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轻轻松松把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接近完美的12个关键
45438800000032

第32章 健康篇(1)

让孩子用健康的身体迎接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挑战

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一点儿都不假。如果孩子没有一副好的身体,那么,即使他学习成绩再好,有再强的能力,也是没有用的,因为他没有一副健康的身体来帮助他成功。所以说,父母在让孩子好好学习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让孩子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只有有了健康的身体,一切才皆有可能。

带领孩子一起运动吧

现在很多人都会认为,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孩子的体质也应当随之增强。可是,实际状况却不尽如人意。

调查表明,目前全同7~9岁的学生中,贫血率达到30%。近视眼初中生达到55%,高中生达到70%。1999年高考学生身体检查完全合格率仅达15%。在全国城市中,每10个男孩中就有1个肥胖儿。据上海对小学生耐力和四肢爆发力、50米短跑、400米跑、投掷实心球等项目的测试结果发现,耐力指标下降,四肢力量也有所下降。我国少年儿童体质亮红灯的现象,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因此,这些状况应该让家长警醒,孩子的健康必须从小抓起。

儿童对体育活动的喜爱、参与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孩子小时候不爱运动,长大也难以具备运动的习惯,而运动是与人的健康幸福相联系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在终身教育中提出“生涯体育”的观念,随后,“终身体育”一词便在国际上应运而生。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接受体魄教育和参加体育锻炼。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只有终身锻炼,享有健康,才可以满足人们的自身发展和完善、幸福愉快生活的需要。

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孩子“玩”的时间越来越少,这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现代的“生命在于运动”的生活方式注入中国的成人社会和老人社会。“运动”成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在另一方面,却是传统的“文弱之风”盛行于中国的青少年生活。“体育”是副科,是最不被重视的一个学科。

据有关调查表明: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除了体育课,在校中小学生花在锻炼上的时间平均每天不到半个小时。

在大多数老师、家长眼里,学习才应该是孩子的“本职工作”。现在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低龄化,“豆芽型”身材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的体育“爱好”越来越少,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甚至用于“玩”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出现这样状况的原因是很多人对“体育运动”的片面理解。很多人对“体育运动”的理解还停留在“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运动”的层面上。“我的孩子健康得很,从没什么大病。给孩子吃好一点,补一补就行了。用不着搞什么‘体育运动’。”可以说,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态。

殊不知,体育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体育锻炼能促进入的智力水平的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使人的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了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思维更加灵活、协调;其次,人们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和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因为参加体育活动本身就必须克服困难,遵守竞赛规则,制约和调控自己某些不利的个性品质;最后,体育能增进快乐,调节情绪。一项研究证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做“内腓肽”的物质,科学家称之为“快乐素”,它能使人产生愉悦。

3~12岁是人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此时的孩子在生理上处于生长发育和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可塑性强,最容易接受成人的引导与训练。所以,儿童时期正是养成自觉锻炼身体好习惯的时期。如果错过了,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由于受旧习惯的干扰,新习惯就难以形成。

有意义的体能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它包括两种主要的能力:一是擅于以技巧控制自身的动作,就是运动员、舞蹈家所表现出的智慧;二是擅于以技巧控制自身以外的物体,如画家、雕塑家等人所拥有的智慧。

具有身体运动智能是指孩子具有协调肌肉动作,举止优美而恰当,能合理精确地使用他们的身体和其他物品的能力。它主要是指孩子具有操作事物的技巧。

幼儿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就是满足幼儿对运动的欲望与兴趣,从热衷于自己觉得有趣的活动中,尽兴地玩,从活动中提高能力,促进健康。因此在父母与孩子平时的相处嬉闹中蕴藏着许多运动能力训练的契机。

父母首先要给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培养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忙于工作的年轻父母就懒于锻炼了。在一项中日比较研究中,3~6岁的中国孩子的身体运动能力明显地差于日本儿童。为改变这一局面,家长应以身作则,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对某项体育活动如打羽毛球、游泳等的兴趣。利用现身说法,感染带动幼儿也喜欢体育运动,并养成习惯,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

其次父母还应有意识地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来锻炼幼儿某一方面的能力。如母亲当裁判,父子俩比赛看谁做一只脚独立金鸡坚持时间长,由此培养幼儿的平衡、协调能力。或母子一起捡豆豆、折纸船、钉纽扣,在这一过程中既会增进母子间的感情,又能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锻炼手部小肌肉群的活动能力。

最后父母要注意锻炼活动的时间和质量。每天跑一跑、跳一跳,形式化地做些运动,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形式,保证适当的活动量和运动强度,使孩子得到真正的锻炼。

充分利用每一天,带领孩子一起运动吧。

有益于孩子的食物

人类头脑快速发育阶段主要在胎儿期和婴幼儿期。婴儿出生时脑重量为400克左右,达成人的25%。6岁时,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已达成人的85%。8岁时,智力可达成人的80%。可见,学龄前是孩子智力快速发育的阶段。

胎儿期大脑发育所需的营养主要通过母体获得,母体营养的均衡完整与否将决定胎儿的脑部与神经系统发育。

智力是由思维能力、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专注力、操作能力组成。我们说饮食对聪明的影响,其实是说饮食对这几个能力的影响。均衡的营养,可以支持身体,使孩子精力充沛,活动能力强,从而刺激大脑使孩子聪明;均衡的营养可以支持脑力,让孩子进行游戏,进而刺激孩子变得聪明。

均衡的营养包括很多,如: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还有,家长往往易忽视而今天最为重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健脑食物,一是有必要的结构脂肪;二是荤素的合理搭配;三是碱性食物;四是含乙酰胆碱和核糖核酸的食物。如蛋黄,含蛋黄素等脑细胞所必需的营养成分,能给大脑带来活力,充分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又如核桃,含有蛋白质、钙,常吃有健脑益智的作用。而缺锌,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更为严重的会致小学阶段多动症;缺铁,会使孩子疲倦、乏力、无神。

食物的色、香、味、形于培养儿童的自己进食和食欲非常重要。有的家长图省事,一天只给孩子做一次饭,全天就吃着一种饭菜,没过几天孩子就会感到厌烦。孩子也会到处跑,他会东家看看,西家瞧瞧,别人家做的饭菜,他也会这家吃吃那家尝尝。孩子对食物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也是孩子成熟的具体表现之一。作为父母要适应孩子的这种需要,要将孩子的食物做得色香味形俱全,满足孩子营养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对待儿童偏食、挑食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防患于未然。

从孩子成长早期抓起。如在婴儿期发现孩子有偏食挑食的倾向,可以采取及时添加不同种类、不同口味的食物,将孩子常常不喜欢吃的食物尽早和其他食物经常不断地加入。如许多孩子不吃胡萝卜,可以在婴儿期就开始加胡萝卜泥,10个月加煮烂的胡萝卜丝,1岁以后可吃胡萝卜片。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慢慢告诉孩子不同食物的营养,制作时注意色香味俱全,刺激孩子食欲,让孩子一看到就想吃。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对食物的喜恶,如自己不喜欢吃的从来不做。应经常变换食物种类,让孩子对食物总有一种新鲜感。

对孩子不爱吃的食物,家长不能采取粗暴的态度强迫进食。开始时劝孩子尝一尝,以后慢慢加量,或将孩子喜欢吃的食物和不爱吃的食物混在一起做。比如可以将孩子不喜欢吃的蔬菜包在饺子、馄饨以及馅饼里给孩子吃。

有孩子在场时,家长与别人谈论孩子的饮食习惯时,不能强调孩子爱吃什么,不吃什么,否则无形中起到强化的作用,可以让孩子与其他年龄相仿,食欲又好的孩子一同进餐,启发诱导孩子。

不可过多吃零食、甜食,特别是快餐食品,因为这些食品不会养成好“胃口”。

只要父母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努力帮助孩子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就能让孩子用健康的身体迎接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挑战。

保护好孩子明亮的眼睛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没有明亮的眼睛,那美丽的心灵上也会被蒙上一层灰色的阴影。如果孩子的眼睛不好,那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今后的升学、工作和生活。

眼科疾病最易形成的时期是幼儿到青春期,所以,作为家长,对于这一时期的孩子的眼睛保健应当多一点关注。为了保证孩子有良好的视力,防止近视,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合孩子的书

给孩子买图书,要买印刷清晰,插图鲜明,字体大些的,使孩子阅读起来不感费劲。培养幼儿以正确的姿势看小人书、写字、绘图等。眼睛与书画的距离要在35厘米左右。

2.看书的时间不要太长

每次约20分钟左右,休息几分钟,以减轻眼睛负担。所谓休息,就是暂时不看近处小东西,或到室外望望远处。如果连续看书的时间太长,不但影响视力,还会影响孩子的记忆力。

3.“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光线要充足,但也不要在太阳直射下看书写字。光线太强眼睛会受到刺激,太弱看不清,势必要离书或本子近些,这样时间久了就会造成眼轴发育过长,形成近视。告诉孩子看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不要在走路坐车时看书,不要躺着看书。两眼同时看书,大脑皮层视中枢会发出相同的控制信号,同等地进行调节,如两眼与书的距离不相等,会使一只眼看得清,另一只眼看不清。时间久了,必然促进眼疲劳,出现视物模糊、头晕、眼酸,这样不仅易引起近视,也会造成学习成绩下降。

除了防止近视外,家长还应当观察一下孩子的眼睛,注意不要让孩子患上“斜视”。正常情况下,人的两眼向前或向其他方向转动时,视轴是平行的。一旦出现一眼向内、向外或向上、向下斜,视轴相互不平行的情况,就叫斜视。

斜视不仅影响容貌,更重要的是会导致弱视。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斜视,应予以纠正,不能等长大了再说。

此外,应定期带孩子进行视力检查,如果发现孩子已经患上了眼科疾病,一定要及时治疗,最好带孩子到专业的眼科医院去检查,听取大夫的建议,积极配合大夫的治疗,必要时配戴合适的眼镜,切不可一拖再拖,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期。

牙好胃口就好

牙好,胃口才好,吃什么都香,孩子才能有结实的身体。牙好,当然就不能有蛀齿(虫牙),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从小就能保持一口洁白、健康、整齐的牙齿呢?

1.教育孩子讲究口腔卫生

两岁左右的儿童乳牙全部萌出,此时即应教育孩子做到饭后漱口,以利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减少口腔内细菌生长繁殖。幼儿期即应使孩子养成早晚刷牙习惯,否则,食物残渣在牙缝中长时间沉积会使细菌繁殖。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乳酸,乳酸长期作用于牙面上,使牙齿易脱钙,形成龋齿。龋齿的初期,只是釉质受到侵蚀,在牙的表面或沟窝处出现褐色或黑色的斑点或小窝,孩子并没有什么感觉。如果龋洞越来越深,穿透釉质达到深层,这时遇冷、遇热或碰到甜、酸的食物就会感到酸疼。

2.应当注意孩子的营养

蛋白质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钙磷是牙齿、骨骼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家长应当经常给孩子食用含钙、磷和维生素A、C、D的食物。鱼、蛋、奶、瘦肉、豆制品可提供优质的蛋白质。牛奶、虾皮、动物软骨、海带、芝麻、豆类、粗杂粮含丰富的钙,新鲜蔬菜、水果,可以调节儿童体内钙磷代谢,促进钙磷在牙齿和骨骼中的沉积,这对于预防儿童牙病也有重要的作用。

3.多吃五谷杂粮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尽量少给孩子吃过细的精制糕点、糖果等零食,尤其是临睡前,更不能养成吃夜宵的习惯。应当让孩子多食用粗糙而富有维生素的食物,多吃五谷杂粮,这样不但对儿童机体代谢功能有益,而且可以增强牙齿的咀嚼力,对牙齿和牙槽骨、面颌均衡的发育也有极其重要的保健作用。

4.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家长也应教育和指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刷牙应当竖向刷,即顺牙齿的长轴上下刷洗,这样才可以更干净地刷出牙缝中的食物残渣。不要横式刷,横式刷牙很容易损害牙乳头及牙颈部的牙釉质。刷牙时也不能太轻或太过用力,太轻达不到刷出污垢的目的,太重则容易使牙龈出血,引发牙齿炎症。刷牙时,还应当均匀、细致地刷遍牙齿的每一个角落,不要例行公事,糊弄了事。

5.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儿童牙病早期往往会因为没有明显的症状而被忽视。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做口腔保健检查是很必要的,一般每半年一次为宜。如果发现孩子有龋齿,就应及早治疗,发现孩子说牙疼,就该立即去牙科医院,把龋蚀部分填充,这样不仅止疼,还能防止龋齿进一步发展。如浅、小洞不及时治疗,就容易使龋洞变得更大,严重者,还可能会影响到孩子肠胃等器官的健康。

睡眠对孩子发育至关重要

有些四五岁的孩子,晚上总是睡得很晚,白天没有精神,这样对其生长发育是非常不利的。孩子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往往和父母的教育有关,这种教育不仅仅是言教,更多的是身教,父母生活不规律,孩子就容易晚上熬夜、早晨睡懒觉。父母起得都那样迟,又怎么要求孩子起得早?

除了生活习惯,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因素,例如夏天天长又热,孩子睡不好,或者孩子不上幼儿园,所以父母允许孩子熬夜。有时午睡过多,或大人因看电视、聊天而睡得晚,或者父亲很晚回来,孩子正要睡,一见父亲又精神了等,慢慢形成习惯,恶性循环。也有时因为附近有噪音或亮灯,很晚不能入睡。

熬夜必然不能早起,睡眠不好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会因此容易得病。那些拒上幼儿园,拒绝上学的孩子,有时就是因为熬夜,早晨起不来。

孩子的正常就寝时间应该是:2~4岁的孩子19:30~20:00,5~7岁的孩子20:0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