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文公、秦穆公要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和晋国、楚国同时结盟。于是,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在氾水南边。
有人对郑伯(郑文公)说:“我们郑国现在很危险,如果派烛之武劝说秦伯(秦穆公),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为了国家的安危,烛之武答应了。
当天夜里,烛之武就出城了。见到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肯定会灭亡。可是,您知道隔着晋国把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那么,您又何必灭掉郑国来扩大晋国的土地呢?那样只会削弱您的国力啊!如果秦国不灭亡郑国,而是让郑国成为秦国东道上的盟友,对秦国来说,是没什么害处的。”秦伯觉得烛之武说的不是没有道理。
烛之武接着又说:“您曾经对晋惠公是有恩的,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个地方让给秦国。但是,他却违背了这个诺言,早上渡河回到晋国,晚上就修起城墙防御秦国,晋国难道值得您再次信任吗?晋国已经把郑国当成自己的东部疆界,并且还想扩张西部的土地。如果晋国不侵犯秦国,那么它还能侵犯谁呢?这样不利己的事情,您还是要考虑清楚啊!”
秦伯听了烛之武的话,非常高兴,就立即与郑国签订了盟约,而且派杞子、逢孙等人帮郑国守城,就率军回秦国了。
晋国听说了这个消息,大臣们都请求晋文公下令攻打秦国。但是晋文公念在过去秦王对自己有恩的份上也撤离了郑国。
言行导航
烛之武受命于危难之中,为国家的利益,能够不畏强敌,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一个人赶赴敌营,劝说秦伯。面对大国之君,烛之武不卑不亢,慷慨陈词,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把秦晋联盟彻底分化瓦解,使秦国撤兵,郑国解围,这其中包含了无穷的智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始终是在权衡利弊。要成为一名成功的说客,既要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更要有出口成章的辩论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