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轻轻松松把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接近完美的12个关键
45438800000014

第14章 习惯篇(2)

当朋友的妻子拿了一个苹果给萌萌的时候,这次,她没有等妈妈说什么,就向其道了谢。

吃饭的时候,李太太将女儿放在椅子上,给了她一个勺子和一盘菜,让她自己吃。正当大人们吃得开心的时候,突然听到“吱”的一道刺耳的声音。原来,是萌萌用勺子在划盘子。李太太见状,放下筷子,严肃地对萌萌说:“知道吗?你打扰到了我们。”萌萌看见妈妈生气的样子,不知道如何是好。正当朋友想要打圆场的时候,李先生阻止了他。此时,李太太又说:“当你打扰到了别人的时候,你不应该有什么表示吗?”“对不起!”萌萌说。李太太听了,微笑着对女儿说:“没有关系,只是下次你要小心一些,知道了吗?”“知道了。”萌萌用力地点了点头。

吃过饭之后,萌萌觉得有一些口渴了,但是这个时候大人们都在说话,没有人注意到。于是,她走到他们面前,说:“对不起,可以打扰一下吗?”朋友和其妻子都感到非常吃惊,而萌萌的爸爸妈妈却觉得很正常:“有什么事吗?”“我口渴了,想喝水。”于是,李太太就倒了一杯水给她。

无疑,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他们教育出了一个懂礼貌的孩子。当然,这也说明了,懂礼貌的孩子是父母教育出来的。

孩童时期是孩子正处于积极学习、建立自己行为规范的时期,比较尊重他人的指导,容易接受行为训练。有心理学家指出,孩童期是培养孩子礼节行为的最佳时期。

首先,父母要成为孩子的表率。比如,当父母带着孩子去做客的时候,如果孩子忘了说礼貌用语,父母不要在别人面前指责孩子,而是要对孩子做出适时的提醒,或是在事后提醒教育孩子。要知道,不管是批评还是指责,往往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和不服心理,而且这种做法本身就不礼貌。

其次,要抓住带着孩子去别人家做客的好机会,对孩子进行礼貌教育。一般说来,孩子到了一个他不熟悉的环境中就会变得比较拘谨,比较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当父母要带孩子去做客的时候,要提前告诉孩子,到别人家里应该怎么做,要有什么规矩。经过父母事先的教育,当孩子在做客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应有的礼节。当孩子有礼貌时,很可能会受到别人的表扬,这对孩子来说又是一种鼓励。

除了行为上要有礼貌之外,父母还要教育孩子在穿着打扮方面要有礼仪。要知道,着装服饰也是礼仪习惯的一个内容。有的家长盲目地认为在人际交往中要追求时髦、漂亮,其实不然。家长打扮孩子也要得体大方,要注意年龄特点,注意穿戴场合,学一些美学知识,让孩子的服饰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但是,家长也必须注意凡事都有个度,如果过分打扮孩子,就容易使孩子养成爱慕虚荣的毛病,容易分散孩子对学习的追求和对正当事情的注意、兴趣,容易使孩子变成小大人,容易使孩子活动减少、变得娇气。

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还包括了要培养孩子讲卫生、守秩序的品行。爱清洁、讲卫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整洁卫生的要求,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值得关注的是公共卫生和家庭卫生。孩子从小就被要求做到“四勤”——勤理发、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在公共场所要做到“五不”——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地大小便、不要乱扔瓜皮果屑、不要乱倒污物、不要损坏树木花草;在家庭里,父母要给孩子灌输整洁的思想,环境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自己的东西要存放整齐有序等等。

培养孩子勤奋的习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意思是一切成功的背后都有辛酸的磨炼。只有有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成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稍许浏览一下历史我们会发现,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不同凡响的成就,都是与他们的勤奋好学分不开的。

在浩瀚的宇宙中,除了人以外几乎没有游手好闲的东西存在,所有的事物都在根据自身的规律永不休止地运行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法则就是工作,”有人说,“工作使有机的事物缓慢而有条不紊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生活中没有其他含义,这就是自然的法则,任何地方一旦停止了活动,那么,就一定会后退。我们一旦不再使用自己某个部分的器官,它们就会开始衰退。只有那些我们正在使用的东西,大自然才会赋予我们力量,而那也是我们唯一能支配的东西。

现在的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太过急切,常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忘记培养孩子一些决定他们命运的好习惯。为了把你的孩子打造成一个你心目的“天才”,就要用正确的、合理的方法去培养孩子,激发他们的斗志,通过自我努力、自我教育形成勤奋刻苦的好习惯。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勤奋的习惯呢?以下是教育专家给父母们的一些建议:1.通过劳动促使孩子勤奋

勤奋不仅表现在学习,更表现在工作和劳动上。当孩子走上社会后,他的勤奋就直接表现在工作中。因此,父母要有从小就通过劳动来培养孩子勤奋工作的好习惯。

首先,父母要树立勤奋工作的榜样。许多时候,父母会做一些艰辛的工作,例如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地从事体力劳动,做一些又脏又累的活等。如果父母咬紧牙关,认真地去做这些事,孩子也会学到父母的这种勤奋。

其次,告诉孩子要零花钱就得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挣,如果孩子想要更多的零花钱,他就得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干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懂得,只有努力干活才可以有收获,懒惰的人是什么也得不到的。这样,等孩子长大后,他就能够勤奋地工作了。

2.让孩子有替父母分忧的孝心与责任感

经受过一番勤奋刻苦磨砺的人,一定是一个已经具备责任心的人。责任,不但是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关心自己的人负责。当一个孩子懂得了父母挣钱不易的时候,他就会想:我一定要争口气,让我的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这个目标,他会更加勤奋刻苦的去学习,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

因此,让孩子有替父母分忧的孝心与责任感,往往会成为激励孩子去努力奋斗的一种动力。

3.劳逸结合,不烦不腻

劳逸结合的办事效率远远高于死缠烂磨的办事效率,其中原因就是使孩子保持着对事物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在做功课时要充分注意休息时间,让孩子舒展一下筋骨、放松一下精神状态。不要长久地磨时间去学习,那样既达不到学习的目的,也容易使孩子产生腻烦心理。所以,在教育过程中,父母要根据孩子的精神状况,让孩子进行适当的休息或调整。

4.对孩子循循善诱

不管是意志和毅力孩子总是不如成人,为了让孩子养成勤奋的好习惯,父母不妨采用循循善诱的办法——就是有步骤地引导孩子去学习。循循善诱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注意培养孩子在学习方面的基本功,比如孩子要有一定的知识面;二是要注意适时的教育,引导孩子勤奋学习要抓住孩子有学习欲望的时候;三是要注意适量,孩子毕竟是孩子,不要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孩子,学习的内容不能越过孩子所能承受的范围;四是父母态度要平和,引导孩子勤奋学习应该怀有一种平常心,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5.父母要让孩子多听、多接触勤奋的事例

“天道酬勤”也好,“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也好,这些都说明了养成勤奋刻苦好习惯的重要性。

父母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比如:古时“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精神与现代的学习环境作比较;在电视上所看到的奥运、亚运会或全国运动会上的金牌得主,他们训练的刻苦、拼搏的顽强,以及不夺金牌誓不罢休的毅力,无一不是勤奋刻苦的真实写照等等。让他们明白一个知难而退、怕苦怕累的人,是必然一事无成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可以不劳而获、心想事成的。“付出才会收获”的道理,需要父母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孩子亲力亲为的亲身体验。

父母还可以通过讲一些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让孩子知道,只要能克服艰苦条件而勤奋学习都是可以取得成功的。让孩子知道,能够克服艰苦条件而勤奋读书,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在崎岖的奋斗中能坚持下来,想必更需要一种毅力,但是只要坚持下来,就能拥抱成功。

一个人若想成功其实并不太难,只要他能够勤奋地做人,勤奋地做事,勤奋地学习和积累。一个人勤奋的品质,就是他人生的资本。越勤奋的人财富就会越多;越懒惰的人,所失去的人生机会也就越多,等待他的也只能是个失败的人生。

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孩子能够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理财的能力。

美国著名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中学毕业时,父亲送给他一枚硬币作为礼物,并嘱咐他:“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广告栏,自己找一份工作,到世界上闯一闯。”后来取得很大成功的戴维在回首往事时,认为那枚硬币是父亲送给他的最好的礼物,它使戴维懂得了生活的艰辛,衣食的来之不易。

从小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今天培养孩子节俭的习惯是为了明天他们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教导孩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牢固树立节约意识,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粮入手,把节约落到实处。从小养成勤俭节俭的好习惯意义深远。

那么,父母怎样才能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呢?

1.父母自身要勤俭节约

孩子的言行受父母影响很大。父母应该在生活中树立勤俭典范,在日常生活中,从一粥一饭、点点滴滴中培养,注意言传身教。现实中,一些家长恰恰不具备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习惯与意识。随着社会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家长自己在衣食住行方面追求“好、新、贵”,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也一味满足,逐渐使孩子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因此,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

2.让孩子真正认识勤俭节约的意义

父母要告诉孩子,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建设国家最起码的要求,让孩子懂得乱花钱是一种不当的行为。如果从小不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将来走向社会,一害国家,二害自己。同时,要引导孩子认清享乐与合理消费之间的区别。勤俭节约的目的在于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