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轻轻松松把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接近完美的12个关键
45438800000029

第29章 烦恼篇(2)

有些家长无意之中说一些善意的谎话,却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影响。有个家长接受了朋友的一条围巾,他不喜欢这件礼物,对妻子和女儿诉说围巾的色彩如何不好。但是,后来当他见到朋友时,却大声感谢朋友送给他一条漂亮的围巾。虽然他说谎的目的是为了感谢朋友的好意,但是孩子会以为说谎是很正常的,说谎是可以的。

2.大人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所致

孩子做错了事,家长不是循循善诱、耐心教育,而是采取简单的说教或打骂、体罚的方法,运用强制手段让孩子认错,造成孩子为了躲避家长责罚而说谎。另外,由于家长的溺爱、娇惯,对孩子的错误包庇、袒护,也易导致孩子说谎。

3.虚荣心所致

孩子与同龄人交往,一起游戏时,免不了要相互比较、竞争。有的孩子会吹嘘自己的玩具比同伴的多,自己的衣服比别人的贵,也会夸自己的家长比别人有能耐等。孩子有时为了显示自己比别人处处占优势而夸大事实,编造谎言。

4.为了达到某种愿望而说谎

如天气并不很热,孩子想吃冷饮,他会故意擦汗,表示天气很热,嘴里不停地念叨“热死了”,目的是为了向家长要钱去买冷饮。

5.由于孩子年龄小,记忆不清晰或由于时间概念模糊而造成的说话不真实如一个月前妈妈给婷婷买了一个可爱的娃娃,别人间她什么时候买的,她会说是昨天买的。孩子还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甚至把想象、渴望的事情当做现实。

怎样对待孩子说谎呢?

由于孩子智力、知识水平较低而造成的无意识说谎,家长不必大惊小怪,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记忆力、想象力、辨别力、分析能力的发展,这些说谎现象会自然消失。父母可亲切地指出与事实相慎的地方,帮助他把希望、想象与现实分开,切不可粗暴地训斥,也不要归结为道德问题,否则会使孩子感到莫名其妙和惊慌失措。

孩子有说谎的不良行为,家长要耐心教育,循循善诱。家长先不要责备孩子,而是要找出原因。属于有意识说谎的,要帮他分析危害。可用形象的事例来帮助孩子了解说谎是一种不良行为,会失去别人的信任,会失去朋友,并鼓励他,帮助他改正。当孩子有了进步,要及时表扬,给以信任。要激励孩子鼓足勇气,积极向上,争取做一个高尚的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胜于言教。家长要做到不说假话,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也可通过故事、电影及文学作品等为孩子树立榜样。家长切不可不负责任地对孩子轻易许愿,如“你要是乖,我就给你买……”而后来又不兑现,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跟着家长学说谎话。

父母教育孩子的观点不一致怎么办

年轻的夫妻,初为父母,会遇到很多的具体问题,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当遇到问题时往往不知怎么处理。特别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如果父母没有一起讨论、商量,不能就孩子的问题达成一致的意见就会令孩子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更为糟糕的是当孩子有了一定的推理、思考能力后,会有意利用这种局面,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开脱。

吃饭时间到了,小宇却又玩又闹,不好好吃东西。妈妈要管,爸爸却说:“随他去吧,小孩子,饿了就会吃的。”结果,饭后妈妈好不容易把一切收拾干净,一扭身却见儿子用一双脏手在厨房的菜盘子里抓着吃。母亲当然不能允许,父亲却说:“饭还没有凉,让他去吃好了。”孩子认为父亲才是自己的救星,妈妈居然不让自己吃饭,真是一个坏妈妈。所以以后每当做了不应该做的事都向爸爸求救,只要用祈求的眼神望着爸爸,爸爸就会为他解围,妈妈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妈妈在孩子心中反倒没了威信,在家里没了地位。

这位父亲所表现出的一切实际上是对孩子的有意偏袒、庇护,是一种溺爱。往往母亲正费力纠正孩子的毛病,却被父亲一个赞许的眼神给肯定了。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不能很好地沟通,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难以协调,孩子无形中对父亲产生过分的依赖,心想:反正有爸爸撑腰,有爸爸护着自己,妈妈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孩子因而会放任自流。孩子在父亲的支持下打败了母亲,挫败了母亲纠正他错误行为的意图,助长了自己的错误倾向。

有的家庭恰恰相反,父亲严厉管教,母亲却时时流露出对孩子的一种歉意。父亲刚刚教训完,孩子脸上的泪还没干,母亲就迫不及待将孩子叫到另一间屋中,又是给糖果,又是拥抱。这样使得孩子心理上会认为父亲刚才的教训不是在教育自己而是对自己无端的责难和惩罚。

无论父母哪一方过于严厉或过于放纵,若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存在分歧,暴露出矛盾,都会带来负作用。那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若夫妻之间存在分歧该怎么办呢?

小点点是一个聪明又十分好动的孩子。父母对点点有着很高的期望,但两人的教育方法不同,父亲提倡启发式教育,而母亲的教育方法却比较简单粗暴,打几下教训教训是经常的事情。一天周末,爸爸正在院子里除草,儿子急急忙忙地跑到爸爸身边,叫喊着:“爸爸,爸爸,妈妈要打我,快来呀。”“又为什么?”“说我的作业写得太乱。”“不要怕,我和你妈妈谈谈,有爸爸在,她不敢把你怎么样!”点点放心了,很得意地跑掉了。

爸爸妈妈对教育孩子有不同的看法,这一点点点早已知道,而更让点点认为有机可乘的是爸爸愿意为自己辩护,这样点点可以用父亲做挡箭牌,为自己的行为做掩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能意见一致、相互配合会因此引起很多争端,甚至会造成夫妻关系的不和睦;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会使孩子能利用父母的矛盾逃避自己应负的责任。显然这样是不可取的。但事实上大多数父母在教育方式上看法有异,也并非就一定会有坏的效果,关键在于父母双方怎样处理这种分歧。

需要明确的是,父子与母子之间的关系是有相对独立性的,虽然三人生活在一个家庭里,但并非要按照同样的模式处理关系。丈夫如果不同意妻子对待孩子的方式,可以在孩子不在场时发表自己的意见,两人心平气和地进行讨论,但绝不该插入其中进行干涉,尤其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阻止和提出反对意见,这不仅会伤了夫妻感情,还会让孩子不知所措。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母亲与孩子,可以说不干父亲的事,父亲没有权利来对母子问的关系做决定、定规则。

对孩子的教育父母都有责任和权利,但并不等于一方可以干预另一方的决定。尽管父母都可能认为自己的方式是正确的,但究竟是否完全正确,或谁的更正确,却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即使双方基本上的认识一致,遇到有些具体问题也可能产生分歧。一般来讲,现代的家庭中没有绝对的权威,父母可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处理与孩子的关系。而对于孩子,他应该懂得与妈妈之间的问题同妈妈解决,而不应去搬爸爸做救兵,这是对他自己和对父母的尊重,而父母不应交叉参与相互关系问题的解决,这也是对孩子能处理好这一问题的信任。对来自父母双方不同的教育观点下成长的孩子,应有能力学会取舍,而不为分歧所迷惑。在大部分情况下,如果父母能尊重对方的观点,不加干涉,两种方式可和谐相处,而孩子可以从每一对关系中获取对自己成长最大的益处。

不干涉孩子与父母任何一方的关系,并不等于对儿子的求援耸耸肩,不予理睬。父亲可以帮助儿子分析一下为什么妈妈要打他,是不是孩子自己有错却不知道,如何才能避免挨打。在上面的例子中当然要指出作业潦草是不对的,如果将作业写得整齐就不会挨打了。这样直接进入问题的中心而避免因方式不同而起争执,会使孩子无隙可乘,可谓殊途同归。

父母该怎样处理孩子问发生的冲突

对于四五岁的孩子,家长往往是这样教他和别的小朋友相处要互相谦让,要互相帮助,要对小朋友友好,要好好玩。

但是实际上,孩子在玩耍的时候,却经常会和小伙伴发生冲突。出现吵嘴、打架的事情,父母应当怎样处理呢?大多数的家长会仲裁谁对谁错,然后对错的一方进行指责。

例如,家长看见小明打了小聪,于是就说:“是小明先动手的吧,小明不对。”然后就让小明承认错误。可是这个判决却错了。因为小明出手的时候,正好被家长看见了,而在这之前,小聪已经踢了小明一脚。这是常有的事情。这样,被冤枉的那一方,心中会留下创伤。事情的全部过程不清楚,只凭看到的进行评判,这种评判本身就是错误的。有些家长评判时,必然判定出一方是“坏人”,如果判定不当的话,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稚嫩的心灵,即使评判正确,也很容易伤到孩子的自尊。

还有的家长会各打五十大板,即让双方相互说“对不起”。这样的做法更不可取,这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做法,很容易让孩子认为世上根本没有是非可言,这样也会在两个孩子的心中都留下阴影,并使他们因为这次被批评——而不是吵架感到不快。

在吵架这一问题上,孩子显然与大人不同。大人之间要是吵了架,就很难和好了,有时候甚至还会断绝交往。可是对于孩子,即使是狠狠地打了一架,第二天也会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又在一起玩了。当孩子发现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比自己一个人玩更有趣时,他会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找出这样那样的方法来解决好冲突。对于这种情况,孩子是有自我主张的,做父母的最好是持信任的态度让其自然发展。

孩子的吵嘴和打架绝不是坏事情,充满活力的孩子会在争吵中学会与朋友相处的方法。争吵,然后和好——经过这样无数次的反复,孩子渐渐地能够理解对方,同时也学会设法让对方理解自己,从而建立起朋友之间的相互信赖关系。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也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和朋友争吵并和好的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会比较强。同时,这种争吵及和好的经历也会促使孩子增强自信,乐于与伙伴相处,乐于在团队中生活。

只有有自己的想法的孩子才可能与别的孩子产生冲突——吵架,这不一定就意味着孩子爱挑事,爱给大人找麻烦。吵架的原因很多,有时是孩子在捍卫自己的利益,有时是因为孩子对于某些问题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而得不到认可,当然有时也会是孩子在侵犯别人或者无理取闹。不过,无论怎样,吵架,只有在勇敢的孩子身上才会发生,软弱的孩子是不敢和伙伴吵架的。

虽然,孩子吵嘴、打架,都会给大人带来不少的麻烦,但是,只要没有什么危险,父母还是不要干预为好。没有大人的介入,他们在群体里相互争吵、打架,然后又自己和好。就在这反反复复的过程中,孩子的社交能力便逐渐地锻炼出来了。孩子年纪越是小,年龄越是接近,冲突就越容易发生。不过,这种争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变得少起来。家长当然不能鼓励孩子和别人吵架,但也不必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去和别的孩子吵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会学习到一种处世的本领。

我是从哪儿来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小明问爸爸:“我是从哪里来的?”爸爸觉得孩子一天天长大了,也该告诉孩子一些关于性的问题了。于是,爸爸就耐心地把生育的问题给他解释了一下。小明费解地挠着脑袋说:“我没听懂。”爸爸很生气地说:“给你讲你又听不懂,那你瞎问什么呀?”小明委屈地说:“隔壁的小丽是从东北来的,我也想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这是一个小误会,孩子并没有问性的问题,但家长却对此十分的敏感。很多父母面对孩子提到性的问题时,总是很尴尬,难以启齿。大多数家长不知用什么方式来解答子女的性疑惑。有的家长会说:“等你大了就明白了。”有的家长会含糊地搪塞几句,但总是欲言又止,词不达意,有的家长甚至会认为孩子提出的性问题是不正常或不正经的行为,所以不予回答或是大声呵斥。

其实,对于孩子的性教育要分年龄阶段,同时还要掌握与孩子交流的基本技巧。据性学专家介绍:首先,对孩子提出的有关性的问题绝不应回避。性科学研究发现,每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即可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掌握性别识别,尽管他(她)并不明白何以要区分彼此,但对异性产生的某种程度的回避和距离感已具有潜意识,所以当孩子向父母提出任何与性相关的问题时,他(她)往往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要一口回绝,认为他(她)不该问,或者顾左右而言他,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困惑,并且很可能使好奇心演变为心理的阴影,对今后的成长产生障碍。

其次,尽可能多掌握一些性科学知识。尽管性科学所包容的学科范围极其广泛,包括生理病理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很多人都难以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但尽可能多地涉猎一些这方面的知识非常必要。性教育和引导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举足轻重,所以做父母的多付出一些,孩子也就多获益一些。

最后,不要过分担心尺度问题。多数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提出的性问题超过了他的年龄所该了解的,担心讲得多了会产生副作用。其实,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有层次和步骤的,每一个年龄段所提出的问题都有差异,一旦有所了解,孩子大都不会穷根究底。三四岁的孩子可能对“宝宝就像一粒种子在妈妈的肚子里成长”这样的回答就满意了;对十三四岁的男孩讲偶尔的自慰不会对身体产生大碍,一定会安抚其躁动的内心,他多半不会再进一步问你自慰的方式都有哪些。

此外,预先做些示警工作。过早接触性行为对孩子的生理、心理两方面均会产生严重危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对孩子“示警”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说,对年幼的孩子灌输异性触摸自己私处是不友善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或者向成年人告发;对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应该向他说说过早与异性进行性接触很可能对性器官产生危害,感染诸多疾病,并可能为未来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待生理、心理两方面均成熟之后才可以接受健康文明的性生活,要学会洁身自好等等。

爷爷奶奶把孩子宠坏了

很多年轻父母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看,孩子吃饱穿暖倒是不用担心,可爷爷奶奶太宠孩子了,他们只关心孩子的吃饭穿衣,不懂得科学教养,结果孩子被惯出一身毛病。父母发现孩子的毛病想管教时,爷爷奶奶还护着不让管,以至于孩子越来越有恃无恐,谁的话都不听,造成孩子进入幼儿园或上学后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在我国隔代抚养的家庭占25%至30%,由两代人共同抚养的所占的比例更大。我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比较重,一些年轻的夫妻跟父母一起住,一般直到第三代年龄稍大些或者上幼儿园后才分出去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