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代军事思想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46199400000042

第42章 宋朝兵家的文化背景与兵学发展的关系

宋朝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960-1127年为北宋,1127~1279年为南宋。

北宋初,在政治上努力加强皇权的封建专制,地方上武官担任的高级职务渐由文官担任,地方上的财政划归中央专设的机构,地方上的精兵编人禁军的系统。朝廷的权力实行分割与相互制约,如枢密院掌军事,统兵却归禁军三衙;又有御史台对百官实施监察。这些措施,使得宋朝的内部战争有一个突出特点:因地方势力膨胀而引发的战争几近绝迹,内部战争主要表现为农民和少数族的起事。

北宋初确立的政治制度,成为官僚机构日益庞大并日益腐化的温床。为防止贫苦农民的起事,北宋初又确立了募兵养兵的基本国策,军队数量越来越庞大,国库的亏空也越来越严重,对农民的剥削随之而加重,农民的起义也就更加频繁。

北宋初形成的皇权的过分强化和以文制武的局面,成为宋朝对外来军事威胁一贯表现软弱的一个原因。979年的高粱河(今北京城西北)之战和986年的岐沟关(今河北涿县西南之战,北宋大败于辽,对辽便基本采取了守势。北宋中期与西夏的战争,宋军往往进退失据,疲于应付。北宋末年与金的战争,宋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以至最后乞和不成,被金军攻破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南宋灭亡。南宋时期,对金作战采取消极防御战略,虽然屡屡击退金军的进攻,却不能乘胜北进,始终不能收复中原失地。南宋后期,宋军与蒙古军联合灭金,结果却是为蒙古扫清了南攻的障碍。南宋又不能及时调整战略,仍沿袭对金的防御策略,使战争的主动权始终操于蒙古军之手。宋军被动挨打,最终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所灭。

宋朝军事上的积弱和对外战争的长期处于劣势,不可能造就大批杰出的军事家,狄青、岳飞那样的名将不可多见。

另一方面,宋朝军事现状却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北宋王朝何以积弱积贫以致亡国?南宋王朝为何不能扭转战争的局面?诸多问题,促使一些有志之士潜心研究兵法,研究历史以比照现实,或发奋写成兵书,或上书献策,力图从兵学角度找到问题的答案。一些官员在战争实践中悉心总结经验教训,撰为专着,以警世人。同时,宋代学派林立,学派间的论争风行一时,这种风气也影响到谈兵论武的领域,带来宋代兵学论着风格多样、议论风发的特点。宋代的兵学论着中,固然不乏新颖深刻的识见,但纸上谈兵、不切实际或拘泥者亦不少。这种风气的盛行,与统治者的提倡不无关系,尤其是北宋神宗继仁宗之后重新开设武学,钦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为《武经七书》,更引起人们对兵学尤其是古兵法的热情。许洞的《虎铃经》、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是宋代兵书中较有名的。

宋朝军事上虽积弱积贫,社会生产力却波浪式地向前发展,科学技术有显着的成就,火药制作的武器逐渐增多,管形射击火器出现。这种进步迅速反映到军事上,影响到兵学论着方面。南宋初陈规的《守城录》,充分反映了这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