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尚勇篇
45446200000025

第25章 冯婉贞英勇抗侵略

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侵略军占领了北京以后,到处杀人放火,抢夺财物。这种暴行很快扩大到郊区。

距圆明园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子,叫谢庄。庄上有个精通武艺的冯三保,他有一个女儿叫婉贞,当时18岁。她从小就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学得了一身好武艺,骑马射箭,舞刀弄棒,样样精通。冯三保在庄上办起了团练,侵略军到来时,他就带领村民在村前要道口上,用石头、土块修筑了石寨、土堡,准备防御敌人。

一天中午,侵略军的马队又到了谢庄。冯三保立即指挥团民们进入事先筑好的石寨土堡,命令大家等敌人靠近了再打。

这时,侵略军已经逼近石寨,枪声“叭叭叭”地响着。石寨土堡里的团民,却一动也不动。一直等侵略军走近了,冯三保才挥动旗帜,大声喊道:“开火!”随着这喊声,所有的枪一齐发射,侵略军像落叶一样纷纷倒下。敌人吃了亏,又攻打一阵子,看占不到便宜就败退了。

但是,敌人不会认输,他们肯定还会调集更多的兵力来报复,这是团民们意料之中的事。冯婉贞向父亲提出:敌人有洋枪洋炮,我们应该冲到敌人跟前去拼杀,让洋人的枪炮发挥不了作用。当天晚上,冯婉贞就把全村精通武术的青年召集在一起,组织他们去迎战。

第二天,冯婉贞率领青年们整装出发了。他们都穿着黑色的衣服,拿着雪亮的大刀和长矛,动作敏捷灵活得像猿猴一样。他们在距离村子2公里的一片茂密的树林里隐蔽起来。下午4点,侵略军果然拉着大炮来了。这次他们约600多人。当敌人来到树林旁边的时候,冯婉贞拔出大刀,奋勇当先,率领青年们向侵略军冲去。

侵略军遭到这突然的袭击,非常惊慌,队伍大乱。他们想放枪,可是距离太近,不能放,只好勉强用枪上的刺刀进行搏斗。冯婉贞带领大家,挥舞着大刀、长矛勇猛砍杀,侵略者招架不住,就纷纷败退。

狡猾的敌人急于想摆脱这短兵相接的困境,以便用洋枪射击,所以后退。冯婉贞看出了敌人的诡计,大声喊道:“注意,敌人想用枪炮打我们,赶快追击。”

在冯婉贞的带领和鼓舞下,大家又冲上去和敌人展开搏斗,全力打乱敌人的阵脚,双方混战在一起,打得不可开交。这一仗,一直打到黄昏,英勇的谢庄青年打死侵略军100多人,剩下的敌人,丢下长枪大炮,仓皇逃跑了。侵略军受到这次打击后,再也不敢来侵扰谢庄了。

言行导航

冯婉贞在与侵略者的斗争中,不仅显示出聪明才智,更表现出她勇敢的一面。作为一个女子,能够带领人们与敌人短兵相接,进行搏斗,真是不可思议啊!如果清朝的子民都能有这种勇气,那么侵略者就不会如此嚣张了。所以,当人民利益受损时,要勇往直前与敌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