵助讨侬智高。余靖认为可信,存茸州等地准备可供万人用的粮食以待其兵。仁宗下诏以缗钱3万赐给交趾作军费,并应允讨平侬智高后厚赏交趾兵。狱吉到南方后,果断传檄余靖,命其不得派使者去交趾借兵。同时上奏仁宗陈述己见。他认为:交趾声援将派步骑赴援,并不可靠。况且向外国借兵以平内乱,对自己是不利的。向外国借兵,他们贪得钱财必然不顾信义,因此而作乱,我凭什么去抗击他们?这一见解说服了仁宗。后来狄青迅速讨平了侬智高。这件事说明狄青在计虑讨敌方略时,不仅只考虑如何取胜,还考虑用何种方略取胜才可不留后患。

对敌作战,善用诈巧,是狄青战术指导的一个特点。与两夏军作战时,他曾巧施疑兵之计,以锣声为号,令将士忽停忽退,使西夏军既不明宋军实力,又不辨宋军行止。当敌正疑惧之时,他忽然挥军攻击,西夏军大溃。攻侬智高时,他传令军中休息10日。侬智高的侦探把这情况回报,侬以为宋军不会马上来攻。第2天,狄青迅速整齐骑兵,以一昼夜越过昆舍姜(今广西宾阳西南),直出归仁铺列阵,先以前锋与侬军激战,后又指挥左右翼骑兴天舌故人军毫无防备,大败溃逃。

军纪严明,善待将士,是狄青治军带兵的基本特点。古来为将者,或执法如山,或体恤将士,二者兼备者并不很多。狄青一贯如此。他受命讨侬智高之初,传令诸将不得擅出与敌作战,等候他的统一调遣。广西铃辖陈曙乘他尚未到前线,擅自发8000名步兵攻敌,大败于昆仑关。狄青说:“号令不能整齐,所以军队打败仗。”依军法斩陈曙及临阵败逃的将佐30人。在执法如山的同时,他颇能体恤将士。行军作战,他与军士同饥寒劳苦;打胜仗后,他常把功劳推给其将佐。讨侬智高时全由他谋划,战事已完,记功报捷等一般余事全部交给安抚使孙河去办,他全不放在心上,因此将佐们深服其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