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轻轻松松把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接近完美的12个关键
45438800000013

第13章 习惯篇(1)

无论将来做什么,好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孩子养成的习惯会伴随着他的一生,并且对他的成长道路和生活方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要知道,好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如果孩子不小心养成了坏习惯,那么也会让孩子终身受害。孩子能够养成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主要还是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和引导。

培养孩子“立刻行动”的习惯

对于某些事,孩子会有一些畏惧心理,而不敢轻易去尝试。这时,父母要告诉孩子,不管什么事情,都只有做了才会知道结果。很多事看起来很难,其实做起来很简单。

一户人家的菜同中立着一块大石头,宽度大约有四十厘米,高度有十厘米。走进菜园的人常常会不小心碰到这块儿大石头,不是跌倒就是擦伤。

儿子问:“爸爸,为什么不把那块儿讨厌的石头挖走?”

爸爸回答:“那块石头从你爷爷时起,就一直在那儿。它那么大,不知道要挖到什么时候,不如走路小心一点。”

儿子也就不再提石头的事。儿子长大了,娶了媳妇,生了孙子。

孙子也常被石头绊倒,刚开始孙子只是哇哇哭两声。

后来,孙子长大了,终于有一天他气愤地对自己的爸爸说:“爸爸,花园那块大石头太碍事,改天请人搬走好了。”

爸爸说:“我早就想把它弄走了,只是一直没有想起来,而且你爷爷当年告诉我它已经待在这里好长时间了。不过,我想,到底可不可以弄走,还得弄了才知道。来,咱们现在就去把它搬走。”

于是,年轻的爸爸带着儿子、锄头和一桶水来到石头旁。他和儿子将整桶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这样可以让石头周围的土松软些。他们先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泥土搅松。没想到的是,大石头在土下的部位很浅,他们一会儿就把石头撬松并挖了出来。原来这块石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原来,几辈子人都是被那个巨大的外表所蒙骗了。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失败者往往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们虽然想法很多,但总是不见其行动;或者他们武断地认为某件事根本不可能有结果,或者说行动的时候还没有来临。总之,他们会为自己的拖延找到千百种理由。找理由可以让自己得到暂时的轻松,但找理由时要明白:理由终究是理由,是讲给自己听的,工作、生活绝不会给你的理由一点机会。

一张不论多么精确的地图,也不可能带着人在地面上移动半步;任何成功秘诀也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成功或是财富。一个人只有行动起来,才能使梦想和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孩子制定计划固然很重要,但不可让孩子把时间放在制定计划上,更不可让孩子制定了计划不去执行,否则计划就失去了意义。计划赶不上变化,与其制定漫长的计划,不如让孩子立即开始行动。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完美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一切事件的成功最终还是要回到行动上来。只有计划而没有行动,计划就是空想,唯有行动才可以改变命运,一万个空洞的幻想也不如一个实际的行动。如果总是有憧憬而不去行动,计划只能换来时光的消逝。一个人要想成功一定要敢想,而且更要敢做,想和做要结合起来。勇敢去想,勇敢去做,才能获取成功。

真正的成功人士一般都是行动者,而不是一个空想家。与成功者相比起来,失败者缺乏的就是行动。因为没有行动,所有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正如俄国作家克雷洛夫所说的:“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有湍急的河水,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孩子的很多想法很简单也很天真,有些想法看起来甚至有些荒唐,但我们都不要给他们的这些想法浇冷水。作为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去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要让孩子知道,不管他有什么样的想法,都应该立刻行动起来。

让孩子养成做事有计划的习惯

做事有计划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这个人的做事态度,也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计划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可能会见过孩子这样:早晨该上学去了,孩子却还在找他的袜子;早上起来刷牙,却发现牙刷不见了;想要梳头发,却四处找不到梳子,最后在冰箱里发现了它。这些都是由于做事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的坏习惯。做事情缺乏条理、没有计划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自然反应,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导,孩子们往往会养成不良的习惯,从而给孩子的一生带来麻烦。

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孩子有条不紊地处理应该处理的事情,并且不会手忙脚乱。如果一个人做事没有条理,那么,他怎么能够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呢?一个连自己生活都不能料理的人是没有办法很好地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而且,一个做事没有条理、没有计划的孩子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将会比其他人走得更辛苦。

丹尼斯的学校组织了一次野营活动,丹尼斯要和同学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活动。学校向他们介绍了营地的一些情况,并且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就让孩子们自己回家去准备营地生活用品了。

到了家里,听到消息的妈妈问丹尼斯是否需要帮忙。丹尼斯说自己已经长大了,已经能够照顾自己了,不需要妈妈担心。于是,丹尼斯自己收拾了行李。在他出发前,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显然丹尼斯忽视了这一点。妈妈还发现他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经常需要带的东西,但是妈妈并没有给他更多的提示。

丹尼斯高兴地走了。过了两天,等他回来时,妈妈问:“怎么样,这次玩得开心吗?”

丹尼斯说:“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这两件事搞得我好狼狈。”

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

“我认为那里的天气会和这里一样,所以只带了平常穿的衣服,没有想到山里会那么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下次如果你去佛罗里达,也带同样的衣服吗?”

“不会的,因为佛罗里达很热。”

“是的,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做决定。那手电筒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开始想到了要带手电筒,可是后来我忙来忙去,最后把手电筒给忘了。我想,下次野营时我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时列的单子一样,这样就不会忘记东西了。”

在妈妈和丹尼斯的一问一答中,妈妈帮助丹尼斯总结了计划不用的教训。其实,这位妈妈完全可以在事前提醒孩子,但是她认为,经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因此,她没有提醒孩子,而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尝到自然惩罚的后果,从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安排一切事情。

父母应该让孩子养成有计划地做事的习惯,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好习惯呢?

1.让孩子做事有条理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什么,父母都要让孩子做得有条有理。例如,房间摆设井然有序,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以免需要的时候却找不到;晚上睡觉之前,整理好书包,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当然,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恒心,还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对孩子进行适时引导。

2.引导孩子向做事有条理的人学习

许多孩子做事没有条理,当父母跟他强调需要有条理地做事时,他往往无法接受父母的意见。事实上,孩子需要身边的榜样来引导。比如,如果孩子做事没有条理,父母可以让其向一些小朋友学习,有了榜样,孩子往往可以做得很好。

3.教孩子做计划

要让孩子做事有计划,父母可以向孩子示范自己的计划,即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孩子,并且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帮着计划。比如,在一个星期天,你打算带孩子出去玩,你可以向孩子展示自己这一天的计划,并且征询一下孩子的意见,让孩子知道计划的重要性。这样一来,慢慢的孩子就会学着去安排自己的事情了。

4.让孩子按计划办事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向孩子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并给孩子的各项行为制定一些计划。当然,这些计划的制定应该让孩子参与进来,与父母一起来制定计划。制定了计划以后,孩子必须按计划办事,不能半途而废。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讲,父母应该要求他们在玩儿的时候自己把玩具拿出来,玩完以后自己收好;对于上学的孩子来说,就要要求他们看书做作业的时候要认真,写完以后才能去玩儿。

5.教孩子按规律做事

引导孩子计划周密,学会有条理、有规律地生活,都离不开科学的态度。也就是说,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冲动蛮干乱了计划。

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经出过一个意味深长的谜语:“世界上哪样东西最长又是最短的,最快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时间。

对于这个谜语,伏尔泰是这样解释的:“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在等待的人,时间是最慢的;在作乐的人,时间对他来说是最快的。它可以扩展到无穷大,也可以分割到无穷小;当时谁都不加重视,过后谁都表示惋惜;没有它,什么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后世纪念的,它都令人忘却;伟大的,它都使它们永垂不朽。”

我们知道,时间比金钱要珍贵,时间就是生命。孩子能不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与他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联系。一个不珍惜时间、无法合理安排时间的孩子,往往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缺乏不断前进的动力。如果父母在早期教育中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时间观念,就等于给了孩子知识、力量、聪明和美好的开端。因为善于利用自己时间的人将会获得高效率的办事效果,也是最能出成绩的人。

孩子并没有多么强的时间观念,他们往往不能按问题的丰次和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而是凭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时间,结果不但造成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处理许多事情。因此,在孩子不善于利用时间时,父母应该运用一定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1.让孩子正确认识时间的价值

一个孩子对时间并没有什么概念,也不知道时间对于他来说有什么用处,当然,他也就不会去珍惜时间。因此,父母应该通过某些事情或是通道来告诉孩子时间是最宝贵的,不要浪费时间;还要告诉孩子时间是永远不会停留的,应该及时抓住时间;更应该让孩子知道,时间是神圣的,不要故意浪费时间,否则将会受到时间的惩罚。

2.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

孩子有着非常随意的心理,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较差。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所以他们一般体会不到时间的重要性。但是,父母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养成时间观念的前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张作息时间表,什么时间起床,洗漱要多长时间,吃早餐要多少时间,放学后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几点睡觉等,都可以让孩子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把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孩子才能对时间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3.指导孩子合理安排做事情的顺序

孩子往往分不清自己要做的事情的重要程度,他们的事情往往是由父母和老师来安排的。这是造成孩子不善于利用时间的一大原因。事实上,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与自己的关系,才有可能把这些事情都处理好。父母可以指导孩子每天把自己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和紧迫程序排列顺序。

4.教孩子有效利用时间去学习

每个人都有生物规律,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常常会有这种感觉:在相同的时间段,心情好的时候学习效率就高,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学习效率就低;在一天当中,早晨和夜间学习效率高,下午和傍晚学习效率低。可见,孩子的学习往往存在一个最佳学习时机。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有些人早上学习效率高,有些人晚上学习效率高。父母可以让孩子注意观察自己的特点,掌握自己的最佳学习时间,然后把重要的学习内容安排到最佳时间里去学习。

5.让孩子拥有玩的时间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由于作业做得太慢而没有了玩的时间,因此就不断地催促孩子、埋怨孩子,甚至惩罚孩子更长时间地学习。其实,孩子就是因为父母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完全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才会不珍惜时间,才会拖拖拉拉的。在这种没有希望、没完没了的学习过程中,孩子的心态是消极的,没有目标、没有兴趣,往往心烦意乱、错误百出,时间又拖得很长,结果造成了恶性循环。因此,父母必须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让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当孩子有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时,就会比较愿意开始较长时间的艰苦学习,学习效果也会更加理想。

6.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对于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父母尽量不要干扰他的学习,孩子的书桌上尽量不放平日他最感兴趣的非学习用品。家中不要有太多的噪声,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父母也不要陪读或监督,只需在孩子学习结束后进行检查,一是看孩子是否按规定的时间完成作业,二是看孩子完成的作业的质量如何。如果孩子已经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父母就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孩子没有按规定去做时,父母则必须给予应有的惩罚。

培养孩子有礼貌的习惯

一个有礼貌的人不仅会有一个快乐的人生,并且会因为自己良好的礼仪而走向成功。一个人的礼貌,是其高尚的精神境界的体现,它来自于良好的道德品质。

让孩子养成有礼貌的好习惯,就是在教孩子怎样待人,怎样跟人相处,同时还教会了孩子尊老爱幼、尊敬师长、讲文明、懂礼貌、守时守信、讲卫生、守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人们在交往时,都渴望拥有一个良好而和谐的人际环境,都想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尊重,而且当今社会又是一个充满竞争与合作的时代。为此,父母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礼仪习惯,教孩子一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

记得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李先生及其太太带着他们的女儿萌萌到一个朋友家里去做客。到了朋友家里,朋友的妻子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Ⅱ夸他们的女儿漂亮懂事。此时,小姑娘并没有对其夸奖做出什么反应,而李太太则蹲下温柔地问女儿:“阿姨在夸萌萌漂亮懂事,萌萌应该怎么做啊?”听了妈妈的话,萌萌抬起小脸,甜甜地说:“谢谢阿姨。”