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代军事思想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46199400000014

第14章 孟子的战争观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发展了孔子的战争观。他把早期儒家“取信于民”的基本主张发展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着名论断,主张攻伐战取之事是否可行,关键看是否符合仁义,是否符合民意,民悦则取之,民不悦则不取。他以此来判断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质,指出夏桀、商纣是众叛亲离的独夫,成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是正义的战争。孟子在强调“仁者无敌”的同时,有忽视兵器作用的倾向,对武器装备的改进也是御敌求利的内容之一缺乏认识。

荀子根据战国后期的新形势,发展和改造了儒家的战争观。他认为以仁诛暴、以义诛不义出师一定奏凯,主张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的以仁义服天下的战争。这一点,基本是继承孔、孟的学说。同时,他从实际出发,赞赏开辟土地、充实仓廪、改进器械、募选材士、推行赏罚的霸者的做法。这就比孟子通达得多。由此可见,荀子的战争观兼容了一些法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