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轻轻松松把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接近完美的12个关键
45438800000030

第30章 烦恼篇(3)

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双职工的家庭比较多。父母要外出工作,孩子出生后没有人照顾。他们觉得交给保姆还不如让自己的父母来照顾更放心。有的家里虽请了保姆,但爷爷奶奶也同时协助照看。

另外,目前中国托幼机构不够发达,入托比例很小。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福建省有92万多3岁以下的小孩,入托的才2万人。有90万3岁以下的小孩在家庭中接受家庭教育。入托困难,所以祖辈来帮助带小孙子的现象很普遍。还有,老人对带小孙子有一定的热心,觉得老有所为。另外,老人觉得自己过去工作很忙,没有精力带自己的孩子,现在可以补偿过去的遗憾。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中国人有三代同堂的思想,觉得子孙满堂是天伦之乐,带小孙子能从心理上得到平衡,精神上得到安慰。

对于“隔代抚养”,现在社会上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爷爷奶奶带孙子,做父母的能很放心地工作,有的认为“隔代抚养”存在一定的缺陷,对孩子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即有利有弊。

认为爷爷奶奶带孙子不好的理由有:

第一,爷爷奶奶会宠孙子,袒护孙子,过分关怀。这样会使孩子娇生惯养,吃不了苦。

第二,爷爷奶奶带孙子,沿用过去年轻时带孩子的经验,不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孙子。

第三,爷爷奶奶观念保守,年纪大,行动受到限制,带的孙子较封闭,不爱活动。而父母带的孩子活动量较大,较活泼开朗。

第四,爷爷奶奶容易成为孙子的防空洞、避风港,使两代人在教育观点上产生矛盾。

现实中确实存在这些现象,让爷爷奶奶带过的孩子绝大多数溺爱有加,科学养育不够,大人包办代替过多,孩子被惯得缺乏生活能力,上幼儿园后,不会自己吃饭,还要老师喂。尤其是被老人在家宠过的孩子,入园后适应集体生活慢,并且大多独处,不会与人交往,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而这些不会自己吃饭、穿衣服,不会和别的小朋友追逐嬉戏、只愿独处的孩子,由于运动少,自身动作难以协调,同时也影响了其大脑及智力的发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追踪1523名婴幼儿成长达20年,得出国际公认的结论:如果以17岁智力成熟作为100%的话,50%的智力是在4岁以前获得的。

显然,当今中国大多数婴儿便丧失了生命最初几年开发潜能的黄金年华,有教育学者指出,这不仅对孩子本人、家庭,乃至国家和民族,都是对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与此相反的是,很多人认为爷爷奶奶带孩子也有很多有利的因素:第一,爷爷奶奶带孙子会把一些传统文化,文明行为、品德传给孙子。一般由爷爷奶奶带的孩子品行都不错。

第二,爷爷奶奶退休后会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帮助子女将孙子带好。

总之,由爷爷奶奶带孩子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关键是如何扬长避短。

这里有5个积极的建议,爷爷奶奶不妨试一试。

第一,学习现代教育观念,改变过去同有的教育观念;第二,要有健康的心理;

第三,要有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第四,要培养孩子爱学习、生活自理和劳动的习惯。要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第五,家庭中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家庭关系,在讨论问题时所有家庭成员都要平等,让孩子有发言权。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觉得自己也是家庭的主人。让孩子在平等和睦的家庭气氛中成长,孩子的心理就会更健康。

爷爷奶奶也可以通过上老年大学、家长学校等学到新的教育观念。在新世纪里,祖辈和父辈一起协力对第三代进行教育,一定能够将第三代培养得更好。

我辅导不了孩子

有的父母由于种种原因,文化水平较低,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功课。他们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来会打洞。自己文化水平低,对孩子的学习帮不上忙,孩子也强不了哪儿去。因而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放松了要求,使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常说的话是:“我们家祖坟上就没有那棵苗。”有的家里当父亲指导孩子学习时,母亲则在一旁说:“你还有脸说孩子,你小时候还不如他呢。”这样,给孩子造成了“我的父母、爷爷、奶奶都在学习上没有能力,我也一定比不上别人”的想法,使孩子缺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因此降低了自己在学习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父母觉得没有资格指导孩子学习,对孩子的学习也不问不理,不能尽到父母对子女的指导、教育义务,这样一来,孩子的学习可能真的会落后。

其实每位家长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形象和语言对孩子感染力最强,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而且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倘若家长能吃苦、有毅力、勤学好问,那么孩子首先接触到的良好教育和启迪就来自于家长。

历史上很多名人如安徒生、高尔基等世界上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的父母文化水平并不高,甚至只字不识;如今,父母学历低,子女学习成绩出众,做出重大贡献的事例也很多。这充分说明,父母的文化水平低并不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

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可以不必直接插手。学校承担着对孩子系统教育的责任,家庭中有能力指导孩子的父母并不多,直接指导孩子学习的是教师,父母主要是正确的引导孩子,为孩子创造好良好的学习条件。

家长最应该做的是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不断讲明学习的意义,要让孩子知道学习知识、掌握了本领,才能成为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生活才会更有意义。同时,给孩子树立信心,让孩子坚定只有好好学,多下功夫,才能够把知识学到手的信念。二是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要安排好孩子的吃饭、休息、学习的时间,给孩子及时准备好学习用具和做作业的良好环境。三是经常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父母可以了解一下孩子在校的情况,老师教了什么,有无家庭作业,看看孩子作业本上的成绩,让孩子感到父母对他学习的重视。四是采取一定的奖励、惩罚措施。但要注意奖励和惩罚要在必要时运用,还要注意奖励和惩罚的效果。五是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配合老师开展各项工作。

不直接插手孩子的学习,更容易培养孩子学习的独立性、自觉性、主动性。孩子的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对学习十分有利。孩子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好自己的事情。

孩子沉迷于网络世界怎么办

要想让孩子走出网络世界,那么就需要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充满活力的现实世界。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上网的人越来越多,包括孩子。令人担忧的是,有的孩子上网成瘾,造成了一系列不良结果,学习成绩下降,不和朋友交往,身体情况逐渐变弱,这些都是上网成瘾的后遗症。于是,怎样才能让这样的孩子摆脱网瘾成了父母们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也许,只有弄明白了孩子的所思所想,了解了他们的渴望和不满,真正贴近他们,与他们充分沟通,才能找到答案,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孩子的网瘾加以预防或是克服,帮助孩子避开成长道路上的陷阱。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城市上网小学生比例为25.8%,初中生为30%,高中生为56%。据统计,患有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网民高达10~15%,网络这把利剑正在无情地吞噬着孩子的身心健康。面对孩子的上网成瘾,有些父母不是打就是骂,要不就是强制阻止,但是这些都没有效果,却导致了孩子的自暴自弃;也有些父母企图用眼泪来感化孩子,结果也是令人失望。于是,正确引导孩子使用互联网,预防和纠正孩子上网成瘾成为了家庭教育中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孩子沉迷于网络,大多数的原因是业余生活空虚造成的,这或多或少是由于父母的原因。因为父母没有多余的时间在孩子的业余生活陪伴他们,于是他们就找到了网络这个“朋友”。这个“朋友”可以为他们提供很多新奇的东西,让他们不再空虚,当然,孩子也会从“朋友”那儿吸收一些不良的知识。慢慢地,孩子就会对网络上瘾,这种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1.强烈的依恋性

沉迷于网络的孩子不管是心理还是行为上都被上网这个活动支配着,上网也就演变成了孩子主要的心理需要,上网的时间和精力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大,进而导致孩子生物钟的紊乱。当孩子没有办法上网的时候,会有一种强烈的渴求,甚至会产生烦躁和不安的情绪,一旦上网之后,情况就会好转。于是,上网就占了孩子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也都被网络所占领,学习的动机就会减弱,生活的质量也相应下降。

2.情感淡漠

上网成瘾的孩子对网络上的朋友如胶似漆,但是对他们有血肉关系的亲人则会显得有些冷漠。当他们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他们不会向家人以及朋友表露,而是会把情绪隐藏起来,到网上去和网友倾吐、宣泄。除此之外,孩子整天上网,父母当然会阻止,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因为父母的限制而和父母发生冲突。

3.人际交往范围变窄

上网成瘾的孩子一般在网上会有一大群网友,他们会在上面和网友们聊得很尽兴,但是在现实生活的交往却让他们感到很困难,从而会产生严重的社交焦虑。网上交友的游刃有余和现实生活中的不断受挫,这两个方面的反差更会导致孩子更多的重复上网的行为。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时,他们就会把自己的人际交往转入虚拟的网络空间,同时也和现实的人际关系逐渐疏远或恶化,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也会采取逃避或对抗的态度。另外,上网成瘾也会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4.意志力薄弱

有些孩子虽然痴迷于网络,但是也能够意识到自己过度上网所带来的危害,于是他们企图缩短上网的时间,但是总是会以失败告终。经过一段强制戒除之后,孩子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最后成瘾行为反复发作,并且会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倾向。其实,孩子的网络成瘾就和吸毒、赌博一样,是一种精神依赖病症,一旦陷进去,就很难自拔。只有及时发现,及时引导,才能防患于未然。

孩子上网成瘾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是其根本的因素来自家庭、学校、社会。

1.精神空虚

当孩子痴迷于网络,父母是最伤心的,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总会很失望。但是,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孩子会有这样的行为,绝大多数的原因是父母所造成的。想想看,当父母在忙于工作的时候,你只满足了孩子“吃饱了,喝足了,穿暖了,兜里有点零花钱”,但是,你却不知道最近孩子的烦恼是什么,和同学之间有没有友好相处,当别的孩子总是喜欢欺负他的时候,他应该怎么办?这些,你注意过吗?有的孩子在父母那里感受不到关心,寻求不到支持的时候,他们就到网络上去寻找,当他们受到别人的欺负找不到发泄的地方时,他们就化名到网络上去骂人,去发泄。

2.性格不良

除了家庭因素所导致的精神空虚之外,孩子不良的性格也是上网成瘾的重要原因。根据有关观察发现,容易上网成瘾的孩子大多有不良的性格特征,比如性格孤独、内向,不愿意和人交往,心中有了矛盾或是苦恼而自己无法排解的时候,他们就会去上网发泄。因为他们发现,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鼠标操纵在自己手上,键盘随便自己去敲打,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说什么就和网友聊什么。很快的,他就会迷上网络。

3.环境影响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不再是陌生的名词,孩子对电脑更是驾轻就熟,网吧也是随处可见,网上的东西良莠不齐。网吧经营者本着赢利的目的,为那些还没有完全具备辨别是非能力的未成年孩子大开方便之门,这样很容易让这些孩子在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中迷失自己。

4.学习的压力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有的孩子在巨大的压力下丧失了求知的欲望,机械地死读书,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进而逃课,上网吧,沉迷网络。某重点高中的一个高三学生,在高考前就跑进了网吧,上网成瘾,他对医生说:“天天分数,天天学习压力,感觉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